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近几年奥巴马政府推行“重返亚太”或者叫再平衡战略,那么台湾在里面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现在已经是奥巴马政府执政第五年了,我尝试谈谈美国的对台政策与美台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经过长期的社会动员和舆论准备,安倍政府终于在2014年解禁了日本的集体自卫权。在此过程中,美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奥巴马政府上台初期,出于各种考虑没有在这一议题上对日公开表达支持。但进入2014年后,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解禁需求的增加,以及出于进一步平衡中国的考虑,美国改变态度,正式对解禁表示欢迎和支持。但鉴于美日之间在解禁的基本目标和实施细则方面尚存在分歧,美国对日本解禁的支持是有条件的,试图使其成为一种"可控性解禁",即日本解禁的方向和程度必须处于美国可控的状态下,既最大限度提升解禁对美国利益的促进,又努力降低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美国知名学者罗伯特·阿特认为,军事力量和全球同盟体系是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关键;1中国学者也指出,在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军事是重要组成部分,奥巴马政府试图在全球层面上向亚太倾斜,在区域层面上从东北亚向东南亚、南亚及大洋洲扩展。2而且,由于美国军费开支自2011年起进入长期下行通道,军备建设与海外军事行动日益受限,选择性介入而非包揽地区安全事务,加强盟国军力、让盟国更多承担地区安全责任、  相似文献   

4.
安倍上台以来,迎合日本国内民粹主义思潮,修正正确对待日本侵略历史的“村山讲话”和关于日本对强制慰安妇有责任的“河野讲话”;强化日美同盟的军事职能、安全机制;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扩充军备;积极拉拢与日本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和对日本有战略意义的亚太国家,营造“自由与繁荣之弧”,等等,表明安倍对华采取先包围施压、后改善获利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5.
美国政府关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所有重要政策宣示中,对俄罗斯都不置一词。美国学界则建议拉拢俄罗斯,双方建立起“太平洋伙伴关系”。在俄罗斯看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是在美国政治军事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亚洲安全体系。俄罗斯学者建议俄在中美之间平衡摇摆,适度参与亚太地区的竞争,为自己谋求有利地位和最大利益。在亚太安全问题上,美国和俄罗斯进行合作的希望较为渺茫。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关俄进行经济特别是能源合作存在一定前景。美俄结构性矛盾不消除,两国有限的合作只能昙花一现,两国的亲密也是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6.
亚太和中东是美国两个战略重点关注地区。奥巴马政府在第二任期内坚持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对中东政策进行了调整,旨在统筹美国亚太战略和中东战略间关系,改变在中东的被动局面,实现其"稳定中东,着力亚太"的战略目标。基于中东长期动荡、地区格局孕育深刻变化的现实,奥巴马强化对中东地区各派势力的影响,力图在中东政治新格局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在巴以争端、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为防止形势失控,加大外交投入,争取有所建树为自身留下历史遗产。然而,由于美国实力衰落和影响力下降,其难改霸权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中东政策面临一系列严重困境。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亚太战略的影响下,俄罗斯结合多重利益的需要,以实用主义为原则,采取"选择性战略协作"的南海政策,一方面强化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以抵制来自美国及北约的战略压力,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另一方面,加强与亚太国家的联系,谋求区域影响力,平衡中国带来的挑战。俄罗斯这种"选择性战略协作"的立场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海洋争端。因此,中国应针对俄罗斯的南海政策,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始第二任期后,继续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并对亚太安全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为继续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能力和安全存在、注重发挥盟友和安全伙伴的作用、通过多元化资源投入弥补安全的有限性以及对地区热点问题采取有效管控等。但美国亚太安全政策也受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潮、国防预算的削减、其他地区热点问题的掣肘以及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动能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应把握奥巴马政府安全政策调整的机会,降低来自美国的安全压力。  相似文献   

9.
亚太地区秩序调整主要受到大国博弈、中小国家抱团和地区规范演变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的亚太战略对于亚太地区秩序调整具有重要影响。相比于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重返亚洲"政策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特朗普政府进行了大幅改弦更张,这也使得"特朗普冲击"在美国当前的亚太战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战略目标由"地位优先"转为"实力优先";战略资源由"多方统筹"转为"依赖自我";战略手段由"多边主义"转为"双边主义"。"特朗普冲击"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政策导向的调整,在"美国优先"的整体导向下,其亚太战略呈现出"国内优先""实力优先""经济优先""中国优先"四大特点。受"特朗普冲击"的影响,亚太地区秩序也在不断进行着调整。  相似文献   

10.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美国亚太政策进行大幅调整,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奉行美国优先原则,坚定推行"以实力求和平"战略。但其并非彻底否定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政策,而是对其既有继承、又有区分,继续将亚太作为美国对外战略重点,而在实施方式和途径方面多一些功利主义、少一些理想主义。美国新政府亚太政策的推进与实施,受到国内政治、同盟关系、域内外因素等牵制,将在目标与能力之间寻找平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讨亚太和中东两大地缘板块日益增强的联动性,如何制约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战略重心东移。奥巴马政府实施全球战略收缩,将战略重心从中东转移到亚太,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遭遇巨大阻力,形成所谓"战略重心东移之困"。本文侧重于借助系统科学和复杂科学理论,从国际关系的体系层次,剖析全球地缘战略环境的变化对美国战略调整的制约作用。本文认为,亚太和中东联动性的增强,是制约奥巴马政府战略重心东移的结构性原因。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亚太和中东两个地缘板块的联动日益紧密,形成一个范围更大、形势更复杂、互动更频密、非线性结果更加突出的"亚太—中东"跨地缘板块。"亚太—中东"联动机制描述在该系统内一些相互影响、共同变动的国际关系现象。奥巴马政府的战略重心东移必然受以上联动机制的制约,影响其从战略设计到实施,再到结果预期的全过程。相应分为三种制约模式:一是整体战略环境的变化对美国战略设计的制约;二是复杂的战略互动对美国战略实施的制约;三是内非线性的系统效应对美国战略目标预期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近期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印度的地缘战略重要性进一步突显。美国强调印度的角色意义,鼓动印度在亚太地区格局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包括帮助美国制衡中国。印度欲借助提升印美关系增加战略筹码并索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但谨慎回应美国的亚太新战略,寻求符合自身战略利益的理性化政策选择。这似可表明,印美在稳步增强战略合作的同时,结为盟友或印度参与美国主导的多边安全伙伴体系的可能性较小。对美印关系的判断影响对中国战略利益和地区安全环境的认知。本文是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印度的影响、印度的回应和角色选择以及印美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互动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东盟战略经历了"善意的忽视""选择性再接触"和"全方位介入"3个阶段。在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美国通过军事援助、经济合作、多边接触与盟友协助4种方式强化了同东盟关系,将其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美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其对"利益"和"对手"的认知,需要站在东南亚地区秩序转变的视角下来审视。目前,东南亚地区秩序出现了中美东盟"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提供"一代一路""亚投行"等经济上的公共产品,美国逐步强化军事安全体系,而东盟则发挥着地区机制和规范的"引领者"角色。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东盟关系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稳定的中-美-东盟三边关系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有助于东南亚地区建立新的秩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国搞战略重心东移,在多个领域推进、调整亚太战略。2012年初,奥巴马政府公布了新军事战略报告,明确加大亚洲在美国军事战略中的分量,剑指中国。作为美国的军事盟友,日本的反应呈现"官冷民热"现象。但与近几年日本防卫政策举动一致的是,日本此次在构想东亚海洋秩序、推动国内军力等问题上仍在配合美国,牵制中国。日本这种因应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的做法,有其国内政治背景,也有对华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军事维度展开深入剖析,认为奥巴马政府试图通过全球层面上向亚太倾斜,区域层面上从东北亚向东南亚、南亚及大洋洲扩展,同时扩大驻亚太美军规模并保持亚太美军的绝对技术优势,从地理和能力两个维度推进亚太军事“再平衡”.虽然未来美国军事重心向亚太转移的大方向不会动摇,但考虑到外部掣肘、财政紧缩、军队瘦身以及华盛顿的政治僵局等因素,短期内美国亚太军事“再平衡”能否取得明显进展仍是一个未定之数.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核心要旨是意图"塑造"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东亚均势体系来约束中国的对外行为及中国崛起对东亚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引发了周边国家对于与中国关系定位的调整。为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应采用经济手段,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加深,把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效转化为外交和政治实力;强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以实际行动消除中国迅速发展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压力和疑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亚洲区域多边机制中,以新安全观发挥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在深化与亚太盟国关系方面显现新思路,包括采用更具灵活性的方式拓展与盟国的合作渠道、整合盟国与伙伴国的战略资源等。美国亚太同盟呈现出向"软同盟"拓展、向"影子同盟"衍生和向"分权"趋势发展等特点。美国强化同盟关系的新做法,加大了地区国家间战略消耗,但能否达到其预期目标还受东盟平衡政策等因素制约。面对新形势,中国需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以"两手对两手",妥善应对美国亚太同盟关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正式启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执行出现均衡推进、瞻前顾后、谨言慎行等细微调整动向,其意图是通过变换和控制“再平衡”的步伐、节奏,以适应中东、亚太局势新变化,防止因操作不当给美国带来新的战略风险和资源配置压力.但总体而言,这些变化均属局部细节性调整,美国战略资源向亚太“再平衡”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但将降速纠偏,从“跃进式”东移转向更加平稳的长期性经营.  相似文献   

19.
冷战开始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从"拉拢"到"隐蔽行动"并适度"容忍",再到试图"迎合"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浪潮,以期利用民族主义来防范共产主义。但是,随着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高涨,苏加诺采取激进的路线,使得印度尼西亚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增多。美国也逐渐改变原有的政策,采取"遏制"政策。最终在"九三零事件"中,长期受到美国秘密支持的印度尼西亚军方迫使苏加诺下台。至此,美国防止印度尼西亚倒向共产主义阵营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影响美国印度尼西亚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中,美国对其自身的战略利益认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成为美国政策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刘雅楠 《亚非纵横》2015,(2):54-62,122,126,127
安倍再度执政以来将东南亚国家视为重点拉拢对象,从经济、军事、价值观等多方面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企图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势,联合东南亚国家拼凑遏制中国的包围圈。虽然安倍政府的目的最终难以实现,但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