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腐败需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而其中的关节点是要让贪腐官员缺乏逃脱制裁的“安全感”。最高“两院”曾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再次明确行贿罪追诉标准,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1万元以上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多次行贿的,按照累计金额予以处罚。这被诸多媒体解读为遏制官员受贿腐败的重要“利器”。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12,(9):94-94
郑春勇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腐败,已经成为我国反腐败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中介腐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行贿或帮助行贿、在重大资产处置中造假、在招投标中出卖情报和参与非法洗钱四种。中介组织与行政权力存在依附关系,长期未被纳入反腐视线,监管存在漏洞,是“中介腐败”得以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治理“中介腐败”,应该阻断中介组织与行政机构的依附关系,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不断提高其自律水平,同时,还要明确划分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形成多部门合力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国基来稿在论述腐败的根源时说: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腐败现象,人人痛心疾首。究其根源。首先,是政企不分,导致对权力的需求大。政企不分,实行的是“权力经济”既然权力能直接产生利润,收买权力以争取优惠政策的行贿进贡、“烧香拜佛”等腐败行为必然盛行。喊了多年的放权,之  相似文献   

4.
《时代潮》2006,(4)
据《工人日报》报道,记者近日从四川有关部门获悉,该省在试点行贿犯罪档案制度后又出新规:凡被列入“黑名单”的行贿犯罪者,将被取消重大项目投标资格。虽然当地司法界有关人士对这两项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实现了反腐关口的前移,对那些有犯罪企图的建筑从业者是一个极大的警示。但笔者仍然以为,用“黑名单”来遏制建筑腐败无异于画饼充饥。  相似文献   

5.
法政录     
《民主与法制》2013,(7):3-3
习近平: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 收入分配改革意见出台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力推带薪休假 地方法检“两长”专业化背景整体提升 两高:渎职并受贿应数罪并罚 最高检设定行贿记录查询期限 公安部集中打击“年关大盗” 卫生部暂缓辅助生殖技术审批 云南严控劳教审批  相似文献   

6.
马利亚 《政策》2005,(10):32-33
当前官员腐败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是受贿犯罪, 而引起受贿的直接原因是行贿。行贿者和受贿者是犯罪共同体,他们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近年来,我国对行贿犯罪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毋庸讳言,在现实中,对行贿犯罪打击不力甚至宽容行贿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有相当一部分行贿犯罪分子没有受到法律的追究。笔者认为,行贿与受贿应一并打击,且打击受贿应从严惩行贿开始。本文拟从立法、执法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宽容行贿的原因,并提出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中国的贪官大多数是在年关“失贞”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在时下春节临近的时候,贪官们的交易是最繁忙的。但在翻阅一桩桩钱权交易案例之后,我们可以捕捉到另外一些比贪官们更忙碌的身影,那就是“腐败托儿”。  相似文献   

8.
从行贿入罪规范文本的结构变迁来看,其遵循的是一种以预防为中心的综合治理逻辑:一方面是选择数额加情节的入罪体例,另一方面是采取自由和财产的并罚结构。但是,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行贿犯罪的主观条件也造成了认定犯罪过程中司法裁量的较大弹性空间。相关实证分析和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腐败犯罪治理失衡、行贿量刑整体趋轻以及过分倚重缓刑执行是我国当前行贿罪司法裁判的现实图景。同时,司法实践中也存在部分量刑影响因素功能“缺省”或“溢出”等非理性化风险。面向规范与实践的司法优化,未来应当通过规范文本的前提性修正、监检衔接的制度性保障、缓刑适用的重塑性调整等法治策略,进一步提升行贿罪司法的相对理性。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腐败最可怕?我说:被大家默认并且成为不成“游戏规则”的腐败最可怕。在羊年一片吉祥如意的祝福声中,我竞先后读到了两条这样最可怕的消息,一条是由新华社记柴骥程写的报道:《一名村干部的过年“账单”》;另一条是登在2月10日《合肥晚报》上的消息:《吉林自山市贪官李铁成受贿案曝出“奇观”——全县科以上干部全部行贿》。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交锋》一书,一推向市场,立刻火爆起来。一部社会科学著作如此走红,是近年来少见的。《交锋》一书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不在于它触及了中国改革的许多重大问题,而在于它在国内首次披露了四个“万言书”的部分内容,并且有力地批驳了四个“万言书”种种骇人之论。“万言书”是极力反对腐败的,认为“90年代以来,贪污、索贿、行贿、走私、贩私、制假、贩黄、嫖娟犹如决堤之水,使腐败又上了一个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某民企老板行贿案件的败露,当地政坛却因之发生“地震”,官商勾结的腐败案件屡见不鲜。是官员太贪,还是老板喜欢行贿?这或许是一个“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式的问题,讨论的意义不大。可供讨论的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政商关系?《厚黑学》、《长短经》、《曾国藩用人书》之类的集中国古代权谋智慧的书籍,在如今商界甚为流行。据称,在不少拥有丰厚利润的所谓“老字号”企业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或者一群官员的身影若隐若现,清末的大商人胡雪岩就是个鲜明例证。直到今天,相互依赖的政商关系依旧是企业的赢利模式之一。而“相互依赖的政商关系”却完…  相似文献   

12.
每打开报纸,常有腐败分子跳出来。这东西似乎一时去不掉,也断不了根。不只中国有,外国也有。这些分子们,往往有一套歪门斜道的腐败经验。在生活中,他们惯用的手法是行贿。他们也懂得一点辨证法。他们行贿时,很讲究“循序渐进”。往往以薄礼先行,打开局面,重礼随后,扩大战果。受贿者往往以盛情难却为由,步入深渊。忘了古人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有很多文章曾提到拒腐防变贵在“慎”。这慎字很关键。现在报纸上和人言中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五九”现象。是说有的领导干部,临近六十岁退休了抓紧时间捞一把,最后捞到监狱里或伏法…  相似文献   

13.
“公贿”亦称法人行贿,是指某些部门或单位用公款、公物集体向握有一定权力的部门、单位或个人行贿,以谋求小团利益的行为。“公贿”给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透视其现象,寻求遏制对策,进行有效防范应是当务之急。一、“公贿”的特点“公贿”作为特殊法人行贿行为,与“私贿”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行为集体性。“公贿”是一种集体行为,往往由单位多名成员共同实施,以“公家”面目出现。从领导做出行贿决策,到出纳提款、会计记账再到具体操办人员实施行贿行为,是一次集体协调配合的行动。2目的上为“公”性。“公贿”的对象主要…  相似文献   

14.
常悟 《传承》2010,(1):50-51
从亲情和乡情出发,家乡人民送些土特产表达一份心意,本来也不算什么出格之事,周恩来却退回或者偿付了。是周恩来没有人情味吗?显然不是。在周恩来看来,请客送礼不仅会加重人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助长一种腐败的社会风气。请客送礼之风渐起,在全国人民生活还极其困难的时期,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后果。周恩来的担心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透明国际是一个总部设在德国的非赢利公司,通过收集国际投资商、风险分析家及记者和公众的调查,开列了85个国家的腐败排行,排名越前,廉洁程度越高。透明国际还给每个国家打分,其中,“10分”表示最廉洁,“0分”则表示腐败状况最严重。透明国际指出,腐败横行的国度往往接受国际贷款最多。如印尼排名8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诺的100亿美元贷款存在已支付了一半多。因腐败、行贿而下台的前总统苏哈托,据称有40亿美元的资财分存在世界各银行。再如尼日利亚,排名81,外债300亿美元,其前领导人阿巴查将军就侵吞了5亿美元的公款。排…  相似文献   

16.
刘景峰 《前沿》2005,1(7):92-96
公务腐败是指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的腐败。像大吃大喝、私客公请、游山玩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阿谀奉承等等。这些腐败现象的产生,原因很多,比如,封建思想的残余存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等。治理公务腐败的措施:像领导干部的公务接待要实行定点定量的管理办法;县级及以下单位的领导干部不配专车、不配手机;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反腐倡廉、惩恶扬善一路高歌之时,一种不引人注意的腐败,却正在我们身边悄然蔓延,这就是“公贿”现象。 “公贿”,即公款行贿,指国有或集体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包括正当利益和不正当利益),由集体或以集体的名义,向其他单位或从事公务的人员进行贿赂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近日偶获明代清官海瑞《禁馈送告示》一文,细研之,感慨颇多。这是海瑞初任淳安知县时,针对明末吏治的腐败和贿赂盛行的时弊写的。在这篇告示中,海瑞向县府大小官吏明示三个问题:一是指出送礼行贿之人别有所图。他说,行贿的人  相似文献   

19.
《时代潮》2001,(23)
近日,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惩治腐败要在制度上解决问题,要广泛依靠法律、法规和各种经济制度遏制腐败。现在,干部腐败集中到一点是权钱交易,要把权钱交易的表现研究一下,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切断。一事一批的随意性审批容易产生腐败,小的送礼,大的行贿。进入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20.
贪污行贿、大吃大喝、公费旅游、集体私分等腐败行为,无一不是靠金钱来维持的。这些用天文数字方可计算的钞票,绝大部分来源于公款报销、权力换取和私设的小金库。不言自明,财经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为腐败行为提供了财源,财路不断,腐败难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