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我国实施了近30年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该战略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巩固国防、平衡内地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转变,平衡发展战略的弊端日益凸显,并被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所取代。本文以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为研究时限,对平衡发展战略向1981-1985年期间实施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和1986-1992年期间实施的三大地带梯度推移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历史考察,概括了两大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举措,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客观评价了非均衡战略的影响效应,最后得出若干有意义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们党历来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早在改革开放前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根据不同时期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又分别实施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战略.这三大战略都体现了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良好愿望,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在时代背景、主要任务、运行机制、实施效果等方面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从非均衡到均衡:改革开放3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了差异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本文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梳理和回顾,重点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并得出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5.
三十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推进当代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是突破中国发展面临的发展困境。改革开放的战略理念是在实践基础上推进发展理念更新,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战略途径是渐进式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间接路线”,战略手段是多力并举提升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将区域发展的战略重心东移,强调“效率优先”和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但区域发展差距相应地开始逐渐拉大;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试图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而将战略重点转向了“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则更加注重公平,突出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公平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区域能否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党的十二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历了初步形成、正式确立到全面深化的演进过程,其基本内容、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也由非均衡发展中的协调逐步走向全面协调。十二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既体现了党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模式、发展价值观和执政理念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也体现了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关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与策略安排的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8.
9.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历史共时和历史历时观分析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形成的历史过程,指出该战略的实施是在我国长期所处极其恶劣的历史共时环境中和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生产力分布高度畸形的历史历时性经济基础传承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该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增强,国际地位上升,并为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共时与历史历时,在该战略的实施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无论成就还是问题,均是目前我们在常态下按常规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中应予重视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地域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于一体的中观社会有机体。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区域处于基础地位,发挥着战略作用。一方面,区域发展最为直接地支撑和保证了宏观组织,诸如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最为直接地推动和促进了微观组织,诸如企业乃至家庭的发展。事实上,  相似文献   

11.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粮食过关战略、人口发展战略、新时期国际战略、接班人战略等战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小三步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科技强军战略等战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扩大内需战略、能源战略等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战略。这些发展战略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按照《建议》的部署,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一战略既突破了我国传统区域发展的思维定式,拓宽了区域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也创建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打破平均主义的思维定式,把非均衡发展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来.他以"两个大局"为平台、以"两步走"为阶梯,建构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时空框架,他强调中央的宏观调控功能,主张发挥中央权威促进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深入探讨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周春花 《实事求是》2013,(2):101-103
国家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带来了全国总体经济的好转和大幅增加,但同时也使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拉大,新疆也在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同样造成了南北疆经济差距的拉大。根据特区建设理论及沿边开发大趋势和缩小区域之间差距的需要,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是必然选择,在特区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口援助与增强喀什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圈内的地区发展不均衡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自然地理、思想文化、制度、区位等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圈内部的发展不均衡成为普遍现象,通常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尼系数、社会发展指数等指标予以衡量。发展不均衡导致欠发达地方丧失融入区域经济的动力,滋长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开放的、统一的区域市场形成。因此,共同发展、利益共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原则,对发展均衡问题需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7.
发展隆阳区区域经济,要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强化分类意识,实施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秀萍  张小萍 《求实》2005,7(5):14-17
中共三代领导人依据各自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历史条件,开创出一条区域经济发展重点突破之路。比较研究毛泽东的均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江泽民的协调发展战略,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失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6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追求平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到统筹发展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它们之间既存在明显的承袭关系,同时也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必要调整和完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陆海统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始终体现了陆海统筹的思想.目前,要准确把握省委提出的"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促进"陆上山东"与"海上山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