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中国几所名校的校长书记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大换岗,其中原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接替已退休的许智宏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格外引人瞩目。在新老校长交接仪式上,一身蓝色西装的周其凤走上讲台,用浓重的浏阳普通话开始"施政演讲"。周其凤的演讲历时15分钟,多次被掌声打断。许智宏老校长将一个火炬交给周其凤,意味着北大校长的传承与交接。周其凤接过火炬,  相似文献   

2.
北大校长周其凤最近又一次成为新闻人物,起因是他在一次演讲中抨击美国教育:"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他同时认为中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北大发表演讲。在回答一位学生的提问时,麦克风突然出现了一点故障。这时,这位74岁的老人像孩子般做了一个顽皮的鬼脸,耸耸肩说:“这可不关我的事,我没碰它。”一句话引来全场听众的笑声和掌声,尴尬气氛顿时消散。  相似文献   

4.
进入八九月份,台风刮得一直比较猛烈,但大多在东部沿海地带活动,而所到之处,可见狼藉。但近日,刮到北大的“敖旋风”,却带来了阵阵笑声和思考。李敖向来言辞激烈,但其中体现的思想却不乏哲理。笔者在回味其北大演讲的精彩之处时,猛然发现他对时弊的精彩剖析,颇像一些企业面临知识产权问题时的态度。李敖先生用非常地道的北京方言进行形象的描述。“嗝了”表示以死抗争;“颠了”表示不满现状而逃避:“嘚(音)了”表示以隐于世的消极态度对待世事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律师》2005,(10):57-58
亲爱的朋友们,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我内心非常激动,好像又回到了我的年轻时代。但是现在的我已经不年轻了,我现在已是60岁的人。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我今天在这里演讲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向我们的青年律师来学习。我经常会看一些外国的报道,发现他们很多的精英都是从律师里产生,而在我们国家,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因此在座的各位律师可能都有机会。人的成功,我总结了三条,第一个是激情;第二个是技能或者叫创造,你必须走自己的一条路子,把技能做好;第三个就是机遇。★激情★我经常因为书法去演讲,去年在北大我演讲了两…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政治文化注重演讲,这种文化有其罗马渊源.罗马的学校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演讲训练,当有演讲机会时,经训练的学生就能得心应手地演讲.演讲遂成为法律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用于法院、商议大会等法律场合,服务于辩护、控告、选举、立法等法律活动.  相似文献   

7.
报载,“2012昆曲名家雅集”11月17日晚在北大百年纪念堂举行。在节目谢幕时,主办方邀请著铝教授于丹上台讲点评,没想到,台下观众并不买账,嘘声旧起,场面尴尬。最终于丹只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下台,没能将一贯字正腔网、广征博引的演讲继续下去(《新华每日电讯》2012.11.23日)。  相似文献   

8.
法律不在法律之中,而在法律之外初识李仁玉是在央视的“今日说法”节目;再睹李仁玉是在首届全国律师辩论大赛的评委席上。研究生们说,李仁玉上课旁征博引,充满知识感和现实感;学者们说,李仁玉的演讲喷发着思想火花,听众莫不为之倾倒。198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李仁玉如愿以偿考取本校研究生,成为北大第一批民法学硕士。他说本科最大的收获是读了一些“杂书”,直到法学资料室的汉译世界名著几乎全部读完,他还不满足,开始读外文原著以及将《资本论》研读三遍,留下不解的“资本论情结”。北大7年的求学生活,使李仁玉具备了在思想与学术上向理论…  相似文献   

9.
5.去德国演讲只有一位听众 赵薇在《近观马云》中爆料:“马总还跟我讲过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就是在他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受邀去德国做演讲.他收拾得特别整齐就去了德国,在一个能容纳两三千人的大厅里开始演讲.结果好像连带他在内,大厅里就只有两个人.但马总还是演讲了,这就很大胆.”  相似文献   

10.
《中外法学》1991,(3):34-45
从本期开始,我们设立《人权与法制》专栏,以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期邀请了北大法律系几位教授和学者撰稿,并特邀了北大哲学系黄枬森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谈谈对人权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国内这些年尝试"校长推荐制"不止北大—家,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都曾采纳校长直荐自主招生,可是北大却是被骂得最为"风光"的—家.  相似文献   

12.
陈建 《特区法坛》2004,(3):9-13
“理想类型”是韦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理想类型是指对某种特定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加以集中的理性构造。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就是通过事物的可能性来认识事物的现实性,是为了更好地透视事物实在的因果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主观建构。韦伯这种类型学研究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学术界。我国研究法制现代化问题的著名学者公丕祥教授在北大的一次学术演讲  相似文献   

13.
阿铁 《中国律师》2008,(4):28-31
2007年7月,法律出版社以“名律师讲演录”出版发行了吕良彪律师的文集《我反对!宪政维度下律师的价值》,这是中国律师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本讲演录,收录了吕律师在北大、清华、中国律师论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国际论坛、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海内外知名学府、论坛及知名机构和场所发表的四十个演讲,内容涉及律师事业、人权宪政、民主法治、经济改革、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14.
1.《北大法律评论》创刊于1998年,是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独立组织和编辑的法学学术期刊。《评论》坚持学术自主、自尊和自律的原则,秉承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北大传统人文精神。2.《北大法律评论》对来稿不做字数上的限制,不考虑稿件作者的身份和以往学术经历,只有学术水准和学术规范的要求。引征规范请具体参见尾页所附之引征体例。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0月21日,记者有幸应邀参加了傅思元翔于北京恒华国际商务中心举办的“法律人演讲技巧”讲座.演讲中,傅思元翔妙语连珠、风趣幽默,台下不时爆出阵阵掌声.听他演讲的学员一般都知道他是律师出身,但很少有人知道以前他是一个性格腼腆、胆子很小的人.能走上演讲之路并把自己锻炼得才思敏捷、胆大幽默、口才极佳,傅思元翔走过了一条极其艰难的求索路.  相似文献   

16.
1.《北大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是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独立组织和编辑的法学学术期刊。《评论》坚持学术自主、自尊和自律的原则,秉承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北大传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闫晓虹 《政府法制》2012,(21):41-41
胡适与北大的渊源可追溯到1917年,在陈独秀的大力举荐下,从美国学成归来、时年27岁的胡适开始在北大任教,意气风发地参与开展了白话文运动。那时,他也是北大红楼前一介风度翩翩美少年。41岁时他担任赫赫有名的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及至56岁,出任北大校长。  相似文献   

18.
“偷听生对于老北大的感激之情,很可能远在正科生之上。尽管历年北大纪念册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传播北大精神、扩展红楼声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陈平原《北大边缘人》序。  相似文献   

19.
1.《北大法律评论》创刊于1 998年,是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独立组织和编辑的法学学术刊物。《评论》坚持学术自主、自尊和自律的原则,秉承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北大传统人文精神。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相似文献   

20.
1.《北大法律评论》创刊于1998年,是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独立组织和编辑的学术集刊。《评论》坚持学术自主、自尊和自律的原则,秉承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北大传统人文精神。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