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理论视野》2021,254(4)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它包含着细碎化耕作与规模化经营、自给自足与市场化生产、低投入与机械化生产、低附加值与产业化运作等诸多矛盾。当前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生产质量不高、产业化协作难、产业融合深度不足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以经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现代农业体系为骨架,以乡村产业融合为拓展,以农业安全为保障,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虽然我国整体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要最终实现工业化仍然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调整等现实问题。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在工业化后期应该改变高投资、重化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等绿色产业,着力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完善绿色生产方式,消除传统发展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绿色生产方式,确保我国在高质量完成工业化的同时,能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安作为邓小平的家乡,多措并举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动员社会参与,牢固树立起绿色发展意识;通过绿色工业体系建设,发展绿色服务和有机农业,积极推动产品供给向优质环保转变;通过"美丽广安"、"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形态;通过主体功能区、生态服务、加快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从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制度建设等方面有效推动绿色发展在广安全面实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社会制度层面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性,触及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提出了以"物质变换"为特征、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为原则的劳动实践观,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物质财富观,注重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生态观,倡导节约消费的适度消费观,超越资本逻辑、解决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的社会正义观.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发掘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资源,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态视域,为推进绿色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结构转型、实现共享发展,加强乡村治理、实现乡风文明,促进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加快生态建设、实现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分散经营的生产弱势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产业脱节的市场弱势导致农产品价值增值较低,金融供给短缺的资本弱势导致从业人员吸引能力下降,信息滞后的技术弱势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影响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采取优化科技和社会化服务形态、优化产业和人力资源形态、深化农村改革和优化组织形态、优化农业补贴和农民增收渠道等措施,加快构建农业现代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完善财政支农体系,达成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以绿色消费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波 《行政论坛》2009,16(5):87-89
以绿色消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结果.绿色消费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是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并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生存状态显著改善;是培养绿色农民的有效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绿色消费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地,发展绿色农业;建立和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绿色引导;开展绿色消费宣传,培养绿色农民.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实践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绿色化创新,需要我们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升级,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从生态文明视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经济规律论、生产一生活方式论、财富理论、资本理论等,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对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新解读,对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社会结构内在地包括了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五项基本要素.据此提出全面发展应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五个基本方面,进而指出社会整体文明应当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民生文明)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文明,它将人类的长久生存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摒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人类自身生态需求和自然界进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可能自然地实现,为此,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首先,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树立新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综合学界的研究成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应从时间和要素两个角度的结合上来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从时间意义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进步的新文明,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形态。从要素角度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