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1984年,被警察称为刑事犯罪并给予“指导”的日本犯罪青少年的人数总数184,900多人,触犯专门法律的青少年犯的人数是35,000多人,触犯刑法,但年龄在14岁以下的人有67,900多人,其它被押交慈善机构或者受到正式警告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有4,900多人。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对自己的那个“过去”,必须负责;如果触犯了刑法又想一逃了之,法律是不会答应的。今年以来,我省检察机关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一部署,开展了集中追捕在逃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嫌疑人的专项行动,并取  相似文献   

3.
违法是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在我国,有许多种法,如宪法、刑法、婚姻法、森林保护法、以及交通法规、治安管理法规,等等。一般来说,凡是不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或者作了法律所禁止的事,都属于违法。犯罪触犯刑法,是性质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因此,人们常常把犯罪以外的违法行为,统称之为“一般违法行为”,或称之为“违法”。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都有一定的危害性。但是,二者在危害程度和处罚方法上,  相似文献   

4.
关于刑事责任,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学说。刑事责任依据犯罪人所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否定性法律评价和刑事处罚的责任,是社会性和伦理性两者的统一。刑事责任是独立存在于刑法体系中联系犯罪和刑罚的中间环节。刑事责任作为刑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立法的完善,对刑事责任的规定也会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说“违法不一定是犯罪,犯罪必然是违法”? 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可以分为严重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通常指触犯刑法的行为,这种行为构成犯罪,属于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是指犯罪以外的违法行为。要具体理解“违法不一定是犯罪,犯罪必然是违法”这个问题,必须搞清:什么叫违法?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及其联系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对自己的那个“过去“,必须负责;如果触犯了刑法又想一逃了之,法律是不会答应的.今年以来,我省检察机关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一部署,开展了集中追捕在逃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嫌疑人的专项行动,并取得了辉煌战果.截止9月15日,全省共有102名在逃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嫌疑人归案;……  相似文献   

7.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比较重要的修改,涉及到的“逃逸致人死亡”问题,在理论上争议颇多。本文将交通肇事罪中被害人最终死亡的具体情形一一作了分析、排除,借鉴日本刑法中的有益理论,将“逃逸”行为单独评价,以结合犯观点来理解新刑法中所作的修改。  相似文献   

8.
<正>修订刑法在1979年刑法的基础上,明确了自首的构成要件,增设了“以自首论”的法律条款,对自首案件的处理也作了更为详尽的规定,使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更加完善,更  相似文献   

9.
法律溯及力即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就是新的法律颁布后,对他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我国刑法对溯及力的规定采取了“基本上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刑法施行以前的行为,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也就是原则上不溯及既往。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虽是一部程序法,但也存在着溯及力的问题。由于该法对其实施前发生的具体行政行为能否适用溯及既往的原则没作明确规定,因此,行政诉讼法实施后,其实  相似文献   

10.
潘辛菱 《时代主人》2011,(11):26-27
"浪子",这是人们对曾有过触犯刑法行为,且为此受到法律惩处、失去过自由的人的一种称呼。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所谓"金不换",自然是非常珍贵和难得。其珍贵之处在于,他们如能"回头",对稳定秩序、安定民心大有益处。但欲达此愿望,却也十分难得。因为这部分人回归社会时,往往或不被亲人所接纳,不被原生活环境所包容,或因缺乏技能和受到歧视,难以通过劳动谋求生计……  相似文献   

11.
宝音图 《前沿》2008,(11):117-119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设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正当行为的一种,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相似文献   

12.
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社会效果是对法律评价和检讨的根本依据。以法律体系化为标准,以司法实践为实证,对刑法关于伪证犯罪的法律规定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1997年刑法在伪证犯罪的法律规定方面,比较1979年刑法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憾与不足。刑法关于伪证犯罪的法律规定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不能满足当前司法实践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我国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由于其年龄、心理特点、智力状况.社会履历、文化知识等原因,他们辨别是非和控制行为的能力有别于成年人。所以法律对未成年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也有别于成年人。本文拟就未成年人违法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分别论述其特点。一、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触犯刑法的,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犯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事处罚。如何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处罚,既体现了国家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社会学家罗·庞德说过,价值问题虽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却是法律科学所不能回避的。即使是最粗糙的、最草率的或最反复无常的关系调整或行为安排,在其背后总有对各种互相冲突和互相重迭的利益进行评价的某种准则。自然,刑法价值问题亦应引起刑法科学的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法系的显著特征即是诸法合体,刑民不分且以刑为主,无论是西周以前“威不可测”的不成文法,还是历代君主颁布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刀把子”式的刑法规范。“罗马人是民法的巨人,刑法的矮子”,若就刑法与民法两大部门法在规范量上的差别而言,那么,我们可毫不夸张地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我们在接受普法教育期间,对许多法律用语不那么理解,似懂非懂的,如对“刑事责任年龄”这个法律用语,就不甚明白。望贵刊能作一些解释。曹璐舟曹璐舟读者:所谓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是考虑到我国青少年身心状况、文化教育和智力发展程序而确定的。基于此,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划分为三个阶段: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比较重大的修改,但对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加重情节的规定较为简单,而现实中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非常复杂,从而导致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较大分歧。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以及相关情节的认定问题作了解释,但是该解释仍然存在可商榷之处。笔者以刑法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范围、罪过形式以及司法界定的分析探究,以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教学内容》栏目有两项变化。其一是将“违法行为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知识点修改为“违法行为包括违宪行为和刑事、民事、行政违法行为”。因为违宪行为内容在违法行为的范围之中。所谓违宪行为通常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的某种活动、行为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违宪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其二是将“犯罪是指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知识点修改为“犯罪是指具…  相似文献   

18.
读史鳞爪     
一、“婴鳞”学说 韩非有一“婴鳞”学说,云:“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即撄,触犯之意)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龙,此种大虫,你可亲近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刑法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大华 《人权》2005,(5):34-37
一、静态存在的民族刑法现行刑法是一部兼重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双重机能的刑法。静态存在的民族刑法包括刑法总则关于少数民族之变通规定和刑法分则关于少数民族的若干规定。从总则来看,关于刑法之变通规定存在两处:一是总则规定刑法适用效力范围上,少数民族属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部分地不适用刑法规定。即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是我国刑法关于刑法空间效力的基本原则。根据本条规定,不论犯罪人是我国公民或外国人,也不论被侵害的是我国利益或外国利益,只要是在我国…  相似文献   

20.
负有国家赔偿责任的错误刑事拘留条件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负有国家赔偿责任的错误刑事拘留的首要条件是违法拘留,即指侦查机关在采用拘留措施时违反刑诉法或者对被拘留人错误适用刑法,或者既违反刑诉法又对被拘留人错误适用刑法。文章认为,从“两法”在拘留活动中的关系看,错误适用刑法是违法拘留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错误适用刑法才有可能侵犯被拘留人的实体权利,才有可能产生国家赔偿责任,如果仅仅违反诉讼程序法,只侵犯被拘留人的诉讼权利,不可能产生国家赔偿责任。所以,违法拘留,应以错误适用刑法为前提。文章还对“无罪错拘”“拘留羁押”进行了全面分析,阐明了错误拘留羁押国家赔偿与不负国家赔偿责任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