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李伯安(1944-1998),河南洛阳人,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痴情于北方老农,画风老辣而雄放。他历时十载创作的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以它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气象、精湛的刻画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把20世纪中国的长卷水墨人物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1998年5月2日,画家倒在了正在创作中的人物长卷之前,他把自己完全地融进了“巴颜喀拉”那一派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 人类美术史不会忘记李伯安。 ——乙丙  相似文献   

2.
徐渭无疑是明末文化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他的绘画,使明代以降渐呈衰势的国画创作重现生机。然而在他丰富的艺术创作背后,是他过于坎坷的人生、多舛的命运。于是他的画幅中常常洋溢着批判现实、张扬自我的精神追求,而这正契合并投射了当时进步社会思潮的初端。因而穿行于人生与艺术创造的维度,徐渭不幸的人生终于成就了他艺术上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诗书画院书家袁生中是以水墨人物画和花鸟画出入于当代中国书坛的.20多年来,他之所以那么执著于国画人物画的的创作,是因为他认为人物画这种艺术形式最适合于抒发他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表现他独特的审美个性和艺术才华,也是他做为一个艺术家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使然.袁生中是靠自学成才的.他自幼就酷爱绘画,早年曾习西洋油画.多年的油画功底使他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后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国画书进修班学习,这成为他绘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  相似文献   

4.
正张亮简介1983年生于湖北襄阳。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现师从陈孟昕教授。2015年研修于工笔画研究院何家英首届人物画创作班。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珠宝与设计学院特聘教师。多幅作品被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并刊登于《中国画观察》《国画经典》《艺术评鉴》《神州集粹》《国画大家》等专业艺术杂志。  相似文献   

5.
潘天寿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他不仅在国画艺术创作方面有创造性的成就,而且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重要建树。他的创作和理论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人。他自少勤奋好学,酷爱书画,小学读书时就临摹《瘗鹤铭》、《玄秘塔》和《芥子园画传》,19  相似文献   

6.
秋染古塞     
倪继周 《前进论坛》2012,(6):F0004-F0004
倪继周,字宇辉,号一舟,中国当代画家、书法家、诗人。他自幼习画,六十年代起专攻人物油画.后习国画、书法。风格前卫,崇古不守旧。作品数万计.囊括油画、檀缄画、国画、书法、篆刻、雕塑。  相似文献   

7.
余洁 《观察与思考》2005,(12):58-61
<正> 我们说,创作一幅书画作品,如同创造一个世界;一幅画就是画家生活的片章,内中蕴含着无限生机。读柳村先生国画作品,苍劲朴茂,形神兼备,画幅中自有一种古拙奇峭,鲜活灵动的蓬勃之气,洋溢着强烈鲜明的时代气息。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其关键在于,他的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但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因为他的画源于生活。柳村先生在余杭工作多年,塘栖画枇杷、五常作红柿、超山点古梅、百丈写修竹,以及多次  相似文献   

8.
台湾女画家张福英画展于8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展览展出了张女士近年创作的山水绘画作品60余幅,画展吸引了在京喜爱国画艺术的人士的关注。 张福英女士,生于1936年,台湾省苗栗县人,自幼爱好艺术,从事摄影,后拜著名艺术大师黄君壁为师专习国画水墨山水,笔耕40多年,深得黄君壁大师的真传。其作品构图疏密有致、层次分明,有很强的透视效果,望之有  相似文献   

9.
马海今年59岁,他唱了40年的歌。他唱家乡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他唱家乡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他更唱家乡的沧桑膻夺。马海的歌的曲谱大部分属于《蛮汉调》。旧调新词,自编自演,自拉自唱,形成了他唱歌的独特风格。他编唱的歌词,全是达拉滩乡亲们的口头语,朴实、明了、流畅、生动。他唱了40年的歌,三百里达拉滩村村社社,可谓家喻户晓。有人问他:“你如今到底熬了个啥职称?”现今给伊盟林产品公司当门卫的马海憨憨一笑答道:“我既不是几级作曲,也不是何等歌手,《对了》——就是我的职称!”《对了》是一首寓劝勉激励意蕴于声乐之中,…  相似文献   

10.
《春秋》1997,(6)
高润森,字激扬,号石门山人,1944年生于山东省泗水县,现任泗水县公安局局长。高润森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忘情于笔墨情趣之中,坚持业余书画创作,笔耕不辍,成果颇丰。他喜画花鸟鱼虫,尤善画鹰、牛、鸡。近年来,他的100多幅国画作品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刊登,多次参展参赛并获奖,国画作品被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王维卿出生在一个艺术气氛浓郁的家庭,由于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他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天津美术学院。考美院前,他曾向在天津人美社工作的画家杜滋龄先生请教,学习如何画素描、配色彩。在美院这座培养高级人才的艺术殿堂里,他亲耳聆听著名花鸟画家孙其峰、溥佐等老9币的教诲,扎扎实实苦练素描和色彩的基本功,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在天津美院的学习生活,是他最勤奋最快乐的时光,从那时起他就对花鸟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确立将来要以写意花鸟作为自己国画创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袁熙坤的作品陈列馆,我看到了画家的部分作品。袁熙坤擅长水墨画和油画,同时他还长于画动物中的狮、虎和人物肖像。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慢慢认识和了解这位大师的艺术成就。他的绘画创作让我们有机会走进他的故事之中。袁熙坤出生在云南省一个国画世家,父亲袁晓岑是中国著名的花鸟画大师,然而袁熙坤的绘画之路完全是靠他自己走出来的。 袁先生说,由于秉性所致,他从小就  相似文献   

13.
力群先生早年在国立杭州艺专读书时,就聆听过潘天寿、李苦禅等国画大师的讲课,并画过不少课堂作业。由于力群先生早已打下了国画艺术的基础,再加上他在版画艺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数十年来又博览了无数国内名家之作,见识广博,所以在国画上一入手,便显示出了大家风度,犹如戏剧名家的反串表演一样,毫不逊色。他的不少国画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画展,有的作品被陈列在一些宾馆和楼堂里,还有的被国内外朋友所珍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保安》2001,(1):59
窦中亮,又名窦炬,30岁,河南沈邱人。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文安分公司驻北京大学保安大队保安员。中国书道大学研修,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现任书道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敦煌艺术研究会会员。  窦炬出生于豫东大平原,颍水之滨的书香世家,自少研习书画艺术,在自学的基础上,拜师研修,师法吴作人大师、郭钟永先生,执著于油画、国画及书法艺术之创作。  常言道“天道酬勤”,由于窦炬对艺术的痴迷不悔,作品陆续荣获国内大奖,并入编多部大型辞书画典。1999年人物画《踏诗觅句》及简历入编《世界艺术家名人录》,国画作品《天…  相似文献   

15.
张志 《小康》2006,(2):86-87
周士心被誉为“跨世纪翰墨一代宗师”,虽不为国内所熟悉,其艺术成就却早巳蜚声海外。她1923年生于江南永乡苏州城的书香门第,8岁时随父习画,后毕业于苏州美专,并师从吴子深和似兰昆仲等名家。26岁时,他避战乱迁居香港,干过很多职业,和国画大师张大千结下深厚友谊,画艺飞速长进。1962年,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画,1971年后移居北美。半个多世纪里,他作画15000余幅,对中国水墨画的继往开来贡献巨大。他笔下的世界,一草一木,一虫一鸟,远山近水,晨雾暮霭,都是对这世界正面、积极、美好的感受。他说:“我的笔下,充满了和平、自由、真实、和谐、…  相似文献   

16.
由联合国世界和平教育者国际联合会等组织共同颁发的"2004年世界和平美术大展中的世界名人大奖"近日授予中国著名画家姚少华先生,这也是这次亚洲唯一的一枚金奖,获此殊荣充分说明中国书画这优秀的民族艺术更加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关注与赞赏。姚少华多年专注国画动物题材的创作,尤其以画虎著称,他擅画气势雄伟、横空腾越的写意猛虎。北京天安门城楼大厅、人民大会堂、长安大戏院贵宾厅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西》2015,(1):56-57
<正>邓军(老君),祖籍河南,广西柳州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协顾问,广西美协创作中心副主任,柳州市美协主席、柳州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其国画《锦上花》参加了由文化部与中国  相似文献   

18.
孙煜是仙游李耕国画研究所研究员。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父亲孙仁英,系中国古典人物画大师李耕的关门弟子、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福建省美协理事、仙游李耕国画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父亲的指点下,从“李派”艺术入手,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因其好学敏求,深得“李派”艺术之精髓,笔、墨、色之妙,造型准确,形神兼备,很好地继承了“李派”艺术的气势风格,其作品挥洒自如,墨韵传神,具有很强生命力和天成之美感。1995年他就读于福建省师大艺术学院美术系,在校跟…  相似文献   

19.
王金泰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又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任编辑时曾画过二十多本连环画和数以百计的插图。正是这些艺术实践,为他成为一名国画艺术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按沈从文的思维逻辑理解沈从文,重要的在于理解沈从文通过艺术探索所体现的精神追求。上世纪20、30年代无人理解沈从文创作中艺术情感的真实性,40年代人们指责他创作追求虚幻无聊的形式主义。实质上沈从文的创作过程就是其精神追求的过程。其创作生涯中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他精神探索的一次冒险,每一次冒险的同时也伴随着艺术上的新突破,由此留下了他各个不同时期精神转变过程中艺术探索的精彩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