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袁芳 《理论视野》2024,(1):12-17
马克思伦理思想揭示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表现的意识形态,正确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基本原则,自由、人类共同体和自我实现是道德实现的基础。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伦理思想形成了从抽象的自然人到现实的社会人、从道德批判到道德建构、从价值理性到科学理性、从个体主义到制度主义的发展逻辑,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导向和思维方法,有助于跳出西方自由主义和共同主义的伦理纷争以及避免我国历史上平均主义伦理的非理性。夯实共同富裕的伦理基础,应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坚定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营造积极健康的财富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共同富裕不同阶段的动态伦理;以法治护航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分配制度和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2.
黄斌 《理论导刊》2013,(9):49-52
对现实世界的道德关注与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教条化、"科学化"和庸俗化理解而质疑马克思政治伦理的存在,不仅背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本真精神,更遮蔽了人们对马克思政治伦理的认识。作为无产阶级政治道德的呈现,马克思的政治伦理在本质上是制度伦理。对旧世界政治制度的道德批判、对经验事实的辩证思考和对伦理理想实现途径的谋求,构成了马克思政治伦理的问题视域,也体现了马克思学说"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型,科学技术成为了意识形态。科技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在理性基础、特点、运行机制、功能等方面不同。科技意识形态的产生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做出回应。面对冲击和挑战,必须实现对马克思文本从知识论向生存论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4.
自由主义正义传统受制于历史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立场,始终秉承维护特权阶级利益、服务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终极价值指向,终难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具有抽象性和虚假性的"形式正义"的桎梏。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和无产阶级立场寻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之路径,以政治经济学为批判工具,揭示了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资本主义实现方式及其历史局限性,致力于从更高级的"异质社会"层面思考人类自由、平等、财产权等基本权利的实现问题。秉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旨归,马克思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作为正义社会的实现路径,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作为正义社会的根本分配方式,其正义观具有"实质正义"的性质,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性重构及超越。马克思正义观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公平正义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意识形态本源的利益规定性,可分别深化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上层建筑论""阶级意识论""虚假意识论"诸论研究,并对三者进行整体把握。将是否关照社会利益关系作为区分一般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判准,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论域中避免意识形态的虚化和泛化。在社会利益格局简单化和复杂化的历史阶段,都存在不是阶级意识反映的其他意识形态,既要看到不同阶级意识形态之间长期斗争的必然性,也要防止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扩大化。虚假意识一定是阶级意识,但阶级意识不必然是虚假意识,明确这一点,有利于认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本性,同时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品格,并化解把二者当作虚假意识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有两层含义:其一,它是指观念性的东西;其二,它是被统治阶级所主张的用于维护其利益的虚假意识。当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地提出"道德是意识形态"时,一方面是抨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则意在揭露"道德观念"与"利益"、"阶级统治"之间的关系。他们虽然反对"道德说教",但并不反对现实生活中的"评价"活动,并且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观念既非历史唯心主义,也非建立在阶级统治基础上并用于维护阶级利益,而是对阶级社会中道德理论的彻底颠覆,因此也不是他们所批判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艾伦·伍德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一书问世以来,引发了学术界有关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持久关注和争论。这部既充满"同情"又具有批判性的马克思传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异化、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方法五个主题切入,聚焦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书中有关道德和正义的讨论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持久争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否基于某种正义原则?抑或马克思是否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如何界定和区分道德善和非道德善,即如何诠释马克思站在非道德的立场上开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其中又不乏道德的话语运用?正如艾伦·伍德在《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一书中所言,马克思的理论成就和建构路径可能通向各个方向,作为诸多向度中的一种可能,伍德富有争议的观点和由此开启的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话语,为重新审视和解读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结构性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复兴"并非一个笼统意义上的复兴,也并非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复兴,而是马克思理论中政治经济学批判主旨的复兴。伴随金融资本主义的危机,作为意识形态的市场信念与实践遭遇了破产,因此,必须重启对市场规律与私有制的"社会驯化",促进资本主义的根本性变革。一方面,将必要的计划与经济民主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保障社会利益优先地位的政治结构,对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约束,以此来替代市场无政府主义的原则,并克服人与人之间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异化现象。马克思的理论中存在着强烈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马克思心目中的、真正符合人道尊严的"个人"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人"之间存在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9.
"道德政治"发端于现代政治哲学中卢梭对霍布斯与洛克的道德批判和道德建构。卢梭首先注意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发展中可能造成的人与政治社会的非道德倾向,从而在对人性的重新阐释中构建其"道德政治"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从根本上取消了"道德政治"的可能性。卢梭与马克思刚好构成了"道德政治"谱系的开端与结束,与此同时,马克思的解决方案同样也应被视为对"道德政治"问题的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诞生的根本标志,就应该是对于无产阶级作为世界历史的主导力量的确认;而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的深化也是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发展的内在原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哲学批判所揭示的无产阶级历史地位为逻辑起点,是对成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哲学批判的发展完善。批判政治经济学,就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现代宗教的本质,只有在理解了宗教和资本合流的历史前提下,才能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什么把反对宗教看做反对资本统治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来对待。试图立足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辩证统一性来讨论马克思宗教观的唯物史性质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沃尔夫《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大量使用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和材料.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庸》的"人心"道心"和"明善",《孟子》的"理义之悦我心"的思想.与此同时,沃尔夫还积极接受了朱熹理学:他《讲话》的主旨是由理性和知识可以开导出道德,这一思想与朱熹理学若合符节;他还引用了《大学章句序》和《小学》,对朱熹理气、天命之正和形气之私的理学思想也进行了阐释.沃尔夫在《讲话》中提到的所有重要观点和哲学概念,都可以在儒学经典中找到对应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是有待确立的新提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四种教科书中都没有得到表示存在的机会.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客观地存在于其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如: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理论、经济哲学本体论、经济哲学认识论、经济哲学方法论、经济哲学价值观、经济史观,等等.当今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重建这一传统.重建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意义重大,使这一传统进入后继者的视野,帮助后继者从前苏联僵化的理解模式中解放出来,催生新的交叉性学科,是批判美国化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3.
从城乡关系出发把握人类历史,是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视角.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的历史就是城市主导农村的历史,就是人类活动以现代城市网络为骨架来展开的历史;考察现代城市,至少要从城市与农村、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人口、城市的资本经营性与人民性、城市与城市这五方面的关系来入手.马克思的现代城市思想对当代中国城镇化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它提示我们走文明的城镇化道路,走绿色城市的发展道路,走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道路,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包容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社会的一把钥匙.资本既具有破坏性创造,同时又具有创造性破坏.资本的二重性决定了它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是解放人的正效应,另一方面是奴役人的负效应.这种"双重效应"也给当代中国提出"双重任务":既要承认资本、利用资本、发展资本,又要驾驭资本、规范资本、超越资本,尽力让资本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与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法国传教士蒋友仁于乾隆年间绘制《坤舆全图》及编纂《地球图说》,为中国人带来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介绍了开普勒三定律以及欧洲天文学的一些最新进展,这些已为学界所熟知.但关于该图的绘制时间和图说的成书时间,看法不一,相关论著述及矛盾之处甚多.《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中的材料印证了鞠德源的观点,即蒋友仁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完成初绘,并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增补该图,实际上绘制过两次.该图是在南怀仁所绘《坤舆全图》的基础上,根据“新辟西域诸图”和“西来所携手辑疆域梗概”等资料进行内容增补,该图至今仅见手绘本,未见刻本.蒋友仁在绘制《坤舆全图》的同时,应该已经完成了一部类似《地球图说》的书稿,并按照乾隆的旨意补上了相关地图和天文图,且翰林院也遵旨对该书稿进行了润饰.因此,所谓“在深宫禁院中整整躺了三十年,才由中国学者钱大昕详加润饰地图的说明文字”一说,恐与事实不符.乾隆皇帝不仅在蒋友仁1760年初次进呈后就特别重视该地图,且专门派学者参与修改润饰,并因《坤舆全图》对世界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行政相谈制度在日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与评价监督制度以及苦情救济推进会议共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苦情救济体系.日本在建设和发展行政相谈制度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了法制化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日渐成熟的行政相谈法规体系、完整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明确的行政相谈委员工作职责、成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纽带等方面.当前,我国应当借鉴日本行政相谈制度的法制化经验,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信访机构调查督办权、扩大社会参与等途径,不断推进我国信访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社会制度层面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性,触及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提出了以"物质变换"为特征、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为原则的劳动实践观,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物质财富观,注重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生态观,倡导节约消费的适度消费观,超越资本逻辑、解决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的社会正义观.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发掘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资源,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态视域,为推进绿色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层面,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以及不同形式的混合资本已经在经济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理论层面,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国化明显滞后,理论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马克思资本理论存在诸多误解,甚至有的人持有《资本论》过时论的观点而否定其当代意义,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也是模糊不清.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积极推进马克思资本理论的中国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力地回应各种质疑,把道路自信奠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公务员薪酬满意度水平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探索,对于推进我国公务员薪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公务员问卷调查和教师薪酬满意度对比,研究发现公务员薪酬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公务员薪酬满意度水平高于高校教师;除了男女公务员薪酬满意度几乎没有差异以外,不同学历、不同部门、不同职级的公务员薪酬满意度都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规律.学历越高,薪酬满意度越低;公安部门薪酬满意度最低,税务部门次之;职级越低薪酬满意度越低.薪酬水平、对部门收入差距感知是影响公务员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应从提高薪酬水平、科学设计薪酬制度、科学调控部门之间收入差距、完善非经济性报酬激励体系设计等多方面加强薪酬激励,提高公务员薪酬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杜威通过揭示康德如何从“启蒙运动的儿子”走向“与启蒙运动决裂”,以及法国哲学与英美经验论哲学的不足,奠定了其心仪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他评说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流派,在哲学和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他的观点多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相通之处.他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味儿”或“中国特点”,提出了“两个适应”的理论,即:使古老的中国观念“适应现代的情况”,使西方思想的精华“适应中国的情况”.他从老子和孔子的哲学中发现了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及的精神品格,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向中国转移其社会危机,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为“救世之灵药”.他说中国哲学更多地把大自然“当作娱心悦目的事物看”,以及他所提出的“像中国人那样思考”的主张,是后来诺斯罗普关于中国哲学审美特征之研究、公正的世界秩序之建立应引进中国价值观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