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延安)会谈后,决心不再打内战,联合红军抗日,打回东北老家去.6月18日,张学良个人出资在西安创办了《西京民报》,作为宣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外交家。他的外交活动是他革命生涯中重要、辉煌的一部分,与新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国外学者对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十分关注,其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着重就国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评述。一国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30年代中期。当时国共两党由内战转向共同抗日,引起了外国政治家、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对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关注。此后周恩来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代表中共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以及与国民党的谈判斗争,与西方记者和外交人员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中有人开始研究周恩来的外交活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如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美国国务院1949年发表的《美国  相似文献   

3.
边吉 《党史纵横》2001,(12):48-48
周恩来,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大写的名字。缺少他们,中国近代史就会失去重心。张学良一生中结识了为数不多的共产党人。周恩来,是张学良结识的共产党人中的杰出代表。1991年4月末,张学良向美国记者谈起了周恩来,他说,我与周恩来感情极好。一句感情极好,大有惺惺相惜之情。周恩来对张学良评价更高———历史的高点、人性的高点、人生的高点———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1936年,身为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却不愿再与共产党打内战。原因之一是张学良欣赏并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原因之二是他率…  相似文献   

4.
1936年10月5日,毛泽东、周恩来联名给张学良写信。原文是:“中国共产党建议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一年多了,虽已得到全国人民的赞助,但中国国民党不但至今采取游移不决的态度,而且当日寇正在准备新的大举进攻时,反令胡宗南军深入陕甘配合先生所指挥的部队扩大自相残杀的内战。我们正式宣言,为了迅速执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只要国民党军队不拦阻红军的抗日去路与侵犯红军的抗日后方,我们首先实行停止向国民党军队的攻击,以此作为我们停战抗日的坚决表示,静待国民党当局的觉悟,仅在国民党军队向我们攻击时我们才在自卫的方式上予以必要的还击,这同样是为着促进国民党当局的觉悟。先生是西北各军的领袖,且是内战与抗战歧途中的重要责任者,如能顾及中国民族历史关头的出路,即祈当机立断,立即停止西北各军向红军的进攻,并祈将敝方意见转达蒋介石先生速即决策,互派正式代表谈判停战抗日的具体条件。拟具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送呈卓览。寇深祸急,  相似文献   

5.
孙韶林 《党史文汇》2002,(11):20-22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事件而令世人瞩目。而在“西安事变”前夕,周恩来与张学良的延安谈判则是“西安事变”的奠基仪,为“西安事变”奠定了明确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的组织基础。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发表了《八一宣言》,呼吁各党派、各界同胞和各军队,无论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利害不同,均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成立东…  相似文献   

6.
17西安事变———古城西安张杨“兵谏”国共两党再度合作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当时驻在陕西、甘肃一带。1936年春,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达成了互不侵犯及交通、通商等协定。同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派周恩来与张学良进行了会谈,双方就联合抗日的许多重大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与此同时,我们党又先后派汪锋、王世英、王炳南等同杨虎城进行了联络。在此期间,红军在前沿阵地与…  相似文献   

7.
60年前的西安事变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周恩来与张学良的通力合作,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凉山下 一见如故 1935年底,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大变动的前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扩大了根据地: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剿匪副总司令,率东北军开赴西北,准备趁红军立足未稳,将其一举歼灭。然而蒋介石的作法遭到了全国人民包括东北军广大官兵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这时的张学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对他深入细致的工作,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九日,闽西地方国共两党的代表在谈判协议上签字,标志着闽西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它是闽西地方国共两党由十年内战走上团结抗日的历史转折。(一)国共两党闽西地方组织诞生于第一次国  相似文献   

9.
1935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年。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继续把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华北事变”。在华北大地岌岌可危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于是年8月1日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北平学生立即响应,爆发了划时代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同时也是我人生道路上最为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作为一个刚15周岁的热血青年,出于爱国心的驱使,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中……1920年4月,我出生在巴县磁器口(现在属重庆市沙坪…  相似文献   

10.
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公然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在这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的大旗,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寇的侵略,并倡议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共闽中工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发出和谈倡议,敦促国民党莆田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8月下旬,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终于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边区是依据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协议,由西北苏维埃根据地改制而来。西北苏维埃根据地是唯一经过土地革命保存下来的苏维埃根据地,红军长征以后又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因此,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在抗日战争中有特殊的地位和重大的作用。 一、边区的特殊政治地位和“领袖”作用 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出发点”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西北苏区瓦窑堡召开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为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变初步奠定了政治基础。 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协助张学良、杨虎城,迫使蒋介石承诺停止内战、联合红军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变的枢纽。  相似文献   

12.
“七·七”事变的爆发,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主张坚决抗日。根据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先后发表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致国民党闽赣浙皖边区主任公署和闽浙两省当局的快邮代电》、《为团结御侮、共赴国难以及和平谈判破裂告各界人民人士书》和《呼吁各界人士要求闽浙两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言》,  相似文献   

13.
程中原 《党史文汇》2006,(12):21-25
西安事变前的形势 1936年秋,中共中央改变"反蒋抗日"的方针为"逼蒋抗日".为力促蒋介石停止内战,早开谈判,实现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派潘汉年于9月24日携带中共中央起草的<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离开陕北,前往上海;并准备派周恩来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同国民党谈判,签订<抗日救国协定>.然而,蒋介石对于中共的倡议却不予理会.在平息两广事变以后,蒋介石立即增兵陕甘,"围剿"红军;在谈判桌上则翻云覆雨,态度强硬.他企图以军事进攻与政治谈判双管齐下,一举解决西北问题,实现其"溶共"和收编红军的野心.中共中央在国民党军队猛力进攻之下,一方面,"从各方面造成停止进攻红军的运动","以此迫蒋停止剿共";另一方面,于11月下旬组织了山城堡战役,显示红军的声威.在谈判中,则"并不坚持过高要求",同意"红军改名受蒋指挥".然而,蒋介石仍一意孤行,反而严厉督责张学良、杨虎城"进剿"红军.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停止了国民党蒋介石坚持的十年内战,开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战的新局面。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当时并不甘心,他们仍在千方百计地破坏国共合作,破坏团结抗战,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4月25日的劳山事件,就是国民党顽固派企图谋杀周恩来等中共代表、破坏国共合作及全国抗战局面的血腥表演。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后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径,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凝聚全民族力量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建构抗战动员话语。在此过程中,它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并围绕这一话语进行了建构:一是要求国民党蒋介石停止"剿共";二是针对国民党高层和地方实力派展开工作,给蒋介石内战政策制造压力;三是面向社会民众呼吁团结抗战。为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还主动调整自身的方针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和建构,得到了青年学生的广泛拥护、社会精英的热烈响应与国民党高层和实力派的积极呼应,推动结束了近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状态,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1939年冬,蒋介石不顾国内外进步力量的一致反对,公然破坏国共两党在安徽岳西共同签订的"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密电青海马家军驻皖北部队骑八师,要其配合国民党中央嫡系部队,在鲁豫皖三省交汇处,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提出了“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的诉求.蒋介石被迫接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停止内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就各方面问题展开了谈判。  相似文献   

19.
6月16日,《郝柏村解读蒋公日记1945—1949》(以下简称((都解读》)在台湾出版。郝柏村不仅与蒋有最贴身亲近的接触,而且亲见亲历亲闻历史中翻天覆地的五年。他本人曾是蒋介石6年的侍卫长,亲身经历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甚至从成都随蒋介石同日离开大陆,  相似文献   

20.
1938年秋天,我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第一高中。不久,学校便从开封迁往河南省镇平县城北20多里的石佛寺。此时,正当抗战初期,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兴起的时期。开封高中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学校抗日的气氛愈日浓烈。阅读进步书籍的读书会,抗日歌咏、演剧队纷纷成立。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毛主席的《论新阶段》、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石佛寺街头的书摊上都可以买到。这时我开始接触到革命文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