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志文 《前沿》2004,(7):142-144
共同隐私是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的隐私权所共同指向的客体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共同的私生活安宁、私生活秘密与信息。共同隐私的各个权利人在分别行使隐私维护权 (不公开隐私 )和隐私利用权 (公开隐私 )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权利的冲突 ,冲突的解决方案应该是看该共同隐私是否涉及公共利益。共同隐私的主动公开者与第三人擅自公开共同隐私时 ,可能产生对被动公开者共同侵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乱弹炒隐私     
何谓“隐私”?隐者,藏而不露;私者,属于个人的东西。所以隐私就是不愿告人或不愿意公开的个人之事。这是人性使然,所以也是一种人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即对大众来说是如此。作为公众人物,不管是官员,还是演艺明星,他们必然要失去一部分隐私。这不是法律不保护他们的权利,而是他们的社会角色要求他们“牺牲”掉一部分“权利”。其中官员私人档案和私人行状的透明性,是为了廉政和公众监督的需要,这也符合法治精神。那么演艺明星呢?人们虽然不能要求他们暴露一切隐私,法律从原则上说也应该保护他们的隐私…  相似文献   

3.
吕耀怀  梁虹 《湖湘论坛》2008,21(4):45-47
对隐私关切做道德限定,应当弄清隐私关切与隐私侵犯的区别,并把握好隐私关切的“度”。限定隐私关切的道德指标应当是:隐私关切应当出于爱心,应当尊重人格,应当排斥强制。  相似文献   

4.
出于查办案件的需要,警察或有权打开日记;媒体追逐报道卖淫女的“爱情隐私”,当然能极大刺激很多人的窥私欲,满足某些人的娱乐心态,但媒体采访不应该没有私权界限,不应该践踏他人的隐私,侵犯他人的权利,纵然她是一名卖淫女。  相似文献   

5.
按理说,网络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它太隐蔽了,匿名是它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只要你在网上,真如同鱼在水,鸟在林,你想夸谁骂谁恨谁,悉听尊便;如果你有很强的倾诉欲,你也尽可在网上把你的隐私一吐为快,不必担心出乖露丑。当然,你更可以向任何人提问,向任何人求援,甚至向任何人求爱。 大家得以在网上通行,一是因为人人都在暗处,信  相似文献   

6.
梁光勇 《求索》2012,(10):171-172,114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更多关注物理隐私的背景是主流生产生活方式由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物理隐私在脑力劳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收益。物理隐私的增加给社会秩序的控制提出了挑战,与个人关注私人收益不同,法律在面对物理隐私时应关心其产生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7.
隐私(中国人过去称之为阴私)者,存与内心的秘密、不愿与人分享的人生经历或感受是也。说白了,隐私是一种很个人化的心理负荷。事实上,无论一个人境界高低、人品高下,心理承受能力总是有限的。一旦超出某种极限,心理崩溃在所难免,宣泄因之成为一种“正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隐私与公开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31):32-33
说到法律文书的公开,我们总是躲不开一个词:“隐私。”所谓阻挡公开的理由总是这个隐私:这份文书涉及到隐私,不能公开;那份文书涉及到隐私,不能公开。这份文书公开了效果不好,因为有当事人的隐私;那份文书不能公开,因为涉及了法院的一些“隐私”。有时是当事人之间的事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有时是法院的一些特殊处理方法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并引以为例。所以总是以隐私的名义不让法律文书公开。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查询手段,在实践中往往会侵害他人的隐私利益。人肉搜索行为与隐私侵权相伴而生,根据其与隐私侵权的关系可分为社会监督型、惩恶扬善型和单纯侵权型。在人肉搜索中一旦有隐私侵权发生,除侵权人承担责任外,网络服务商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承担过错责任、连带责任或替代责任。  相似文献   

10.
吕丽红 《台声》2004,(5):88-91
5月,各种菌类新鲜上市。 它们长在森林深处肥沃得腐败的土壤上,顶着圆圆的帽子或高或矮、或胖或瘦。 不管怎样的表情,它们共同倾诉的是——健康。  相似文献   

11.
隐私语义考据及法律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特 《求索》2008,(5):131-133
隐私概念为舶来品,传统观点将隐私误解为阴私,不利于隐私权的保护。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小国寡民式的农业社会结构和田园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进而人们的隐私意识也不断强化。然而,对于隐私的理解,人们存在分歧和偏差。“隐私”话语的背后到底蕴藏着现代人怎样的焦虑和诉求?隐私权的调整对象、规范模式、保护范围如何界定?对这些问题正本清源,是法学理论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隐私?其概念林林总总,可谓见仁见智。患者在医院就诊,都或多或少地会暴露个人的隐私给医生,医务人员是其最为信赖的伙伴,每一个患者都希望医生能为其保守秘密。如果这时医务人员有意无意地暴露了个人的隐私,轻者可能会导致纠纷争议,重者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3,(5):20-21
所渭“公众人物无隐私”的说法,似乎使人们认为凡是公众人物,就不再有隐私。或者说其任何隐私都不受法律保护。这种理解完全是不妥当的。公众人物虽然特殊,但仍然足普通的自然人、而隐私又关系到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与生活安宁。  相似文献   

14.
一、探人隐私:任何人都有隐私。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块不希望被人侵犯的领地。可是有些人每次和你见面,都要问你年龄几何?收入多少?夫妻感情如何?等等让人厌恶回答的话题。这种人虽然伶牙俐齿,巧舌如簧,但却不知谈话的要领忌讳。一般来说,一个尊重他人的人,如果知道某某事情是他人隐私,便不会去问。反过来说,知道是他人隐私,偏偏去询问者,便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似文献   

15.
王秦 《前沿》2014,(11):20-22
社会化媒体赋予人们极大的信息传播自由,但也因隐私问题饱受争议。用户自身疏忽及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等传统说法,并不能完全解释用户普遍存在的隐私担忧问题。作为一种web2.0技术的应用,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直接影响了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感受,成为社会化媒体“隐私困境”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乡情是什么?在香港这片充满奇迹和活力的土地上,乡情已经不再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或梦中的一幕幕牵挂。对于香港广西社团总会近万名乡亲来说,乡情犹如一杯又一杯陈年佳酿,乡情恰似把时空抛在一边的千里珠江的悠悠清流,乡情更是频繁的、面对面的相互倾诉、理解、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崔立伟 《半月谈》2004,(3):2-54
贺岁片《手机》公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轰动。影片中“手机”把自己主人的隐私暴露无遗、给主人造成无数麻烦的结局,引发了现实生活中手机拥有者们的恐惧。其实,何止是手机?市场上明里暗里出售的针孔摄像机、窃听器、可拍照手机以及互联网,哪样都可能成为窥探他人隐私的帮手。因此有人感叹:科技的发展在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方便的同时,人们的隐私也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了!  相似文献   

18.
谷歌街景是否侵犯隐私权,不同国家或学者有不同观点。美国司法判例认为,谷歌街景不侵犯个人隐私权。而欧洲国家普遍认为,谷歌街景侵犯个人的隐私权。谷歌街景是否侵犯隐私应该进行个案考量。如果谷歌街景采取模糊技术遮盖可以被识别的身份信息,则谷歌不侵犯隐私权;在谷歌接到侵犯隐私的投诉后,有删除相关隐私信息的义务,否则被视为侵权。  相似文献   

19.
隐私权的伦理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9,22(5):8-10
西方学界关于隐私问题的讨论,源于美国学者Warren和Brandeis对隐私的界定。1890年,在《隐私权》一文中,Warren和Brandeis将隐私界定为“不受干涉”或“免于侵害”的“独处”的权利。他们的这一界定影响深远,并导致了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典的产生。与此相配合,西方伦理学界也试图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20.
隐私影响评估作为政府保护公民隐私的重要工具,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隐私管理实践中有着二十多年的应用与发展历程。西方隐私影响评估缘起于公众隐私保护诉求和政府隐私管理需要,在特定的政府信息数据管理项目中通过识别隐私风险因素、评估隐私风险影响和制定隐私风险应对方案发挥着一系列积极作用。隐私影响评估的实施分为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和落实阶段。准备阶段的任务是描述评估锚定项目、选择评估执行时机、确定评估执行主体和明确评估协商对象,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描述项目信息流动、识别项目隐私风险和制定风险应对方案,落实阶段的任务是发布隐私评估报告、实施风险应对方案和持续更新评估结果。西方隐私影响评估的丰富实践给我国制定隐私影响评估指南、设置隐私影响评估机构、构建多元主体协商机制和建立隐私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