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泰蔬菜水果零关税协议及其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协议的主要内容及特点2003年6月18日 ,中泰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 ,中泰两国将从2003年10月1日起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提前实现中泰之间蔬菜和水果产品进出口的零关税。中泰两国蔬菜和水果贸易共涉及188项产品 ,其中蔬菜产品为食用蔬菜、根及块茎(如萝卜、甜菜根)等108项 ;水果产品为食用水果及坚果等80项。上述两类产品在中泰贸易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根据海关统计 ,2002年我国向泰国出口的蔬菜和水果类产品分别为847万美元和1372万…  相似文献   

2.
中国入世后对中泰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回顾中泰两国当前的贸易概况,然后分析了中国入世后对中泰两国之间贸易以及中泰两国与第三国之间贸易的影响,认为中国入世后泰国出口产品对中国出口会显著增加,中国与泰国的贸易逆差可能进一步扩大,泰国在短期内将从中获得较大利益。从长远来说,对中泰两国都有利,两国的经贸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中泰建交以来,中泰关系稳步、健康发展。中泰两国已经建立起全方位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在中泰关系中,中泰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成为中泰关系的一个亮点,中泰文化交流活动之频繁,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参与民众之多,都显示了中泰文化交流的活力。这从一个方面显示了中泰关系的密切程度。中泰文化交流对促进中泰关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1992,(2)
1975年7月,中泰两国正式建交,中泰关系从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70年代末期东南亚地区政治风云的变幻,特别是柬埔寨问题的出现,中泰两国加强了多方面的合作。中泰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和加强,为双方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大大促进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泰建交20周年,这是中泰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在庆祝中泰建交20周年之际,回顾中泰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中泰关系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巩固和加强中泰两国在各个领域合作的途径,对于推动中泰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向着更加深入和广阔的方向发展,构筑面向21世纪的中泰关系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中泰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因受战后冷战格局的影响,中泰关系曾有过长达20多年的疏远和隔阂,两国经贸关系自然也处于低落和中断的状态。1975年中泰建交以后,两国经贸关系取得了空前、长足的发展。1997年比1976年,两国的贸易额增长了32倍。两国相互在对方的投资及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也从无到有,目前已具相当规模。展望未来,中泰经济关系发展前景广阔。因为国际形势及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等因素对中泰经济关系的发展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科技对泰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1990,(3)
早在700多年前,泰族就已经组成了自己的国家。中国古籍很早就有关于泰族国家和中泰两国友好交往的记载。素可泰王国的建立,标志着中泰两国官方联系的开端。暹罗使者以“朝贡”香料、木材和树种等礼品送给中国皇帝,中国皇帝以丝绸、瓷器等作为外交礼品回赐予暹罗国王、王后和使者。阿瑜陀耶王国的确立,显示中泰的商业贸易已置于重要的地位。到了吞武里王朝时期,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华人开始移居泰  相似文献   

8.
朱振明 《东南亚》2005,(1):13-19
今年是中泰建交30周年。这30年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30年,是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巨大变化的30年,是中泰两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促进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的30年,也是中泰关系从建交初期的“礼貌往来”进入全面发展的30年。在中泰建交3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中泰关系的发展经验,有利于中泰两国在全球化时代进一步携手合作,促进中泰关系向着更加深入和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一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其最重要的意义是恢复了有着上千年交往史的中泰传统友谊,实现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共同愿望。其次,对当时泰国政局的稳定起了…  相似文献   

9.
中泰贸易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中国加入WTO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泰国之间的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加强两国的贸易往来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一、中泰两国商品贸易的基本特征分析1.中泰双边贸易额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表1所示,从1993年到2003年,中泰两国的贸易总额从13.52亿美元增长到了127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除了1996年贸易总额有下降之外,即使是在泰国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1997年和1998年,两国的双边贸易还是保持了11.8%和4.5%的增长率。1999年处于低迷的泰国经济走出低谷,2002年经济复苏,2003…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中泰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振明 《东南亚》2002,(3):28-35
中泰友好关系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特别是建交 2 7年来 ,两国高层领导人保持着经常性互访 ,加深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推动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中泰关系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友好相处、互利合作的典范。在中泰两国人民及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近年来中泰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中泰关系的新发展 ,大大推进了中泰友谊与合作 ,为 2 1世纪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后 ,中泰友好合作关系一定会迈向更加有活力和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泰关系的新发展世纪之交 ,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缅贸易和投资的不断发展,应研究中缅两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以促进中缅两国会计准则趋同,进而带动整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之间的会计准则趋同,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本文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相关概念、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对中缅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准则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与缅甸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应研究两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以促进中缅两国会计协调,进而带动整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之间的会计准则从协调到趋同,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本文从存货的相关概念、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存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五个方面,对中缅存货会计准则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应研究中缅两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以促进中缅两国会计趋同,进而带动整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之间的会计趋同,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本文从固定资产的相关概念、固定资产准则的适用范围、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5个方面,对中缅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泰国本身并非南海主权申索国,但试图在南海问题上扮演协调者的角色。泰国官方对南海争端给予极高的关注度。本文试从泰国主流媒体近两年所刊载的泰国官方对南海争端的表态,尤其是总理和各部首脑的发言,对泰国政府在南海争端中的基本立场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5.
中越会计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计模式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会计行为的综合性概括,并反映出不同国家或各地区在财务核算及管理方面的差异。近年来,我国与越南经贸往来频繁,本文通过对中越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在会计理论及实务领域异同,对增进双方在会计及经贸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协议>是中国参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指导文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越南的会计改革都在走与国际会计趋同的道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虽然都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内容,但都与本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保持一致。因此,两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方面都反映了本国的要求,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找出差异,再进行分析与协调,将是中国与越南及东盟国家会计趋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与外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和缅甸同属贸易区的成员国,近年来双边贸易和投资发展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1~12月,中缅双边贸易额为20.57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其中中国对缅甸出口16.86亿美元,同比增长39.6%;中国自缅甸进口3.71亿美元,同比增加46.9%.中方实现贸易顺差13.1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9.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美国DAL跨国公司出售子公司RCD时,美、日、英 3国企业在收购价格一定的情况下,谁能获得更大的获利空间,进行多指标计算的结果表明,由于这 3个国家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差异,使得英国有最大的收购优势,其次是日本,再次是美国。这说明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时,每个国家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在考虑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后,他们都会对外制定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策,从而阻碍了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在加速,通过本案例我们不能不思考,国际化后的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南海争端方国家、非南海争端方国家、东盟3个层次分析了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对于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南海政策;对非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和泰国的南海政策;对于东盟的南海政策,本文指出协调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直接就南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对话,通过东盟地区论坛讨论南海问题构成了东盟对南海问题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在对策思考方面,本文指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政策应该侧重以下几点:继续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保持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沟通,确保东盟不致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一致立场;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和海洋安全维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