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三十年来,中国改革一直围绕着"经济发展"这根主轴。在经济决定论的思维指导下,我们不假思索地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划等号。然而,去年冬天北京挥之不去的浓雾重霾足以表明,这个等号是不成立的。如果"发展"让我们拥有了高楼、公路、铁道乃至奢侈日用品,却摧毁了人类生活所依存的环境,污染了基本生存所离不开的空气、水和食品,让人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解放自我的历史征程中,新唯物主义基于"人"与动物相分的逻辑,提出了相对动物界的"人"的概念;在对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需要的社会关系考察中,新唯物主义提出了与个体"人"相对的"人们"概念,由此使人类发展的社会化、世界化方向更加明确;与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时提出的"人民"概念的理论虚幻、实践虚伪相比,无产阶级的"人民"概念是在扬弃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概念基础上,实现了对人类一切自我解放理论的拥有;它是与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的,是为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解放服务的科学的、真实的"人民"概念。它的产生不仅为解释世界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打下坚实基础,还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准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它是从广义人类学维度和哲学高度对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把握,因而可以称之为人类学—哲学。这是一种关于每个人与一切人如何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的新哲学。它的从自然界出发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一体性原理;以"社会人"为本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以及人的自由解放原理;以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合理的物质变换"作为人类世界的最高生态价值的原理;以"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为根基的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共人本主义价值立场等等,都是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的哲学原理,它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需要,是一切有机体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作为有机体最高存在的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外界事物的需要不仅范围广阔而且种类繁多.随着经济、文化包括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不断改观,强调一切经济社会建设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使得追求需要成为时尚、议论需要进入热门.  相似文献   

5.
《乡音》2007,(8)
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空巨变。这种从机械制造转向信息世界的巨变,对于人类来说,无论是从狩猎转向农耕,从农耕转向机械,都是全然不可比拟的;加上20世纪的苦难历程使得人类精神不得不发生空前的大变革。这一切要求我们不能不重新定义人类状况,反思我们需要创造怎样一个世界,需要建立怎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应对这一崭新的、影响全球的复杂局面。J.里夫金在《欧洲梦》一书中用"美国梦"和"欧洲梦"两个概念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把"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作为它的价值论和伦理的基础,因而面对着如何从"是"推导出"应当"的理论困境.发展伦理学的价值论基础是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发展伦理学确立了个人与人类、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提供了伦理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把握马恩关于需要范畴的多重意蕴,是正确理解人的需要和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基础工作.从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从唯物史观角度系统阐述人的需要问题的文献出发,探索马恩需要范畴的多重意蕴,即生存需要是一切人类历史的基本条件,发展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持续展现,最高需要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对深入精准地理解马恩需要范畴的丰富内容和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周长生 《中国减灾》2013,(6X):36-37
<正>我们拥有同一个地球,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共同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与舒适,我们一同体验绿色带来的健康与温馨。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绿色与健康相伴、生存与生态平衡的环境里。然而,在不知不觉中,曾经美好的环境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留给我们的是"大气污染严重、工业废气熏天、垃圾如山似海、植被砍伐严重、水土大量流失"的画面。这样的环境,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对其他生物的生息繁衍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善生态环境,让我们一同来努力。  相似文献   

9.
洪向华 《新东方》2005,(5):55-57
人类为了生存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一个星期也要灭亡。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社会,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事实上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而集体的生产活动需要  相似文献   

10.
无神论者说,人是由猿进化演变而来的。自从地球上有了这种“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后,地球上的一切都开始发生着变化。为了生存,人不得不从树上爬下来;为了生存,人不得不直立起身躯;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学会制造工具,与自然斗争;为了生存,男女结合,人类才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特别是近代产业革命以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当人类从自然中获取日益丰厚,生存技能得到提高之后,人类的繁衍也随之加速,导致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严重不和谐的音符: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大量灭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同时也推动着作为精神的存在物──人的全面发展。一、精神文明的发生人具有需要,因而人才进行有意义的石动,才能创造历史。正是个人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的社会需求,构成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切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农、食、住以及其他的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  相似文献   

12.
王立忠 《前沿》2001,(3):47-50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原理告诉我们当人类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人类便开始了对剩余产品的争夺,而阶级不过是争夺剩余产品的利益集团.当社会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争夺"便停止了,生存斗争结束了,劳动的谋生性不存在了,阶级的存在便失去了意义.按劳分配不过是由私有制社会向完全的公有制社会转化过程中的分配原则,是按需分配借以实现的中介形式,是人类对剩余产品的最后争夺,它具有暂时性和历史性.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人类终将会使社会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按需分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大》2015,(4):56
"我们不单是在经营产品,更是在经营一份事业,一份关于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我们坚信,因为我们的共同努力,人类的健康品质就会不断提高。"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在接受"2014年中国医药经济年度人物"奖时如是说。经营企业是一种责任,经营药品企业更是责任重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好医生药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严把质量关生产放心药好医生一直秉承"做好人、制好药"的企业理念,坚持药品生产按药典标准高  相似文献   

14.
米兰·昆德拉曾说:"往口裹在五颜六色的波纹绸里,每次我们瞧它,都会看到不同的色彩。"记忆让我们如此悲欣交集,有时是热情的红色,有时是忧郁的蓝色,有时是冷寂的绿色。只要人面对生存的时空,就无法逃脱它的困扰,因此记忆的不可选择性,也就成为人类的最深痛苦与无奈。让我们看看光影中的失忆者是如何生活的吧,因为我们知道所有让自己念念不忘的事物,最终都会任念念不忘中遗忘。  相似文献   

15.
亘古至今,人类聚居在一起生活,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文明的演化。渴望一个和睦祥和的生存空间,是人类的共识。"安全社区"一词引入中国,是10年前的事。与人类聚居生活相比,这一名词显然来得太迟太迟了。"安全社区"的概念是在1989年世  相似文献   

16.
你是地球上生存的最后一个人--这是很多科幻大片中常见的幻想.如果让我们来预测,地球上没有了人类会怎样,我们的预言是什么?好好地想一想,突然有一天,人类在地球上消失了,也许是因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瘟疫,也许是因为一种全新的变异病毒,总之,一夜之间,地球依然转动,人类却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7.
死亡意识与艺术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意识是人类产生的最后标志。一切人生观、价值观皆源于死亡意识,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均须置于死亡的天平上加以衡量,人生因有了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而呈现出高下。死亡意识中对永恒与绝对的追问,直指生命与世界的真义与本原。对生存意义的终极追问,使得生命的真实性得以呈现。创造活动基源于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和核心即死亡意识。创造是对死亡的反抗,是超越死亡的努力。艺术从生存的本真境况出发,将隐藏的生命本质昭示出来,将人的超验的价值内涵昭示出来,让我们在寻求永久依托的过程中,竭力接近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认为,现代科学是具有绝对客观性的可衡量一切文明之先进抑或落后的"冥尺",现代性思想中的进步主义就蕴含在"冥尺"观念中.实际上现代科学没有什么绝对的客观性,也没有什么统一的科学,从而没有什么可衡量一切文明之优劣的"冥尺".为生活得幸福,我们必须具有各种地方性知识.从生态学的视角看,纳西人的草医比现代西医更优越.欧洲中心主义是错误的,不同文化传统都有其相对于人类特定需要的优点.拒斥了"冥尺"之后,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陷入相对主义.虽不能对不同文明进行整体性比较,但可以就文明的特定维度进行具体的比较.从生态主义的视角看,就可持续性而论,现代工业文明是"得分最低"的文明.但不能说越自然的文明越好,文明既须是可持续的,又须是发达的.未来的生态文明必须继承现代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例如,必须继承现代科技的积极成果而创造调适性的科技.  相似文献   

19.
杨小舟 《青年论坛》2007,(4):119-121
在市场营销的全球化实战中,我们越来越发现人们的商务行为在获取某种利益的基础上已经把"服务他人"、"满足他人需要"、"为别人服务"的人性化营销理念摆在了重要位置,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命运在超越,历史的本质是变迁。人类在超越自我生命中形成大规模改造社会的自我行动这就是历史发展中的社会运动。社会运动是道义的事业,它寻求的是群体生存质量的提高。当一种社会运动以提取最大公约数的方式,规定出人们集体行动的目标时,个体的一切利益都要无条件地溶解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