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达生》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庄子建构了“与道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指引人们通过对“道”的追求,达到人生的顺达和通畅。庄子认为,人生通达要遵循“无为”的自然之道,守住真朴这个生命的根,超越物役物累,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内外兼养,适而不过。庄子的思考和追求,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寓言形象予以诗意表达的。  相似文献   

2.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以"游"为中心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是"政治性的动物",而庄子则是"非政治性的动物";老子的自由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自治",而庄子的自由则表现为精神领域的解放和超越."逍遥"和"游"是庄子的两个非常独特的观念,二者体现了庄子自由精神的基本形态.庄子以"游"和"逍遥"所确立的独特的"精神自由"、"精神乐园"和"精神故乡"极具诱惑力.庄子为中国知识阶层追求自由精神不仅奠定了"诗意性"的观念基础,而且也以自己的行动为士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是《南华经》中的第一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品。“逍遥游”,即游于逍遥之境。这是庄子幻想的一种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一种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人们之所以难以做到逍遥游,除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外,还要受到因生死、贵贱、贫富、得失、荣辱等的牵累而产生的个人主观上的限制。于是,庄子主张,要逍遥就要摆脱主客观的一切限制,使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真人”“至人”“圣人”,而这便是庄子最推崇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的辩论对庄子的世界观做探讨。庄子的逻辑是"万物一体"在"道"的层面上相通为一,现实中的"物化"并不妨碍这样的相通。而惠子是否认这样的说法的,他们的逻辑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这场看似激烈的辩论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对话,而是在自说自话。辩论远没有结束,然而庄子的世界观已经展现无遗。于是,濠梁之上的辩论也就结束了。庄子在"濠梁之上"知鱼乐,在世界之中观世界,其思想是一贯的。在现实生活中做真人,读《庄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生哲学以追求自由逍遥的心灵境界为目的,主张以超越的心态对待外物、对待命运、对待生死。"物物而不物于物"、"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庄子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宇宙观、时空观和生命哲学(尤其是对精神现象的思考)及其政治批判在诸子著述中独具一格,其卓越建树是华夏人文精神府库中的瑰宝。本栏目以"庄子论政"的专题遴选了三篇文章,都是在前人解读和研究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探求。《〈庄子〉寓言的政治批判》一文指出,庄子对人类文明进程作了根本性的反思,以上古原始古朴的社会为参照,强调有违"无为"的政治导致人性异化,甚至作出"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之相食者也"的警示;对士人的人生道路作有别于修、齐、治、平的指向,以"无用"自全"无为"于政治,超然世俗"游心"大道;并辨析了所用到的"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等观念意识古今的同异。  相似文献   

7.
《老子》之"善"的内涵,不同于带有伦理道德意味的一般意义,而是一个特殊范畴。然而,这一重要范畴没有得到历代《老子》注本的重视。通过对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通常解释的质疑,进而考察"善"在《老子》全文中的指向性,认为老子之"善"是指向"道"的。比照其他先秦诸子的"善"的用法,发现作为特定范畴之"善",在老子、孔子、庄子、孙子的思想体系中,虽然内涵有别,但都是对于各自终极目标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游鱼之乐"是庄子借"濠上论辩"的情境向读者阐明的一种非人类的生命感受状态。这种状态来自人类"以道观物"的宽广视域,生命主体借此视域实现了"和以天倪"的精神逍遥境界,也就是自由体认之状态。在这种精神体认过程之中,庄子将自己的存在回归到最原始、最本源意义上的存在,即自然体的存在,并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态度,与濠上情境中的其他生命体进行了精神性的交流互动。这种将万物作为与人平等的生命体进行交流互动的精神体验,初步具备了生态审美意蕴,对于我们从"跨物种视野"展开生态审美欣赏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思想中的"真",主要指的是人应然的生存状态,可以理解为"本真".这种生存体验的精神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因此庄子对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即通过对"真人"的考察,通达"真"的内涵.庄子思想体系中这个存在论意义上的"真",是一种"道通为一"的浑融境界,"天人合一"是这种境界的最简洁的概括,"自然无为"是这种状态下人的行为方式,"精神自由"是这种境界的体验形态.  相似文献   

10.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载体,唐代李世民大力提倡道教,《老子》被称为《道德经》,到了唐玄宗时代,《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经》,“老庄”成了道教的必读经文。《老子》原著不过五千言,《庄子》一书也不过三十三篇,它们是一字涵盖一个观念,一句包揽三玄三要的妙义,从中能体会到许多艺术的法则。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老庄”,历代的中国山水画也充分体现了“老庄”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言”、“意”之辨是《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得意忘言”是其中的主旨所在。分析《庄子》“言”、“意”之辨中的“忘“,可见其能够区分为“言为体“道”之障,和““言”为得“意”之具这样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忘”之含义的区分,有助于对《庄子》之“三言”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丰富的辩学思想表现在《庄子》的《齐物论》、《天道》、《天地》等篇之中,而学术界对它的全面整理与研究很少,而且否定性的评价居多.本文拟结合庄子辩学思想产生的哲学与历史文化背景,全面分析、探讨庄子辩学的基本内容,重新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慧麟老师临症治疗内伤杂病,特别是处治胁痛、脘痛、眩晕等病时,常举一贯煎加减,每获奇验.蒙其教诲,师其化裁,我亦每每学步而小有心得,今经过复习,结合具体验案例证谈点体会,请同道们不吝指教。 一、方剂来源 “一贯煎”为清代名医魏玉横所创制,见于《续名医类案》心胃痛篇内高鼓峰、吕庄生二氏脘痛治验的按语中。高氏治一妇人胃痛,力辟前医从火从寒论治之谬,改从“肝病”处理,以滋肾生肝饮收功,魏按之曰:“此病外间多用四磨、五香、六郁、逍遥,新病亦效,  相似文献   

14.
袁宏道的《广庄》虽为释庄之作,但其思想却自成体系。笔者试从大小之辩、是非之争、养生之道、处世之决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广庄》与《庄子》之异,揭示出袁宏道突破传统价值规范,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并以此思想来解释袁宏道的许多"怪异"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探讨《庄子》一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通过两部分说明:一为《庄子》的自然观;二为《庄子》的天人观。  相似文献   

16.
游艺本是儒者历练性情与德业的重要科目,却被道家庄子视为“雕虫小技”。《庄子》之游艺故事,可分两类:“人动—对象不动”和“人不动—对象动”,前者强调人对物理的体察,后者强调人的“拟物化”。《庄子》之游艺故事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所谓“天人合一”并非以“天”灭“人”,而是“人”对自然物理的遵循。  相似文献   

17.
创造的本体之所以体现在"个体化理解世界"上,是因为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元理解(如先天八卦)和再理解(如《道德经》和《易传》以及对再理解的独特理解《如东坡易传》),都是以个体理解世界为基础的。"个体"不仅是通过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建构出来的,而且是以区别既定的群体理解为特性的。个体理解的是包括生命与文化、个体与历史等各种关系构成的世界,从而区别于个人对既定世界观的个性化阐释。因而"个体"具有创造性而"个性"具有弱创造性。"创造"的"无中生有"不是指需要依托前人的思想材料,而是基于独特理解世界建立的独特结构统摄既有的思想从而把前人的理解化为创造的"材料",在此意义上"无中生有"本质上是"有中生独"。故学术积累、思想传承、材料发现均不能直接导向思想的创造,从而揭示出中国学人在思想理论创造上存在的非创造或弱创造性思维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生死便是如此,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生死是很自然的事。人应该在自身的有限的生命中,不为外界的是非、利禄所羁绊,听从内心真我的召唤,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无所待"的自由境界。用庄子的生死观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可以看到她心灵的蜕变,感悟人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语法化一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其实语法化的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文章选取汉字"生",分析该字语法化过程,旨在加深人们对语法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改善经营管理 ,全面落实企业管理四化 (知本化、利润化、国际化、规范化 ) ,是企业改制和入世后应首先注重的课题。管理思想知本化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管理目标利润化追求以较少的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管理组织国际化要求建立健全现代国际化企业制度 ;管理制度规范化要求制度的完整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