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青 《理论探索》2011,(6):12-16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是随意的理论创造,而是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现实的人文关怀。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视野;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统一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刘晓宇  刘长君 《学理论》2015,(1):22-23,37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产生与发展的160多年里,其理论和实践已经改变着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但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依然存在,这充分说明了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艰巨性,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在"超学科"上研究与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这对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彩凤 《学理论》2010,(10):64-65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这一理想,不仅构成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而且也渗透在他的全部思想体系之中。认真梳理这一思想,明晰思想体系的轮廓,对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需要出发考量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与历史上其他思想家否定或片面强调人的需要的某一方面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关系范畴,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发展性.人的解放是伴随着人的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在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人与世界结成了各种关系,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随着满足需要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类必将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理论化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反映,从古到今人们都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中追求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种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为了什么,单纯的使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大众哲学素养?从长远来看,我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和根本使命。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为主体,社会发展应该以人为本,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应该和谐一致,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极其尖锐、不可调和的,只有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实现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商品、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等市场的发展日趋完善,使物流、人流、知识流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同时市场社会也带来了人的解放和异化。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视野中,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在人类解放超越政治解放的过程中,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必经的过渡阶段,因而无产阶级民主就成为其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贺汉魂  王泽应 《理论探讨》2012,(4):49-55,179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劳动解放人是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解放人的劳动是对劳动的根本伦理要求.“解放”即解脱羁绊获得自由.所以劳动解放人的根本伦理意义也即劳动的自由意义.一切劳动成果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害人性劳动以及劳动过程具有害己性的劳动,主要指异化劳动与过度劳动,都是应该解放的劳动.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是对立的统一.其对立性表现为:通过劳动解放人,会产生劳动对人的“不解放”;而不劳动又无法实现“劳动解放人”.其统一性表现为:劳动解放人是解放人的劳动的根本前提,解放人的劳动会对劳动解放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及其伦理意蕴对于深入揭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质,确立、实践劳动及劳动关系的应然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1)
马克思说"从哲学的意义上讲,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中可以看出自由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改造和利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不断实践着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人类争取自由的历史。经过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部分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围绕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观念演变过程,从"理论观点初步奠定"、"理论观念的完善与发展"、"理论观念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当代国内学界关于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研究趋势"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是延安精神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延安思想解放运动在现代中国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继承了五四运动的传统 ,又为“文化大革命”运动后 ,从“凡是”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提供了启示和经验。学习和发扬延安精神与延安解放思想的传统 ,对于执政党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学理论》2015,(27)
人性解放不仅是抽象的哲学议题,同时也是社会文艺变迁的一个指针。晚会文艺形式的时代演进就遵循微观的人性解放历程。本文通过对"文革"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春晚出现后的表现内容,与之前"文革"式的类似舞台节目如歌舞剧、样板戏等艺术样式相比较,发现其在20世纪80年代有显著的审美转变的轨迹,遂对大型晚会之语言类及歌曲类演出的形式加以讨论,以展示其中的时代文艺的变化印记。  相似文献   

14.
Space warfare will be an integrated part of battle planning by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any future conflict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as carefully absorbed and is reacting to what the American armed forces have published on space warfare and counter-space operations. Chinese strategists and legal scholars are engaged in an internal debate on how traditional ideas of sovereignty and the laws of war apply in space. One authoritative volume explored the importance of ensuring that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ets out legal justifications for military actions in advance of any conflict. Chinese scholars believe that many of the concepts surrounding the conduct of war on the “common seas” apply in space. Also, there is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on the American position on outer space. The United States treats “peaceful uses” to mean “non-aggressive,” whereas the Chinese interpretation is that to be peaceful uses, it must be “non-military.”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12)
妇女解放一直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变的话题,妇女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伏不定。当今中国,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整个社会,妇女问题再一次成为主流话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列宁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和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实践,为妇女解放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我国开展妇女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重新回顾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研究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价值启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涵了很多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着重从人的解放理论出发,结合著作中具体的理论观点加以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从分析工人的现状、异化劳动、分工等学说提出人的解放的重要性,然后通过研究工人的现状从中发现造成工人悲惨状况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学理论》2013,(35)
莎士比亚和王尔德的喜剧中都描述了女性解放自身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了女性要反抗的是不合理的制度,而人性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需要她们的宽容美德。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the figurative face of politics in America often quite literally has become the face of a celebrity. This trend finds citizens in democratic society willing to yield up their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o media-created celebrities. Drawing on the theories of Michel Foucault and Jean Baudrillard,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investiture of authority in celebrities represents a continuation of the trend by which social bodies operate as the site where relations of power are played out, and by which the media serve as a means in which real democracy has been replaced by a simulated one. Alongside grassroots participation, and in some cases leading it, society is incorporating a new language that deploys celebrities as chief vehicles for the simulation of political consent, thereby overcoming public apathy, and buttressing the existing political 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