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3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以至于3年来如魔在身,萦绕不绝。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  相似文献   

2.
窑洞     
久居城市的高楼,任凭窗外的雨泼打着我的思绪。眼前的一切对我索然无味,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窑洞。离开窑洞,不知不觉已二十个春秋。飞速转动的城市光碟,显现着现代的文明,而我的窑洞情结,就像大树的年轮吸收着时间的营养,渐渐长大。回首窑洞的当年,贫困占据了我幼小的心灵,母亲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父亲谱着犁耙镰刀的进行曲,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播种着绿色,收获着希望,守候着窑洞。为了走出窑洞,我在书海里逆水行舟,精疲力竭之后,便爬上岸来。发现窑洞彼岸的钢筋混凝土世界,仍有故乡的山,仍有故乡的水,更有故乡的…  相似文献   

3.
黎辛 《党史文苑》2010,(9):38-40
1942年初.我调到延安解放日报,任《文艺》副刊编辑,认识了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的第二位夫人张越霞同志。她和博古住在编辑部办公室东边的窑洞。我住在“南天门”编辑部东北边最高的窑洞.我去办公室或印刷厂必经过他们住的窑洞外的小平坝。  相似文献   

4.
西部放歌     
西部,我爱你我爱大漠的风我爱雪域的冰我爱塞上的景色我爱高原的窑洞  相似文献   

5.
1 1943年夏,我由敌后抗日据根地——冀鲁豫边区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第二部学习。中央党校第二部座落在延河东岸的山坡上,一排排、一层层的窑洞依山傍水,同西岸山坡上第一部的窑洞隔水相望。各自的左右,又与其他单位的窑洞栉次鳞比,高低起伏,蜿蜒连绵。每当夜幕降临,油灯齐亮,远望酷似无数高楼大厦沿街矗立。灯光映在延河里,宛如无数星斗,光芒闪烁,恍若地上天堂,但谁都明白,这天堂并非天赐,而  相似文献   

6.
莽莽黄土高原,最美的还是延安窑洞。 为了看窑洞,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就像久别的亲人重逢,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站在杨家岭窑洞宾馆楼上,举目四望,巍巍宝塔山下,  相似文献   

7.
莽莽黄土高原,最美的还是延安窑洞。 为了看窑洞,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就像久别的亲人重逢,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站在杨家岭窑洞宾馆楼上,举目四望,巍巍宝塔山下,  相似文献   

8.
一张四方桌、几把小剪刀、一摞彩色纸、一部手机,“杨玉玲剪纸工作室”就在自家窑洞里“开业”了。墙上、炕上、柜子上、窗户上,都摆满了杨玉玲的剪纸作品,精致的十二生肖窗花几分钟就能剪好,大型的人物、花鸟等一天左右便可完工。“我创作的剪纸作品不计其数,卷起来可以堆满整个窑洞,内容涉及人物、婚庆、花草动物等题材,其中以我们农民生活为主题的最多。”杨玉玲说。  相似文献   

9.
一 1945年8月的一天,我冀鲁豫军区回民支队刚从黄河返回驻地甘泉县王庄沟,就接到教一旅旅长杨得志的通知:要我跟他赶紧去延安。几天后,彭真同志在窑洞里会见我们。他说,东北已经解放了,急需干部,中央决定从回民支队抽调百名干部,由我带队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0月,《文汇报犷笔会”发表了一篇《重温“窑洞对”》。就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窑洞对”应不止一个版本。这篇“窑洞对”,是“毛黄版”(即毛泽东与黄炎培的谈话),另外还有一个“毛甘版”(毛泽东与甘贝尔的答问)。后者被曾在《红旗》杂志供职的阎长责称为“一篇更重要更全面的‘窑洞对’”。  相似文献   

11.
在太行山深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叫玉皇峰。在其山腰的斜坡上散居着六七户人家,这就是我出生的山庄窝铺:左权县麻田镇车谷村所属的南井上村。南井上早已无人居住,房屋断壁残垣,院落蒿草茂密。而村中令我魂牵梦萦的几十孔石窑洞,历70多年风雨屹立依然。此石窑洞是在千里太行抗日烈火熊熊燃烧的红色岁月中诞生的,属八路军军工部三厂的第一复装子弹厂。南井上这个山庄窝铺在正式地图上不可能出现,却数度记载于《山西通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谁会相信如今还会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每月500元退休工资,自己省吃俭用,却拿出6000元捐助困难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做一名扶贫攻坚的战士。7月初的一天,我未预约就直接闯进崔登科的家。崔登科的家在延安市城郊桥儿沟公路旁,底下两间自造的低矮小房是老伴开的诊所,上面三孔窑洞是全家住所。崔登科为我们开门,穿着浑身起球的腈纶线衣。听说他患有半身不遂,但看上去除了腿走路颤抖之外,面目和善,容光焕发,全不像一个有病的人。走进窑洞,我说,你的身体比我想象得要好。他说,是哩,我自己也感觉不…  相似文献   

13.
延安寻梦     
治安  王芳 《党风建设》2001,(11):20-20,14
在我许许多多的经历中,有一件最为难忘和值得骄傲的事,那就是曾经去过延安。在那里,我看到了毛主席曾经住过的窑洞,看到了周总理当年纺线用过的纺车,看到了朱总司令开荒用过的锄头……  相似文献   

14.
敏青  利响 《党建文汇》2002,(2):21-21
1938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张国焘走进毛泽东的窑洞,在毛泽东的办公桌对面坐下后,一边大口大口地吸烟,一边哼哼唧唧地唠叨不绝,好像有说不出的难处:“主席……我犯了错误……我感谢同志们对我的批评,感谢党对我的教育……对过去的错误,我是应该……”  相似文献   

15.
<正>1938年春天的一个深夜,料峭的山风还透出一些寒意。大地已熟睡了,但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杨家岭,很多窑洞依然闪着灯光,其中一个小窑洞里还传出打字机轻快的嗒嗒声,乳白色的道林纸上打印着一串串清晰的英文。办公桌前,一位身穿八路军制服的外国人正在记下这天的日记: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毛泽东那样感动着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这是一个巨人!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自己住的窑洞里,对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给出了答案,史称“窑洞对”。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重提“窑洞对”,可见此事对我们党影响之深。那么,何为“窑洞对”?毛泽东“窑洞对”的历史底气何在?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解答。  相似文献   

17.
为配合今年第四季度开展的共产党员先进性大教育活动,七一前夕,我们组织受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赴延安进行革命传统和“两个务必”的教育。在参观枣园毛泽东、朱德同志旧居时,有两件看似细微的寻常小事,却使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一件是朱总司令居住的窑洞比毛主席的要宽敞漂亮。讲解员讲,当初是让毛主席住的,可他执意把这孔最好的窑洞让给了比自己大几岁的朱老总住。第二件是朱德同志的窑洞里摆有一套沙发,是当年斯大林送给毛主席而毛主席作为生日礼物又转送给朱老总的。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党的最高领…  相似文献   

18.
延安的窑洞     
初春时节,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延安参观学习,这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延安的记忆. 回忆延安的第一瞥还是20多年前的事.那时,因为是匆匆路过,停留的时间很短,延安给我留下的印象,仅是那画儿一般的宝塔山.记得从住地走出来不远,就能看到宝塔山,它远远地、静静地在那里座落着,被一层蒙蒙的绿色笼罩着,塔身被一抹阳光照得发亮,不由得想往前靠近,好想冲进这画儿中.关于延安更多的记忆则来自书本.延安的地貌用一句话来描述,即三座绵延起伏的山环抱一条清澈的河流.如果再简约一些,即三山抱一水,开阔平地很少.当地居民的房舍,主要是依山而开凿的窑洞.家境富裕点的,则用砖在窑洞口砌出一个门面,看上去坚固、气派.远远看去,山腰间错错落落地散布着点点窑洞.  相似文献   

19.
岁月如歌     
唐国雄 《共产党人》2004,(20):35-35
提起与共和国一起出生,我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觉。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大灾荒,“文革”,自己是个幸运的人。童年时,我一家六口人,挤住在一间土坯砌的破窑洞里,一张土坑,什么铺的都没有,六口人盖着一张仅有的破雨毡。最难熬的是冬天,当时年幼的我清晰地记得,躺在炕上,窑洞顶裂着口子,结着一寸厚的霜,风呼呼地吹着,好像要把整栋窑拔起来。夏天,八九岁的娃娃身上连个遮身的衣服都没有,冬天,娃娃们还是没有鞋穿,光着脚丫子在雪地里奔跑,脚冻得通红,太冷了就用一只脚的脚心搭在另一脚的脚背上取暖。  相似文献   

20.
刘明钢 《湘潮》2010,(1):48-48
<正>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的学校,设在延河边上的蓝家坪。半山腰一排窑洞就是学员的宿舍,每个窑洞住10来个人,就是一个学习小组。新老干部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