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社会泄愤事件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愈来愈热的研究话题.从政治学尤其是政治参与的角度来审视社会泄愤事件,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体制性迟钝"导致怨恨的累积,公民社会稚嫩致使公民对公权力监督的弱化,盲从心态诱发集体的无意识,政府信息传播不顺畅导致信息传播失衡.因此,应增强体制吸纳民意的能力,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防范和疏导民众的盲从心态,畅通信息传播渠道,从而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减少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社会泄愤类极端事件在我国不断发生。社会泄愤类极端事件的产生既有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弱化、道德下滑等规则缺陷的原因,也有涉案者在心理方面的个人原因。社会泄愤类极端事件的发生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必须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治理这类社会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要协同建立治理网络,重建良好的信任基础和沟通协调机制,重建民主、法治、道德等规则,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降低社会伤害事件的频次及危害。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心理动因和心理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看,群体性事件是参与民众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心理失衡后,在群体心理作用下转化为群体行为的结果.现阶段中国底层民众中弥漫着的相对剥夺感、社会不公感、信任缺失感、弱势认同感、社会焦虑感等相互叠加,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动因;而特定或不特定群体中的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群体极化、冒险转移、心理暗示等交互作用,则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群体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群体事件是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事件是人们在社会心理失衡与激情状态下的非理性行为,它们的发生与人们社会认同的降低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密切相关.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建立社会心理预警机制,构建社会认同感培养机制,为社会群体提供发泄不良情绪的机会,强化心理疏导工作是防止群体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学对集群行为心理动因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情绪、群体认同以及群体效能,这三者共同描述了集群行为发生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去个体化则是集群行为得以维持的心理氛围,在极端情况下,它会促使成员丧失理智,削弱其责任感和对自身的社会控制,冲破现有的社会规范,从而引发不理智的泄愤事件。  相似文献   

6.
记者: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社会骚乱事件这三类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分类?于建嵘:将群体性事件大致划分为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社会骚乱事  相似文献   

7.
群体事件与社会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事件是当前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中最突出的问题,处理失当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现在已经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而且中国社会还可能面临更多的矛盾冲突。群体事件的发生是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矛盾的表现,其产生和解决最主要的是靠政府制定公平的政策和政府的角色定位,长远来看,增强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建立包括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公平的社会政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事件作为虚拟技术与现实政治交互的产物,正在影响着现实社会生活的运行轨迹.探寻网络群体事件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与正确对待网络群体事件.群体感染、虚实交互、群体极化、精神宣泄、谣言传播等无疑是网络群体事件生成的内在原理,它们共同引发并催化网络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治理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各级政府作为治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首先要建立风险评估和社会预警体系,防止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并通过制度平台和社会自组织尽量减少突发性群体事件。对已经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必须坚持处理事件的正确理念和原则,使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王建  傅新禾 《学理论》2012,(1):65-66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对土地需求的激增,由拆迁引发的群体事件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探讨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及提出应对之策,不仅能有效避免、化解及解决拆迁性群体事件,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