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金秋时节,灵武市委时任书记收到一封由吴忠日报记者转交的群众来信。信中写到:“在我17岁的人生经历中,唯一的一次生日是老师给我过的,我仅有的一双皮鞋是老师给我买的,甚至第一双运动鞋、第一件套头衫都是老师给我买的。在我眼里,老师就跟妈妈一样,妈妈没有为女儿做的事情,老师做到了。老师实在是给了我太多的爱……”看完信,  相似文献   

2.
张书旂老师是我的恩师。我自幼喜爱美术,特别爱好花鸟画,对书旂老师的画,早在江苏省立宿迁中学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崇拜。恨无机缘,从书旂老师学习。1936年高中毕业,我留在母校工作,1938年冬随江苏省立联合中学内迁至四川重庆。次年暑假,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在重庆沙坪坝招生,当时张书旂老师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我终于有了报考的机会。我以  相似文献   

3.
我的老师是我国书界章草泰斗郑诵先先生。1969年,父亲程俊良送我拜师时,我年仅12岁,郑诵先老师已经70多岁了,并且在书法界威名甚盛。老师有三个子女,大儿子郑必达时任天津体院的排球教练,女儿郑必俊在北京大学任教,小儿子郑必坚时在中宣部任职。他的儿女们工作繁忙,作为老师的入室弟子,我尊师如父,为他理发、做饭、换煤气,在生活方面尽可能多地给予照顾。  相似文献   

4.
淳一 《北京支部生活》2012,(6):13-16,2,73,74
正我的老师是我国书界章草泰斗郑诵先先生。1969年,父亲程俊良送我拜师时,我年仅12岁,郑诵先老师已经70多岁了,并且在书法界威名甚盛。老师有三个子女,大儿子郑必达时任天津体院的排球教练,女儿郑必俊在北京大学任教,小儿子郑必坚时在中宣部任职。他的儿女们工作繁忙,作为老师的入室弟子,我尊师如父,为他理发、做饭、换煤气,在生活方面尽可能多地给予照顾。我们一老一小相互照顾,互相感受着难忘的父子情,直到  相似文献   

5.
正小时候,我有很多梦想,当老师、当记者、当导演……这些都没能实现,最终我成了一名乡镇宣传委员,起初心里有些失落,但3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帮我圆了儿时的梦。圆了当老师的梦组织理论学习,这是宣传委员的一个职责。在安排领导授课的同时,我也开始备课、讲课。从第一次在讲  相似文献   

6.
法孝同志是我的好领导、好老师、好兄长,他虽然逝世整整1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优良作风,仍然时时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相似文献   

7.
光阴荏苒,不觉间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在这五年时间里教过孩子的老师有十几位,然而最使我尊敬的,是我孩子的语文老师——王琳。  相似文献   

8.
正去年是我的幸运年,我创作的长篇小说《破荒》荣获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937年,我出生于天柱县蓝田镇碧雅村一个贫穷的侗族农民家庭,1998年退休之前是贵阳学院教授。我热爱写作,19岁时开始在《贵州文艺》发表作品。在写作上,曾得到贵州省文联、省作协、文艺界老前辈蹇先艾先生等老师,以及《山花》杂志几位老师的帮助。这些年来,出版了《王阳明》《太阳底下》《庄周》等长  相似文献   

9.
正"我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没多少感人的事迹,也就站在讲台上的时间长了些,还有很多老师任教年限比我更长……"刘定欣老师开门见山一席话,坦诚而质朴。1983年,刘定欣从合江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泸县海潮镇陈湾村小任教。不到一年,又被调到更为偏僻的大中村小。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家有一缸粮,不来中小上。"刘定欣虽然很舍不得自己带了一年刚取得了进步的班级,但一想到大中村小更需要老师,还是收  相似文献   

10.
正70多年前,当抗日烽火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时,我很幸运地在歌乐山保育院学习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在如父母般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每忆往事,老师的谆谆教诲,仍回响在我的耳畔,难于忘怀。做爱国、爱民族的人那时候,我们年纪还小,在人生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为指引我们做正直的人、走正直的路,  相似文献   

11.
翻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周恩来经历记述》,在《我从南开受到了启蒙教育》一章的第27页上说“周恩来在东北的二三年里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高戈吾”;在其他报刊上,还见到把这位老师叫作  相似文献   

12.
老师!老师!     
正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那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我的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师     
岁月,让我和老师阔别四十多年了。 老师姓王,名斯曼,中等个,短发,肤色红润,一脸的和气,满身的朝气,给我们教语文课,是我们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管理我们很民主。记得那是1957年,我刚转到农一师八一小学不久,王老师安排我们班选中、小队干部,讲了要求,指定了一个同学负责,就忙别的事去了。过了一会,王老师回来,接过名单审查。审查很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去家乡看望中学时的班主任安老师,他已经86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寒暄过后,安老师从书橱里取出一个厚厚的已经发黄的笔记本,递到我的面前。我正疑惑之际,安老师开口说:“看看吧,这里面还记着你呢!”我打开一看,大吃一惊,上面竟然记着我的名字、入党时间、担任职务,后边还特别注明: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时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宣传干部。我认真翻看了一遍笔记本,原来这是安老师多年珍藏的一本党员登记簿,里面记载着200多名他教过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在王垴村     
2007年年底,我奉命到西吉县平峰镇扶贫支教,三年很快过去了,说实在的,我真有点舍不得平峰的山山水水,特别是王垴小学112个孩子的纯真笑脸常常让我魂牵梦绕。幸福指数到王垴小学的第一年冬天,便迎来了第一场雪。学校有四个男老师,最年轻的52岁,最年长的已经57岁了。天晴时他们每天骑着摩托车到学校,一遇到下雪,就只有走着去了。因为怕我一个人待在学校太孤独,每天晚上都有一个老师陪我待在学校。  相似文献   

16.
聆听梁衡     
袁忠民 《学习导报》2014,(12):28-29
对于梁衡,只要喜欢读书看报的人,都会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梁衡是一位"大家",就是大作家、大记者、大新闻理论家……2013年11月上旬,我参加了新湘评论杂志社在韶山举行的通联骨干培训班,有幸聆听了梁老师的讲课,让我真正领略了这位"大家"的神韵与风采。其实,对于梁老师,我"认识"在20年前。初识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在我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个记者的内心独白》,作者梁衡。  相似文献   

17.
正1942年的春天,父亲和我来到歌乐山第一保育院,一位老师带着我们在院里四处参观。那时院里的房子虽破旧,但设施还算齐全。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小池塘,里面有一群小鸭子在凫水,许多小朋友在池边玩耍,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地方。"妈妈"的爱当时保育院只有1—4年级,共4个班,不足百人。我分在施淑文老师的班上。施老师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胡绳同志是我尊敬的老师和老领导。50年代初我在马列学院进修时老师给我们讲中国近代史,印发的讲课提纲,至今我还保存着,这是后来成书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部名著的雏形。学习结束后,长期在老师领导下工作。老师的著作,是我最爱学习的。因为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善于并敢于表述自己的看法,说理细致周密,能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对复杂的问题作出易懂的说明,如《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等著作,都是我反复学习的。差不多他的著作每一出版,我都认真学习。《从鸦片  相似文献   

19.
李健 《当代党员》2012,(10):74-74
编辑同志: 您好!我毕业于滁州某师范大学,已经当了14年的化学老师。其实,从事这个职业并非我所愿。读高中时,美术老师曾建议我考美术院校,但家里人都劝我,说:“师范学校学费低,有补助,而且工作稳定。搞艺术吃个饱饭都难。”于是,我成了一名老师,兢兢业业地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回忆在抗日战争中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不禁更加缅怀著名作家孙犁老师。孙犁在抗日战争期末,曾是我的语文老师,面对面传授我写作知识,使我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受益。回想起来,真是莫大的幸运和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