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当代环境问题的凸现,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实质关系.西方环境伦理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基本上是沿着两个理论方向,即自然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而展开的.自然主义主张面向自然去寻找环境道德的理论根据,而人类中心主义则倾向于回归人自身去确立这种根据,双方都没有解决好这一理论问题.而类哲学从人的实践本性出发,以"双重生命"观点为理论核心,从"人"的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性质.类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重新阐发了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性质,实现了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人类伦理思想优秀成果的结晶,其特质是指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伦理精神。在反思人类伦理思想史并且直面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建构了以批判精神为武器、以自由精神为灵魂、以实践精神为目的的伦理思想。马克思伦理思想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为思考现实伦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当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使命是,秉持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根本特质,研究事关人类命运的现实伦理问题,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分离的批判,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与复归之路。其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客观实在的自然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前提、感性的实践活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分离、共产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与复归。这一系列思想对于今天科学把握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晓红 《求实》2013,(2):26-30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生态问题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内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技术始终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从多个方面揭示了技术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技术与生态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技术实践造成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在生态危机的形成问题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生态—社会”视角的技术批判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在生态危机的解决上,马克思认为危机的产生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关系,技术进步仍然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出路。科学理解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对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8.
早期马克思高度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实践和历史三个不同视角较全面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这种统一关系的社会实践基础,提出了人类利用自然所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途径和方向,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从而建立起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学说.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罗尔斯顿赋予道德代理人这一环境伦理学概念新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道德代理人的义务理论。该理论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即政府、企业和个人只有从根本意义上转变价值观念,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才能把尊重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融化到实际行动中,生态环境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白立强 《求实》2007,1(2):4-8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的本质”概念及其理论框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三个命题:“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多维理论指引,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既在理论层面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旨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价值关系,又在实践层面继往开来,立足新时代,拓宽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空间,焕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5,(2)
对象性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础理论,也是他向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转变的逻辑起点。正是在这一理论视域下,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对象性关系的异化以及扬弃异化等问题的阐述,充分显示其思想理论的生态意蕴。对于当下处于生态危机下的人们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娣 《求实》2006,2(7):60-61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科学内涵的实质。由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妥善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途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性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理解,也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评定。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马克思道德悖论的认识,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线索:只有从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乃至马克思哲学自身的性质出发,才能确定马克思哲学为何种人道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判断始终与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解释纠缠在一起,而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解决马克思道德悖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伦理学的新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珊  刘限 《求实》2003,(4):27-30
西方环境伦理学针对传统伦理学思想 ,提出了自然价值与权利概念 ,主张把道德视角延伸到人类以外的自然界 ,赋予自然以价值与权利。事实上 ,这就蕴涵了一种环境平等思想 ;人与自然都是价值主体 ,享有平等的道德权利 ,因此自然万物以及人与自然都是平等的 ,这种思想引起了思想界的普遍关注 ,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德勇 《求实》2006,1(1):4-7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刻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主要是从与人相关的四个方面的关系来论述的。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何小勇 《求实》2012,(6):31-35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马克思确立了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自然生态内涵和社会历史内涵,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的裂缝并剖析了造成这种裂缝的根源,阐发了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及其社会条件。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启示我们: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生态风险问题,超越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化思维;从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逻辑的视角透视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社会根源;以实现"两个和解"的宽广眼界考量生态风险问题,调准风险研究的历史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还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他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人化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建构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桂花 《探索》2011,(2):153-158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视域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存在论的角度看——由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敬畏自然、依赖自然";从实践论的角度看——由于"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支配自然、改造自然";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由于"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善待自然、呵护自然"。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与把握这一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熊芳 《探索》2011,(1):161-165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从感性活动的两个向度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完成,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时,从感性活动内在矛盾的展开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认为人与自然的片面关系根源于感性活动本身的内在矛盾,是这一矛盾的展开使感性活动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发生疏离、对立,导致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发展,并最终将使之得到克服。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为我们从哲学上回应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所提供的方法论启示在于:人们持有一种人与自然相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感性中心主义"生态观以及拥有是其所是的规定性,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