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西伦 《青年探索》2022,(3):101-112
“躺平”作为当前青年文化的新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描述青年人因各种社会压力而产生逃避、放弃、自我封闭等情绪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词语,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于英国出现的“尼特族”。此后,“尼特族”在欧洲、南非等被普遍用于形容低学历、低年龄、低社交性、低收入、无业的青年群体。“尼特族”进入东亚文化圈后,经过与本土文化社会的交融,形成了基数更庞大,对我国青年文化影响更大的日本“低欲望社会”与韩国“独居社会”现象。我国“躺平”一词包含了行为惰性和情绪惰性、积极躺平和消极躺平等更为多元的含义,文化意蕴也更为丰富。从全球语境来看,从“尼特族”“低欲望”“独居”到国内热词“躺平”,尽管因时空差别和文化差异被冠以不同的名称,也有文化内涵上的区别,但细究起来,它们共享了“躺平”的文化表征及产生根源,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不乐观、教育不平等是各国青年“躺平”现象产生的主因。尽管各国政府与社会机构试图通过政策性措施改善青年“躺平”现象,但效果差强人意,如何有效进行帮扶仍然是需要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下较为热门的网络词汇,“内卷”意指外部条件约束下的内部精细化、过密化发展及其内部懈怠与消耗,“躺平”意指以“低欲望”和“低姿态”的顺从消解社会现实困境和获取内心世界的平和。在由科技高效驱动的现代社会,社会劳动也逐渐呈现出“内卷化”竞争的特征。“现代性”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也是现代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伴随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现代性焦虑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症候和符号化表意实践,从“内卷”到“躺平”体现着从概念到流行话语的青年亚文化建构与流变过程,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多向传播和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多元解读引发大众的共鸣。改善社会心理产生的现实社会环境,是优化社会心理结构和规避病态文化心理的有效途径,应合理区分社会消费中的物质主义与正当物质消费的区别,应警惕“内卷”和“躺平”文化对青年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等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需要将“内卷”和“躺平”文化的抗争性转变为青年对于社会责任的创造性承担。  相似文献   

3.
"躺平"是青年面对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低欲望"表达。从历史时态看,"躺平"本质为"犬儒主义"的一种现代化裂变;从当代时态看,占据网络话语权的"白领式躺平",并非真正的"躺平",而是一种青年意识形态话语范式表达,其当代表现是不反对"奋斗"本身,反对"无脑奋斗",追求个体人文关怀。"躺平"是青年对高强度市场雇佣劳动制、资本逻辑"无序"和消费主义"过盛"等社会问题的拒斥。青年并非真想"躺平",而是想"躺一会"放松。消解"躺平"不能仅靠抨击以"堵住"青年的嘴,需要提高市场监管效能、保障青年发展利益诉求、为青年提供可上升的平台机制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4.
干部“躺平”问题是新时代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干部“躺平”方式呈现多样性,各地在探索实践中多聚焦干部的工作动力、工作作风和工作责任意识等方面。干部“躺平”的根源有三:一是思想层面,部分干部的宗旨意识弱化;二是制度层面,激励不足是导致部分干部“躺平”的重要原因;三是技术层面,干部选拔任用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实现路径不健全。要使干部“站”起来,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标本兼治,打造干部“不想躺”“不能躺”“不敢躺”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5.
"低欲望"与"躺平"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近年来以"丧文化""佛系文化"为代表的"颓废型"青年文化的延续。它是青年面临社会难题而群体性焦虑的文化反映,也是青年主体的代际特质与亚文化表征,本质上是所谓社会"内卷"后青年的自我贬损。一些青年选择"低欲望"和"躺平"有其现实缘由,但任其发展下去,会走向消极宿命论、价值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当代青年的需求世界多元复杂,不应夸大青年"躺平"现象并将其绝对化、标签化,而要整体把握并关切青年多元需求,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形成青年个人奋斗与国家蓬勃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上岸”作为当代青年在“内卷式奋斗”与“佛系式躺平”之间寻求暂时平衡与稳定的权宜之计,是青年在文凭通胀、就业难和个体发展路径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走向成年个体、探索自我生平的“悬浮”之旅,也是在生命事件“夹缝”中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成年社会角色的“两难”之旅。青年在社会时间表与制度结构中,发挥自主性与反思性建构个人生命历程,探索生活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岸”的想象和现实困境,社会应当给予青年试错与探索的机会,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帮助青年寻找“生活之趣”,拓宽“人生之岸”。  相似文献   

7.
王军伟 《前沿》2014,(15):64-67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通过细究文本,发现霍布斯之所以作出这一断言,究其原因与其对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不无关联。人天生的不合社会性,人大体上的自然平等,人彼此的竞争、猜疑和爱慕荣耀,人的自然权利,以及人的私己判断,霍布斯通过对人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以上结论,促使他断言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自然状态使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相似文献   

8.
探究“内卷化”背景下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对于引导青年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卷化”背景下,青年社会获得感的缺失是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内因,主要体现为“习得性无助”降低青年的自信感、“主动污名化”宣示青年的抗议,以及阶层焦虑导致青年斗志消沉。而亚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的流行与扩散是外因,主要体现为“丧文化”下青年情绪消解方式的扭曲、消费文化下青年认同危机的加剧、网络文化下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引导作用的削弱。为了应对青年“躺平”思潮的不良影响,亟待加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青年社会经济保障体系,甄别研究青年合理社会利益诉求,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相似文献   

9.
孙慧  袁珊 《青年探索》2023,(4):45-54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议题,除外部就业环境外,个体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是影响就业与否及就业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职业选择的个体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校大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先就业后择业”为第一选择,关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薪酬待遇仍是择业首选条件,同时也注重个人发展空间;一线城市成为多数大学生就业首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地中小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大;体制内单位最受青睐;“佛系”“躺平”未成为主流,拒绝“躺平”、合理“内卷”成为大学生职场工作理性选择;创业方面,以满足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创业动机凸显。针对大学生个体化的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本文从加强思想引领,养成健康择业心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全过程的就业创业教育;因势利导,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等维度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生观,即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对人生目的的评价标准不同,电就存在着不同的人生观。封建主义的人生观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苍或上帝主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夭入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或企求来世的幸福。资产阶级的人生观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主张自我保存和追求个人幸福。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现则认为,“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马克思主义者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  相似文献   

11.
幸福,作为一种个人感受,可以有许多的维度去衡量。而人生活在社会当中,每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谈论幸福不可能脱离环境状态、发展阶段。由此概括说来,幸福感有两个影响因子。一是宏观的社会发展水平,二是个人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权利意识是法治社会中人们行动的内驱力,对其予以辨正至关重要。网络“挂人”现象蕴含着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待权利的态度和看法。其中,“挂人”大学生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权利认知,破坏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张力;大学生“挂人”表现出的过剩的行为自由,产出了将个人权利凌驾于他人权利之上、无视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平衡需求等超限权利行使行为。本文认为,在将人的本质映射到权利场域后,个人权利只能依靠社会现实实现,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则决定了行使权利必须遵循法治规则。因此,个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辨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基质。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概念。马克思通过“现实的个人”与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异化劳动的人”的多重比照,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具体化了人的现实性,从而使人与实践的关系得以清晰。由此解构了西方传统哲学以“思”“意识”及“精神”为主体的概念,进而批判了“现实的个人”受到资本奴役的异化生存状态,表征“现实的个人”生成为“自由而全面的人”的价值旨趣,从而为“现实的个人”确立了解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怎样理解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关系个人,也称个体,是指生活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特征的具体的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马克思认为:单个的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存在物。”集体并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  相似文献   

15.
陈建伟 《今日民族》2011,(11):42-46
“认同”一词最初由西方的心理学家提出并加以使用,后来延至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关于认同的含义,学界看法并不一致。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社会学家汉斯·摩尔认为,在个人层次上,“认同是一个人在混沌环境中所占据的稳固方位,个人能够据之对外在环境做出积极的防御”;  相似文献   

16.
备课卡片     
一、心里健康状态: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的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二、不良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亡是由个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伴、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时间短暂,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三、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的五个特点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 ,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政治文明标示政治发展的进步状态 ,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共和制”、“代议制”、“普选制”以及“管理上的民主”、“权利的平等”和“主权在民”等都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的界定 ,我认为 ,政治文明大体有五个特点 :(1)在政治制度上 ,有民主的体制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政治积极性 ,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2)在治国方式上 ,实施依法治国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  相似文献   

18.
有关公共性问题的探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作为行动领域,是一个非个人的交往、信息和舆论领域,它原则上对所有公民开放。在公共领域中,人民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达成共识,以实现对国家活动的民主控制。他认为,与国家、政府支配的“行政的公共性”不同,“市民的公共性”是由作为独立个体的市民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与其他市民共同合作创造的崭新的生活新世界。也因此,有学者认为,“研究公共性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重新审视社会运行基本规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于雪 《探索与争鸣》2024,(2):153-161+180
数字化生存所引出的社会生存状态曾引发热议。而今,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更倾向于数字时代的“自动化生存”。自动化生存是一种隐喻,指的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趋向自动化,包含了“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生活”“自动化认知”“自动化行动”等不同向度。反思自动化生存的缘由和必然性,可以从对人的匮乏本质的有效补偿、对机器自动作用的内在迷恋和对环境稳定性的本能需求这三个方面溯源。自动化生存的境遇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人的自主性的消解。自动化所追求的正是对非同一性和不确定性的消除,而这恰恰是自主性的关键。被自动化的“自主性”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人的生存危机,需要一种新的理解框架来反思人工智能时代人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20.
尽管“民主”是一个外来词汇,就像引进的马铃薯和番茄一样,但我从来不认为它是一个属于政治理论范畴的概念,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心灵品质。当下,我常常感觉到在社会中只要人们一说起“民主”,总爱把它当作“上层建筑”来议论,好像离自己很远,其实,“民主”不远人,就如同道不远人,它是个人的一种心性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