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既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能否发展并不断创新,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生存发展能力的大小,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一、什么是小康社会的先进文化品质小康社会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社会的思想灵魂,是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其基本的文化品质就是创新。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2.
把建设先进文化和建设小康社会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用殷实富足的小康社会来激励和引领先进文化的建设,用昂扬奋进的先进文化来推动和擎起小康社会的建设,应该说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征和重要论点。这一重要论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的科学性,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性和必然性。先进文化: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小康”,源于《诗经》,意思是说衣食无虞的安康生活。今天,经过时代精神的熔铸、改造和升华之后,“小康社会”已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蕴,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标志着两个不同水平的明发展阶段。化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化发展指标,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化前进方向的目标指向,是提升中国人精神生活品位的实践选择。建设化小康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符合,体现着当代人更高的明追求。在当代化建设中,培育全民族的道德精神是建设化小康,提高中国人精神生活品位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随着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和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正在深入人心。如今人们最熟悉的是这样一些经济数据:到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四万亿美元,人均GDP则要突破3000美元大关;按此目标,今后18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将保持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先进文化建设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工程;是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方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是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出的极富时代精神的战略要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进一步揭示。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党和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性别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性别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离开了先进的性别文化,先进文化将无从谈起,反之也一样,离开了先进文化,先进性别文化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具有同建性、互促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人类性别文化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每一代人都会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增添一些新的内容.这个建构的过程有纵向继承,也有横向开拓。社会主义的性别文化是进步的性别文化。我国现阶段的性别文化依然具有多样性和层次不一的特征。这同我国先进的社会制度不和谐,因此,先进性别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同建与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先进文化 ,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 ,就必须不断对其加以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张伟  程建军  王锡伟 《唯实》2004,(9):53-5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就必须不断对其加以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张伟  程建军  王锡伟 《唯实》2004,(8):53-5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就必须不断对其加以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的小康梦想历史悠久。邓小平提出了科学的小康社会思想;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人心所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提出的背景不同,前者是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后者是新世纪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目标;在面貌特征上有差异,前者是一个静态复杂的目标体系,后者强调动态和谐的社会过程。体现的理念有差别,前者致力于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后者反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同点是:都着眼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党的奋斗目标,都落脚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王兰坤 《学习论坛》2003,8(5):41-43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为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提供了思想文化渊源;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提供了实践和理论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绘就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新蓝图。为实现这一目标和蓝图 ,我们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胡锦涛同志 2 0 0 2年 12月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 :“要实现宏伟目标 ,把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需要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 ,艰苦奋斗。”这就把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又一次鲜明地提到了全党面前。我们应如何认识艰苦奋斗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呢 ?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一、艰苦奋斗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斗争中…  相似文献   

15.
后进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玉峥 《学习论坛》2004,20(8):26-28
后进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较多 ,任务繁重。后进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要理清发展思路 ,善于发挥区域优势 ,立足自身求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 ,加大招商力度 ,借助外力促发展 ;创造有利条件 ,打造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 ;深化体制改革 ,创新发展机制 ,形成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6.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机遇时期,我国社会结构、主体利益、道德观念、价值追求急剧分化,这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分化既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也有悖于人类的价值追求,分化引发的矛盾凸现、价值失落等问题以及由分化所引起的社会整合的需要,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并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提高农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首先完成的任务 ,而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又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分析了农民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繁荣农村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密切关系入手 ,着重论述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正确认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连喜 《学习论坛》2005,21(5):63-6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面对党执政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的状况等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党必须以“五种能力”建设为基本要求,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驾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着力提高党领导和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主体结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