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王巍 《理论视野》2014,(1):41-45
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资本所具有"生产要素"与"社会关系"的双重含义衍生出资本的广义与狭义的双重逻辑,这双重逻辑又必然产生双重作用。从总体上看,可以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维度上,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把握资本逻辑;在领域上,资本逻辑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哲学诸领域有不同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嬗变导致资本的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分析范式并未过时。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出发理解现代性的矛盾问题,需要紧紧把握住资本的逻辑。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行进于资本的矛盾裂变之中。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居于现代性矛盾的核心,从内部规定着现代性矛盾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开创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经济学话语.资本逻辑是现代性的生成基础,这是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认定.资本逻辑既推动了现代性的演变和发展,又使现代性陷入了二律背反式的悖论之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在于,只有正确处理好中国资本市场,转变社会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中国摆脱现代性的困境,迈向一条更合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逻辑影响下,现代性出现了新的特征。当劳动成为理想与现实的媒介,利益成为理性与非理性的标准,剥削成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症结,现代人的意识开始觉醒。现代心性的构建、利益追寻的碰撞和技术革新的变质使得资本的现代性成为可能。在资本逻辑影响下,交换价值的利益凸显,物与资本有了符号代言,利益冲突的矛盾升华,意识形态开始进行隐性架构,社会在资本逻辑的掌控下运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凸显。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正向交往和阶级联合去批判和突围资本逻辑,辩证地看待现代性问题,将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社会制度层面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性,触及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提出了以"物质变换"为特征、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为原则的劳动实践观,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物质财富观,注重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生态观,倡导节约消费的适度消费观,超越资本逻辑、解决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的社会正义观.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发掘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资源,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态视域,为推进绿色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性哲学诞生之时,人们就在质疑其合法性的存在。后现代性哲学的产生令这种质疑更为强烈。为此,我们将后现代性哲学产生之前的现代性哲学称之为传统现代性哲学。资本逻辑是与传统现代性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哲学表达,中国道路与许多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一样,就是要对资本逻辑予以瓦解。当然,瓦解不是消除,尤其是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没有到来,即全球化依然是资本逻辑化的当下时代,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哲学逻辑——中国新现代性,只能瓦解传统现代性。当下时代的资本依然处于资本逻辑能够创新的阶段,当今时代还不能消灭或取缔资本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袁伟 《理论视野》2023,(10):5-10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视域中,马克思将资本主要看作积累的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发展时期,马克思在积累的劳动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到了《资本论》及其手稿和晚年,马克思又认识到了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马克思对资本本质认识的这一动态演进过程清晰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澄清当下有关资本的认识误区,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行为规律,从而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直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论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揭露了人的存在的二重性,而且深入到"政治经济体系的结构性机制",揭露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抗性"交换,资本成为"一种普照的光",个人现在受资本的统治。所以,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并不是"提出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经济理论",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即揭露"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羽 《学理论》2012,(16):61-62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通过社会批判理论得以阐释的,马克思的思想由重视自我意识和理性转变到科学实践观的确立,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也经过了生成、深化、成熟的演变过程。就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的逻辑演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是有待确立的新提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四种教科书中都没有得到表示存在的机会.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客观地存在于其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如: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理论、经济哲学本体论、经济哲学认识论、经济哲学方法论、经济哲学价值观、经济史观,等等.当今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重建这一传统.重建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意义重大,使这一传统进入后继者的视野,帮助后继者从前苏联僵化的理解模式中解放出来,催生新的交叉性学科,是批判美国化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层面,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以及不同形式的混合资本已经在经济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理论层面,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国化明显滞后,理论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马克思资本理论存在诸多误解,甚至有的人持有《资本论》过时论的观点而否定其当代意义,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也是模糊不清.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积极推进马克思资本理论的中国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力地回应各种质疑,把道路自信奠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从城乡关系出发把握人类历史,是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视角.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的历史就是城市主导农村的历史,就是人类活动以现代城市网络为骨架来展开的历史;考察现代城市,至少要从城市与农村、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人口、城市的资本经营性与人民性、城市与城市这五方面的关系来入手.马克思的现代城市思想对当代中国城镇化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它提示我们走文明的城镇化道路,走绿色城市的发展道路,走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道路,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包容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凯·尼尔森看来,对马克思道德观的社会学解读是透视历史唯物主义道德可能的重要视角.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道德发挥着中性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理论中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自我意识,所以道德在不同的语境发挥不同的功能,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理由以道德是意识形态而拒斥道德.对于马克思而言,道德不是建立在主体内省基础上的外在规范,而是由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建构的社会伦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解读只有还原道德的"伦理"形态才得以可能.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可能,并非是对无产阶级阶级利益和社会正义的忽视,无产阶级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实质是维护人类的共同之善,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发展进步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5.
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是农业经营的两种基本方式,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农业集约经营还应当表现在开发农业多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向农业广度和深度进军.由于存在着农业投资收益递减,合理的集约经营的边界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农业集约经营的类型包括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家素质是影响农业集约经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杜威通过揭示康德如何从“启蒙运动的儿子”走向“与启蒙运动决裂”,以及法国哲学与英美经验论哲学的不足,奠定了其心仪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他评说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流派,在哲学和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他的观点多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相通之处.他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味儿”或“中国特点”,提出了“两个适应”的理论,即:使古老的中国观念“适应现代的情况”,使西方思想的精华“适应中国的情况”.他从老子和孔子的哲学中发现了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及的精神品格,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向中国转移其社会危机,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为“救世之灵药”.他说中国哲学更多地把大自然“当作娱心悦目的事物看”,以及他所提出的“像中国人那样思考”的主张,是后来诺斯罗普关于中国哲学审美特征之研究、公正的世界秩序之建立应引进中国价值观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沃尔夫《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大量使用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和材料.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庸》的"人心"道心"和"明善",《孟子》的"理义之悦我心"的思想.与此同时,沃尔夫还积极接受了朱熹理学:他《讲话》的主旨是由理性和知识可以开导出道德,这一思想与朱熹理学若合符节;他还引用了《大学章句序》和《小学》,对朱熹理气、天命之正和形气之私的理学思想也进行了阐释.沃尔夫在《讲话》中提到的所有重要观点和哲学概念,都可以在儒学经典中找到对应处.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进行空间化的再解释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对晚期资本主义批判,乃是持续推动社会理论空间化的最核心动力.以城市一地理—空间为突破口的激进社会理论爆炸式繁衍,不仅在诸多方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元理论和拓展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且同时形成了许多试图替代它的挑战性的新思潮,特别是以差异、多元、性别等价值重塑本体论的倾向,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Daniel P. Liston, CAPITALIST SCHOOLS: EXPLANATION AND ETHICS IN RADICAL STUDIES OF SCHOOLING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and Henry A. Giroux, SCHOOLING AND THE STRUGGLE FOR PUBLIC LIFE: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MODERN A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8).

Ernest L. Boyer, COLLEGE: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7; first paperback edition 1988).

Elzbieta Ettinger, ROSA LUXEMBURG: A LIFE (Boston: Beacon, 1986).

Stanley Aronowitz, SCIENCE AS POWER: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MODERN SC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8).

Shoshana Zuboff, IN THE AGE OF THE SMART MACHINE: THE FUTURE OF WORK AND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88)

Carol Gould, RE‐THINKING DEMOCRACY, FREEDOM AND SOCIAL COOPERATION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Seyla Benhabib, CRITIQUE, NORM, AND UTOPIA: A STUDY OF THE FOUNDATIONS OF CRITICAL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Burton Zwiebach, THE COMMON LIFE: AMBIGUITY, AGREEM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MORAL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