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勇 《法学研究》2016,(4):190-208
中国古代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面,以先皇祖训为内容的"祖制"发挥着重要作用。祖制作为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其调整范围涉及国家权力的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等。祖制主要通过由皇帝主持的"祖制驳议"机制来实施。在规范形式上,祖制多以诏令、上谕等先例、惯例的方式存在,较多保留春秋以前非法典化、非公开化的法律神秘主义特征。祖制初步具备国家根本法的性质,其与普通律令既有分工,又有衔接,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完整的法律体系:"祖制—律令"体系。祖制的存在,适应中国古代尊祖孝亲的宗法传统,弥补了因皇位世袭导致国家治理制度的重大不足,同时,也对律令体系的完善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法律制度是指我国公元前476年至公元1840年长达二千三百余年间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法制。它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它的探讨和研究十分重要。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法制的特点(一)无法可依的状况相当严重,即使有法可依也不能自始至终地贯彻实施。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时代国家都采取以皇帝为最高首脑的专制主义政体,皇帝不仅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大的审判官。“法自君出”,皇帝的意志,他的话是最高效力的法,全国臣民得无  相似文献   

3.
<正> 在封建社会,人治主义表现在治理国家的方法上,就是公开实行个人意志凌驾于社会之上、法律之上。个人决定一切意味着皇帝对于国家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宫庭的宰辅臣僚们以及州郡县府的各级官员,权力是皇帝“赐予”的,对人民来说,他们是集大权于一身的主宰,而对赐给他们权力的人来说,又是附庸和奴仆。虽然历代封建王朝也有法律,但“法律仅仅是君主的意志而已,即使君主是英明的,官吏们也无法遵从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意志,那末,官吏当然只有遵从自己的意志  相似文献   

4.
<正> 任何类型的诉论中,统治者出于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都在法律中规定了相应的理冤措施,以弥补审判机关裁决中出现的错误。本文试就我国封建社会的理冤制度及其借鉴作如下探讨。一、我国封建社会的理冤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立法中,虽没有明确的再审制度之名,但对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却有重新审理之实。从当事人或他人申诉的角度来说,有复审制度和直诉制度,从皇帝或司法机关主动发现和纠正冤错案件的角度来说,有录囚制度和监察制度。  相似文献   

5.
儒学是指儒家学派提出并发展成熟的备受统治阶层推崇而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它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独有偶,法律作为维系封建社会安定的工具,自然与之密不可分.在国家层面,儒学对国家法律体系、国法的制定与实施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在民间社会层面,儒学对民间社会规范以及法律思维亦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封建社会里,“朕即国家”,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这就决定了整个封建主义的法律必然是专横独断的.但是,在封建社会里,也有少数比较明智的皇帝,能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主张维护封建法律的统一和稳定,反对滥施刑罚,出入人罪.即使在“坐堂问案”的审判形式下,也有些司法官吏能比较地注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下面所选的三个古案,都是见于正史的.我们略加评语,以资览古监今.标题是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7.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历史时期,与这一治国的总体方略相适应,宋代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对刑事审判的控制.宋代通过强化皇权对刑事审判的控制一方面使皇帝成为最高裁判者,彰显了皇帝对臣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刑事审判中的人治主义色彩,造成对正常刑事审判活动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鬼神信仰是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主要潮流,相对于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对其法律意识的影响,鬼神信仰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意义。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推行的君主专制使鬼神信仰对于立法者(皇帝)首先是一种维护君权的王化工具,其次才关乎个人信仰问题;对司法官们来说,则是一种积累阴德、消灾避祸、助其破案的方法论;同时也是先民们渴望社会公正、抚慰心灵而寻找的法律替代品。  相似文献   

9.
李传先 《法制与经济》2009,(2):22-23,25
鬼神信仰是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主要潮流,相对于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对其法律意识的影响,鬼神信仰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意义。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推行的君主专制使鬼神信仰对于立法者(皇帝)首先是一种维护君权的王化工具,其次才关乎个人信仰问题;对司法官们来说,则是一种积累阴德、消灾避祸、助其破案的方法论;同时也是先民们渴望社会公正、抚慰心灵而寻找的法律替代品。  相似文献   

10.
存留养亲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法律制度,其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本文以此为基点,分析存留养亲制度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并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着重进行分析,同时,以现代人的视角加入法律价值选择和法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使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更加全面.正是这些正当性基础促使存留养亲制度能够不断的发挥促进作用,并深深扎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长达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1.
蒋晓伟 《法学论坛》2006,21(6):18-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形态,落实在国家宪法层面上就是人民共和。人民共和是和谐社会的国家制度基础,和谐社会是人民共和的社会形态。和谐社会的实现,其前提或基础就是人民主权的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是实现人民主权的正确途径,其中法制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建设和谐法制。和谐法制的标志是: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充分体现人民主权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强调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并注重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各区域之间、全体人民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进步,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龙翼飞 《法学家》2007,(1):64-66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婚姻家庭法学研究工作者围绕着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特殊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古代直诉制度的考察我国古代的直诉制度是指有冤情的当事人或近亲属 ,为伸冤情 ,直接将案件陈述于皇帝(王) ,希望皇帝(王)予以公正审判的一种诉讼制度。关于直诉制度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所记载的路鼓和肺石制度。《周礼·夏官·大仆》记载 :“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大仆)掌其政 ,以待达穷者遽令 ,闻鼓声 ,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意思是说 ,在宫殿最里层门外设立路鼓 ,让大仆掌管。如有冤无门者和有紧急事的人要上达于王 ,就来击鼓。大仆听到鼓声 ,要迅速去迎接看守路鼓的御仆与御庶子 ,以便了解情况后向王报告。《周礼·秋…  相似文献   

14.
风险社会与现代侵权责任法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岩 《法学研究》2009,(5):18-36
传统侵权法的内在体系建立在自然人过错侵权的基础上,无法满足现代风险社会的需要。从社会主体分化、风险来源、组织分工等社会基础出发,现代侵权法的归责体系应包括过错责任、危险责任和组织责任。其中过错责任日趋衰落,危险责任与组织责任成为风险社会中的重要归责事由。侵权法的外在体系应当反映其内在体系的本质结构,在立法模式上须围绕三元归责事由展开。  相似文献   

15.
范愉 《中国司法》2004,(10):55-62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首先表现为复杂而频发的纠纷。面对这种形势,近年来,包括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地方政府在内的各有关机构组织,正在致力于通过分工与协调建构一个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程琦 《犯罪研究》2006,(2):39-44,49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是预防和减少犯罪案件发生的有效途径。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应从加强预防犯罪着手,打击与预防结合,以改变“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本文通过介绍欧美国家实行的社区警务情报信息主导战略,从重视情报信息主导战略的角度来阐述,加强警务情报信息主导工作,以完善当前的治安防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商事仲裁制度的完善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多元化争议解决方式之一的商事仲裁之所以能够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在于其独特优势的发挥.商事仲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则取决于商事仲裁的适用范围.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的宽严对商事仲裁的适用以及优势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我国应完善商事仲裁制度,发挥商事仲裁优势、扩大商事仲裁的适用范围、放宽商事仲裁司的司法监督,从而使商事仲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燕平 《犯罪研究》2006,(3):61-63,75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要通过和谐的法律制度来加以实现,依法治理的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法律在价值观上必须符合与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人道就是“在价值观的时代衍变中凸现出来的有别于公正、效率的制度伦理价值”。在刑事程序中提出和强调人道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曙 《政法学刊》2005,22(3):54-5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刑事申诉制度涉及到当事人合法权利的保障与裁判的稳定性,关系到社会正义的实现。应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完善我国刑事申诉制度。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是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刑事思潮,它以恢复正义为核心,目的是恢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害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认为该制度是以人为本、和谐有序观念在刑事司法领域的体现,并立足于我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对在我国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做了研究,并提出了构建该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