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与牢骚     
市场与牢骚钟克钊一次,我同我的朋友议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人们的牢骚的问题,觉得有点意思,现摘要如下。我的朋友说:"有些人看到蔬菜涨了价,便发几句牢骚;自己的收入比别人低,便认为不公平,也发牢骚;甚至在公共汽车上被人挤了一下,也要发狠讲上几句;...  相似文献   

2.
<正> 麦子熟了,有些人的脑子也开始发热了,“今年的小麦不能报减产”就算一例。今年夏粮是减产、是增产,还是保产,自有人测算,轮不上笔者操心,可那句“不能报减产”的话,听后使人非牢骚上几句不可。今年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牢骚”一词,顾名思义就是一些人对某种事物不满、不平,但又无可奈何,遇到适合的环境条件便如鲠在喉,非一吐为快不可。对“牢骚”人们常取贬意,认为“牢骚”无非是大话、空话、讽刺话、过激的话,无价值可言。其实不然,俗话说,旁观者清。就说领导对待员工的牢骚话吧,不能一概否定为偏言激语。因为员工受到地位、知识水平、能力、岗位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不可能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有时就会用“牢骚”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意见。当然,发“牢骚”者中也不乏有人借机发泄私愤或起哄闹事。对触及利益而发的“牢骚”往往偏激,…  相似文献   

4.
《离骚》的“骚”字,历来的解释有忧愁、牢骚、诉说三种。但都不能解通。因为:“骚体”是一种文体,但并不是这种文体的作品每篇都写了忧愁、牢骚、诉说。若解作“象《离骚》那样的文体”,又不符合客观实际。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说楚国“民间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必用巫歌.《九歌》就是巫师祭神的歌曲。又巫师行术,唱禁咒词,句尾用些(苏个切)字。民间歌唱,句尾带兮(音同侯字)字。屈原作《离骚》、《九歌》,弟子宋玉作《招魂》,都是用楚方音,修改民间流行的曲调,变成新创造”。可见作为骚体特征的句尾带“兮”、“些”的民歌体,早在屈原以前已在楚国民间流行了。那么,古代楚国方言是否将“歌曲”称为“骚”呢?确实是这样,并且这种读音还保留在现代苗  相似文献   

5.
《河殇》引起的一个反响是:它只是“高级牢骚”。冠之以“高级”,大概是因为这牢骚还是发得有板有眼、有根有据的缘故吧。但毕竟还是牢骚,原因是《河殇》并没有拿出一副对现实社会切实有效的“良方”。只批判,不提出具体的“药方”,批判也就成了牢骚。这里的“牢  相似文献   

6.
某日中午,我要买一些生活用品,来到一家商店,适值几位服务员在谈论着:“哼,站柜台,净侍候人,当的足配角,有啥出息?……”刚学过《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我,亲闻这连珠炮似的牢骚言辞,心里象打翻了的五味瓶,很不是滋味。难道说“站柜台、当配角”就没有出息吗?  相似文献   

7.
许金芳 《今日浙江》2008,(19):62-62
构建和谐社会,对“牢骚”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如何对待“牢骚”,值得说一说。  相似文献   

8.
看过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人,大概谁也不会忘记靳开来,因为他敢发“牢骚”。据说,在日常生活中,“牢骚”之语时有耳闻。我们应如何对待“牢骚”呢?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看到其內部矛盾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对任何事物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牢骚”我们当然也不能例外。牢骚,乃鸣不平之意也。看到不公平的事就要说一说,而且不用担心被扣上料想不及的帽子,这正是民主风气的体现,是正常的。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党员曾忧心重重地跟我诉说:“我总感觉人们中有一个不正  相似文献   

9.
谢涛 《人民政坛》2006,(11):34-35
盖子终于被揭开 中国有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某些现象长久以来都被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地接受着,即便偶感不平,也不过是发一两句牢骚罢了,很少会从制度上去追究它们的合法性。譬如,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人越过候诊室里的长龙不用挂号直接就找大夫看病开药,看到某些人在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台上拿着个本本向列车员一显径直就迈上卧铺车厢,看到电力局的家属整日整夜地开着空调每月却只要出几十块钱电费,重点中学教师的小孩不用考试不用交“择校费”直接就可读本校,等等。  相似文献   

10.
《春秋》1994,(4)
柳亚子先生于1949年3月28日夜作《感事呈毛主席》诗云:“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正因了这首诗,才引出了毛主席的《七律·赠柳亚子先生》,其中“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早已成为人们熟知的警句。然而,柳亚子先生的“牢骚”究竟是什么,却至今还是一桩悬案。最早谈及此事的臧克家即谓:“‘牢骚’的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  相似文献   

11.
如今,商家的促销大战犹如潮水一般,一浪高过一浪。“打折”即是目前最抢眼的一例。“折”声片片,声声入耳。打折已经不再是假日经济的促销手段,可以说现在是全年打折无淡季。但我们也别忘了一句老话“买的没有卖的精”,在我们忙活着狂买打折商品的时候,有些商家也在暗中  相似文献   

12.
这个故事是听来的。有一位在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多年的资深政工,当他被慕名而来的年轻记者问及工作心得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德育如盐。老政工说:对学生做德育工作,就好比是给他们吃盐。如果硬生生灌给对方一勺盐,反应轻微一点的,大概会不情不愿地咽下,但也免不了大皱眉头,捎带出几句牢骚;反应强烈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30多年的积弊已经显现。说实话,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较之30年前,已经好上太多。人民不仅有了一些体面的生活,也有了较多的民主,这是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带来的结果。如果说“拿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过去的一句牢骚话,那么今天基本已经成为事实。比如互联网可以看做是普遍“骂娘”的平台。遗憾的是,民主并不只是抱怨几声而已。  相似文献   

14.
“办事都得凭关系,有了关系靠关系,没有关系找关系,难找关系买关系。”这句时下流行的顺口溜中所说的“买关系”,支撑起了一个“托贿”的职业。“托贿”,顾名思义,替人贿赂,它在官员腐败案中扮演着“朋友”的角色。在其推动下,贪官可以用一种较为含蓄和体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那些行贿者也不至于“背着猪头找不着庙门”。作为中介和掮客,“托贿”在行贿和受贿之间起着润滑剂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讽谏君王的大赋是汉赋正宗。然而,《吊屈原赋》、《长门赋》、《答客难》、《解嘲》、《归田赋》、《刺世疾邪赋》等这些抒写政治牢骚的名篇影响不小。汉代辞赋家的牢骚,大抵生发于作者才能压抑、生活困顿,以及社会的小人得志、用人不公,揭露了封建帝国盛世的阴影和末代的腐朽。汉代第一个发牢骚的辞赋家是贾谊,最后一个是赵壹。贾谊在文帝二年被守旧派排挤,担任长沙王太傅,在赴任途中过湘江时“为赋以吊屈原”①;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作于熹平二年。②辞赋家的牢骚首先是政治才能被压抑,也就是“士不遇”。因为大臣谗害而文帝疏远…  相似文献   

16.
江川 《民主与法制》2011,(34):57-59
“以前长沙人待客,最客气的做法是买几片德茂隆香干炒青辣椒。”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反映着如今长沙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对德茂隆的犹新记忆和笃深感情。在老长沙人心目中,“德茂隆”三个字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生活品质,买香干就看它上面印没印“德”字。但由于商标被抢注,现在的德茂隆早已不生产“德”字牌香干。失了“德”字这块老品牌,百年老字号德茂隆香干如何以德服人?  相似文献   

17.
据新华社报道,江西省玉山县仙岩镇农民在每个月赶集的12日,都可以到茶馆里沏一壶浓茶与乡镇干部拉家常,向他们发发“牢骚”。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把赶集日确定为干部与群众恳谈日,为干部与群众交流营造空间,为群众排忧解难。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了解民情听“牢骚”,此举既彰显了仙岩镇广大干部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的勇气,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群众工作理念,就是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有利于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分解不和谐因素。做好群众…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代表座谈会上,有位老同志曾抱怨时下讲政治的人太少,发牢骚的人太多,为"人心不古",很是发了一顿感慨。情感所致,也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十年动乱中,政治气候险恶,人们噤若寒蝉,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边缘,尚且要唱莺歌燕舞,谁还敢发半句牢骚?而今,盛世不惧危言,国人牢骚逐渐多了起来,有道是"没有不敢涨的价,没有不敢骂的话",牢骚不仅流传民间,且常见诸报端。应该说,这亦是政治清明、法制完善、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前些时,读了周谷城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毛主席谈诗词》一文,发现内有毛主席关于牢骚问题的一段秘而未宣的"最高指示":"发牢骚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19.
回应公共需求,上海将立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中国有句成语叫"买犊还珠"。而在如今,现实版的"买犊还珠"仍在上演。茶叶装进名贵木盒、大米装进铝罐、白酒装进精美的艺术瓷瓶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何时起.生活中流行一种“牢骚病”.染上这种病的患者长着一对“斜眼”,看什么都不顺;有着一双“歪耳”,喜欢“听风就是雨”:带着一张“大嘴”,整天牢骚满腹.怪话不断。这些人发牢骚大多是从私利出发.不考虑国家、单位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坐而论道,乱讲乱说.甚至有的牢骚跟小道消息及各种谣言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