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支部生活》2011,(1):51-51
科举制从唐代开始,选拔任用官吏一般以科举为主要方式,科举中有“孝悌廉让”、“清廉守节”的内容,科举考试也可以看做是对官员就任前的培训教育,以期达到正心、诚意、齐家、治国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从唐代开始,选拔任用官吏一般以科举为主要方式,科举中有“孝悌廉让”、“清廉守节”的内容,科举考试也可以看做是对官员就任前的培训教育,以期达到正心、诚意、齐家、治国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公选”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下关注者日众,已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其意义已大大超出了“公选”本身。中国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且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自夏商周开始建立的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世卿制到隋唐的科举制,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艰难的演变过程。科举制是以分科公开考试为选拔标准的用人制度,它的推出,结束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掌权的状况,为士人入仕开辟了新途径。与此同时,也避免了徇私舞弊、结党营私之弊端,可谓“科举之善,在能破明党之私”。这在…  相似文献   

4.
"X"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指的是学问做得好,就可以当官。按照这个原则,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各级官吏,所谓“朝为种田郎,暮上天子堂”,指的就是那些“学  相似文献   

5.
不惑之年的我又走入考场,参加了太原市党政机关副县级后备干部的公开考试。就我而言,这是一份迟来的爱。我更大的喜悦和感慨缘于领导干部用人制度的改革,好似炎炎夏日之南风,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赛马机制”,劲吹到黄土高原的并州古城,为全市机关干部送来了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福音。公开考试选拔官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兴许有人想起了清朝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腐儒酸臭、因中举而突然疯了的范进之形象,便想当然地以为科举制是和落伍、愚蠢等负面词语划等号的。其实这里有误解。我国自隋朝推出科举制后一直沿袭到清末…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3,(5):43-43
我国的科举制首创于隋朝。当时隋朝选拔的官吏主要是北周的旧士族。南朝的江南士族和北齐的山东士族,只能保持社会声望,却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殊权力。于是,朝廷就采取考试的办法,从而使士族有了入仕当官的途径。在战国时代,就有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提倡选“贤与能”,提倡考课与铨叙.  相似文献   

7.
自隋代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吏"以来历朝历代官吏大都是读书之人。追寻他们的历史故事,捧读他们留下的诗文,发现其中不少人是官场的"另类"翘楚,做官不"作秀",堪称真俊杰,让人浮想联翩,追思久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29岁考进中士走进国家官吏队伍。37岁任左拾遗,后因得罪权贵,竟站着"中枪",被贬为江州司马,又相续出任忠州等三处刺史。他是多次异地交流的官员,深知民间疾苦和社会黑暗,可应然秉承"兼济天下"之宏志指陈时政,反对腐败,还创作了大量的反  相似文献   

8.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荐举、贡士在我国古代是一项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途径。要求官吏给朝廷荐举人才,至迟在西周时代就有明文规定,“周命六卿举贤能”。春秋、战国以前,朝廷还具体规定,诸侯贡士,贡一个合格的称作“好德”,贡两个叫做“贤”,贡三个叫做“有功”,给以“九锡”的荣赏。不贡士的则削地黜爵。周以后各朝,都实行荐举制度。即便在隋、唐以后科举制盛行的年代,荐举制度仍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在实行着。  相似文献   

9.
贤子拒庸     
姜少勇 《求贤》2011,(2):53-53
西汉元帝时有个官吏叫陈万年,他从县令做起,仕途顺利.以至后来做到御史大夫。他的儿子陈咸因父亲的关系,被朝廷任命为宫廷的郎官。  相似文献   

10.
选贤任能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千古难题。中国古代选人制度在汉代以后,相继出现了两大基本制度:察举制与科举制。考察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内在规律,总结其得失,可为今天推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始于中国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选拔官僚的重要人事制度.公务员制度是现代社会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选拔人才的重要人事制度.虽然公务员制度源于西方的文官制度,但是,中国当下的公务员制度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关的渊源,有人认为,当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就是现代社会的“科举制”.因此,本文通过对古代科举制与现代公务员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综合分析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过往制度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提供更好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汉代存在官吏长期沉滞于某一职位而不得调动迁转的现象,即"久抑不迁"。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中下级官吏身上。两汉中后期考课制度的废弛、皇帝制度与官僚制度、外戚干政等是造成官吏"久抑不迁"的主要原因。"久抑不迁"与汉代中央王朝倡导的久任制有根本区别;谏诤、辞官以及安于现状是汉代官吏应对职位沉滞所采取的常见方式。"久抑不迁"给官场作风以及政治风气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亮 《党课》2013,(6):98-99
自隋代实行科举制选拔公务员以来,历朝历代官吏大都是读书之人。读他们留下的诗文,发现当中不少人都时时想着百姓的疾苦,惭愧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令人肃然起敬。 自居易29岁中进士,37岁任左拾遗,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又相继出任忠州等三处刺史,因而能广泛接触底层生活,了解民间疾苦,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中流行的清谈中择人的内容与方式的分析着手,着重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探究清谈中逐渐成熟起来的择人思想,尤其是因人设岗、因岗择人、合理配置的思想。文章认为清谈的兴盛和其中择人观的成熟,对我国后期官吏选拔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为隋唐科举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研究魏晋清谈中的择人思想对今天的人事行政和人力资源开发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指导岗位设置和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有助于对人力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的完善作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官德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可以溯源到氏族社会时期。夏朝建立之后,随着官吏队伍的形成和官吏体制的建立,中华文化中的官吏思想日趋完善,其中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儒家文化的官吏思想,如以德配天、忠君报国、以民为本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充实官僚机构,是加强封建国家统治效能和扩大统治基础的重要环节。春秋战国之际,基本是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扩大官僚机构的需要,从汉朝开始才有了正规的官吏选拔录用制度。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形式是“察举”,就是皇帝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察访所属的基层官吏及士民,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  相似文献   

17.
为从严治吏,西方发达国家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共同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是:依法公开考试,对官吏进行严格筛选;规范职业道德,对官吏进行严格约束;强化监督管理,对官吏进行严管严查;科学绩效考核,对官吏进行严格考核。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学界对我国控制官僚的研究相对不足。官僚一般泛指官吏,即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任命,在行政机构担任公职的政府官员。在我国现今的制度空间下,官僚可以分为核心官僚与泛官僚。控制官僚是现实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控制官僚的策略主要有党权控制、组织控制、人事控制、财政控制、绩效控制与伦理控制等。这种控制策略虽然全面,效果却不甚理想。其体现了党—政主导的积极控制逻辑,法制化、制度化水平比较低,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专制社会中,能够节俭而不奢侈的权臣是凤毛麟角的。明朝名臣王翱就是这样一位既有才能而又廉洁奉公的好官吏,他在廉政和侈俭问题上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王翱,字九皋,河北盐山县人。明朝永乐十三年,被明成祖选为庶吉士,后被提为御史、右佥都御史,他的才干日益显露出来,深得朝廷的赏识,皇帝任命他提督辽东军务。由于政绩出色,他又被提拔为左都御史,最后官至吏部尚书。王翱自任官之日起,即以廉俭自励。当上吏部尚书后,更是廉洁自律。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选拔、考核、封勋等重要工作,责任重大。但王翱决不拿手中…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秦至清封建社会王朝,为实现中央集权统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都置有各类官吏。各类官吏是封建国家得以维持和存在的重要条件。他们都有分工,各司其责,机关及其部门主官(含副职)主要是司掌组织领导工作,而大量的政务、事务皆由办事人员(即一般工作人员或属吏幕职)负责办理。不论办理政务事项或业务杂务,俱有完成时限和质量要求。这里,仅列举封建社会中世纪唐宋等代几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