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49年扶郿战役之后,第一野战军经过陇东追击,打开西进的门户,完成了西北战略决战第二阶段作战任务。第一野战军和中央军委经过反复商讨,决定把兰州战役作为西北战略决战第三阶段任务。经过兰州战役,青海马步芳集团(青马集团)遭到歼灭性打击,西北战场国民党军全面崩溃。一、青马集团妄图决战兰州陇东战役后,青马集团节节抵抗,最后撤至兰州,自认为已经逃脱危机,将迎来新的转机。兰州因地处皋兰山麓而得名,旧属甘肃省皋兰县。它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北面是河西走廊,东面是广阔富饶的河套平原。  相似文献   

2.
关于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公认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参战部队有东北、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大战役是全国性的战略决战。但是,在之后的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中,也存在地区性的战略决战。1949年春夏之际,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集团、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青海马步芳集团(青马集团)和宁夏马鸿逵集团(宁马集团)联合反扑西安,总兵力20余万人。第18兵团、第19兵团、第19军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第7军、第1军第3师、第3军第8师归还第一野战军建制,使第一野战军总兵力达到35万人。第一野战军改变长期兵力薄弱的局面,取得西北战场的主动权,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第一野战军在扶郿地区歼灭性打击胡宗南集团,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战场的战略态势。扶郿战役既是第一野战军取得的空前胜利,也是西北战场战略决战的第一仗。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中由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组成的大决战,以惊人的速度与战绩取得最终的胜利.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在此大决战中,不但运用了高超的军事战略,而且在心理战术上也表现出令人叹服的斗争艺术,这种心理战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局势,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心理战术与军事战略自的有效结合,使得大决战取得圆满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战略决战是检验军事统帅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决心和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中,毛泽东和蒋介石在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有关键意义的问题时,其作战指导方略显然不同.毛泽东总是力求熟识敌我双方情况,使作战的部署和指挥尽量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并正确判断战争全局的客观形势,选择恰当的决战时机和方向,采取慎重初战、奇袭等作战方法一步步扩大战果;而且重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一线将领们的意见,最终夺取全局胜利.同时,他始终把军事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起来考察,作出判断和决策.而蒋介石对战场局势既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也谈不上对战局发展趋势有足够预见,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明确而坚定的作战预案;临事张皇失措,被动应付,主观武断,甚至在战局不利的条件下依然盲目地想同解放军进行“决战”;继而决心动摇,终致束手无策、一败涂地.战争实践的结果明确地检验了这两种作战指导方略的优劣.  相似文献   

5.
倪良端 《党史纵横》2014,(1):9-11,37
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时,国民党部队主力精锐已基本被歼灭。但是,地处西北的马步芳、马鸿逵部还有较强的战斗力。在东北和中原地区的战事基本结束时,毛泽东决定以第一野战军为主,连同华北野战军第18、第19兵团迅速向西北进军,剿灭马步芳和马鸿逵的反动武装。时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受命于1949年6月挥师西指,集中主力与马步  相似文献   

6.
伍星 《党史博览》2010,(4):32-35
1948年9月10日.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决战计划.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大规模调动,兵锋直指锦州。9月下旬.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联系被解放军彻底切断。蒋介石如梦方醒,亲飞北平、沈阳督战,穷于应付。为便于指挥,位于哈尔滨双城的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准备南下.同时决定东北野战军二局同行,以利工作。  相似文献   

7.
杨睿  杨升祥 《党课》2011,(9):23-30
教学对象:普通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对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发展和建设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于推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学提示:教学前可参考推荐书目进行准备,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参考之内容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8.
(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在欢庆胜利的同时,迫切期盼国共两党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争端,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最不愿看到国共两党同室操戈,兵戎相见.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诞生至今,已经度过了81个春秋。这支新型的人民革命军队,在战争年代,为夺取革命政权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和平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