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近年来主张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属于“中间派”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文章认为,判断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必须看到它有两个怀疑,即不仅怀疑人的认识能力,而且怀疑感觉之外的物的存在。列宁称不可知论为“中间派”,是就其理论上的不彻底性而言的,并不是说不可知论在哲学阵营上是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相并列的另一个派别。唯物主义同不可知论的争论是两条哲学路线之间的争论,而唯心主义同不可知论的争论则属于同一哲学路线内部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我看到《求索》1982年第一期刊登的赵怀玉同志《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认为很有启示,但有两点意见:一、关于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应该说是无可争论了。《质疑》说到只有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才是可能被认识的,这是对的。但他又说“有些事物可以认识”,“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这种提法可就自相矛盾了.说有些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否定了不可知论,又说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岂不又回到不可知论去了吗?我们绝不能在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荒谬性之后,又怀疑人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无限能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认识的源泉问题,历来是各派哲学在认识论上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论争。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起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类心灵固有的“理念”才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已经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近年来我国  相似文献   

4.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分的逻辑矛盾按照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说法,思维和存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阐述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据此把整个哲学家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第二方面是揭示思维(确切地说是指思维能力)能否认识存在(即整个物质世界)的问题。据此,在认识论上(狭义)又把哲学家划分为“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两大派别。几乎所有哲学教科书都认为,所有唯物主义哲  相似文献   

5.
唯物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同唯心主义有神论对立的。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唯物主义同各种有神论的迷信世界观作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揭露了有神论的虚妄。然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由于存在着种种局限性和片面性,还不能彻底地战胜唯心主义有神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反对唯心主义有神论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同李洪志的“法轮大法”所宣扬的愚昧粗俗的唯心主义有神论是根本对立的。一、世界是物质的,还是…  相似文献   

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对象、来源、本质、能力、结构、过程、规律以及认识的检验的哲学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者则否认人们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的映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作是直观、消极的反映。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基础上,把实践提到首要和基础的地位,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  相似文献   

7.
在解释绝对真理的含义时,有人认为绝对真理是“对整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性毫无遗漏的完全正确的认识。”[见《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第93页]有人认为绝对真理“是人类在无限延续中能够接近对客观外界的完全认识。”(吉林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159页)我们把第一种观点简称为“完全论”。第二种观点简称为“接近论”。“完全论”哲学界多数同志已提出了异议,而“接近论”  相似文献   

8.
传统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立足于物质的立场上看意识:既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又在这一前提下,主张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因此,传统哲学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物质在本原和内容方面决定意识,旨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二层次,意识具有反作用于物质的功能和作用,旨在同机械唯物论划清界限。这些无是疑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哲学界较流行的观点看来,绝对真理“是全面地、完备地反映出客观世界所固有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真理”,“是指内容上无条件地、完全地反映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绝对真理穷尽了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二是绝对真理是一个最后的、净化的、完备的客观真理。由此,产生疑义:绝对真理是一个客观真理,还是  相似文献   

10.
“人”为何物!“人”在何处?对于人类自身的哲学思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始终。哲学永远是属于人的,这不仅指哲学是人类理性对于世界根本问题的高度概括,而且也指一切哲学思考都是为了人的,到头来总要归结到人的问题上。在文明伊始之时,这一点尤其突出。人类是宇宙天地的产物,还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归根结底,人类在自然界里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哲学应该对此做出回答。在人类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萌发的原始初  相似文献   

11.
在物理学上,电磁场与我们所坐的椅子一样是实在的,在哲学上,场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们认识的客观存在。这些都已成为共识。但是,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由于人们把场与“物质”这一最基本哲学范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所以,对场的本质的揭示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场的认识的主要观点作一简要概述,并就“场是物质的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简要说明黑板画在政治课课堂上实现模象直观方面的作用。我在讲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观点时,学生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从意识的内容来讲,它是物质的反映,即我们可以在外部物质世界中找到我们头脑中产生的一切意识的被反映者;那么,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关于“鬼”和“神”的观念,也是一种意识,唯心主义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谈起哲学?人们通常习惯这样的理解: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因而哲学以客观世界为对象,以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任务。不能说这种理解根本错误,但至少对于正确认识哲学的真正性质是不利的。考察人类思想史,诸多著名的哲学家(包括身兼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有些正确的观点它的逆命题或推论不一定正确,有些概念相近或有着密切联系,但却有其不同的内涵。然而,学生往往不善于从“顺”、“逆”或者通过“比较”等方式去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经常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和知识上的错误。下面就摘出学习哲学常识应注意弄清楚的90个“不等式”。1.哲学上所讲的“世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世界”2.世界观≠哲学3.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人类智慧5.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6.社会是客观的≠人类面对社会问题无能为力7.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一直是一个争论较多的概念。如何认识和评价它,迄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清这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对于把握康德哲学的认识论、不可知论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康德的“自在之物”呢?首先,它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作为感性来源的客观存在。康德在谈到“自在之物”时指出:“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它意味着实在的对象的存在”。康德对于客观事物的存在,从来不加怀疑。他说:“‘先验’一词不是就我们的认识与物的关系而言,只是就它与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世界的无限性问题是哲学上的一个难题。无限论者认为,人类已经认识到的时空界限不能证明世界的有限性,因为人类知识的界限不等于世界的界限,知识的界限是可以打破的,因此世界是无限的。有限论者认为,没有发现世界的界限不等于世界没有界限,无限性是不能证明的,证明了的东西只能是有限的,因此世界是有限的。上述两种观点各持一端,彼此都不能说服对方。这样一来,无限和有限的问题似乎就成了一个停论。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黑格尔无限性理论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无限性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有的同志问:“‘铁是物质’,这种说法对不对?究竟能不能把铁这种东西看作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如何理解哲学上所理解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所理解的物质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同时,也还涉及到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问题。“铁是物质”,这个命题作为一个简单的判断题出现,应该说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首先,从汉语语  相似文献   

18.
物质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前者解决认识是从哪里产生的问题,坚持这一观点,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划清了界限;后者回答认识是怎样发生的,坚持这一观点,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划清了界限.需要指出的是:坚持"物质源泉说"不是也不能排斥和贬低"实践来源说".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功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及课堂教学中,常以"吃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作为批驳不可知论,证明实践出真知的例子。但"吃梨子"本身只是生理活动,因而不属于实践。以"吃"作为比喻源出于恩格斯和列宁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其被用于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中政治批判的需要。如何认识外部世界、如何证明人的思维感知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是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讨论的重点问题,它是一个逻辑问题而非经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坚持世界的可知性,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也看到真理的相对性与实践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从学理上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永恒的物质世界。但是,人们众目所及的都是具体的有限的事物,那么怎样透过具体事物的有限性而把握整个世界的无限性呢?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根据高中学生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作如下的说明。无限并不等于有限。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是有生有灭的,总是要转化成其他物质形态,因而是有限的。而宇宙指存在于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之中所有的事物,是无限的。无限又不能与有限隔裂。有人认为无限是有限的彼岸,因而无限是不可认识的;有人认为无限是有限的机械相加。这些都不能正确说明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