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书讯4则     
《卢沟桥事变起因考论——兼与日本有关历史学者商榷》对史料凿凿、铁证如山的卢沟桥事变,竟有少数日本人挖空心思地进行狡辩,他们以所谓"第一枪"问题来开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责.该书作者曲家源就是用具体史实资料,阐明卢沟桥事变的原委和真相,证明日本有关人士对事变起因问题的记述与见解的虚假性和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日,中国战场逐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主战场。中日两国在中国战场展开角逐,两国的战略决策也根据时局的需要而不断变化,"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以及抗战防御、相持阶段是两国战略决策变化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3.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甲午战争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侵略的继续与扩大,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1937年6月上台的日本近卫内阁立即接受了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的意见,利用对日有利的国际形势,迅速扩大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今年是抗战爆发及平型关伏击战大捷60周年。本刊从今年第8期起,将以5个段落连载山西省灵丘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清桂撰写的《平型关战役史话》。李清桂同志生在平型关,长在平型关,对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当地的那场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生死搏斗有着特殊的兴趣。他与同事们对平型关战役作了大量的史料搜集研究工作,撰写成文。本刊摘要刊登,以飨读者。“大同会战”与平型关布防日本帝国主义经过精心策划,于1937年7月7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短短的Zo余天,日军便占领天津、北平,并以此为…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中国、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个日子。提起当年,人们念念不忘的是八年抗战。这八年抗战,是从卢沟桥事变算起的。其实中国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整整经历了14年之久。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永远不能忘记也不应当忘记的。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许多不该忘记的道理: 第一,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总有人要欺负别人。抗日战争并不是中国人打到日本去的。这场长达14年的战争爆发于中国的沈阳和北平,而不是在两国边界或国境线上,战争始终在中国领土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止时间,国外许多学者给予极大关注.日本学者与西方学者对"十四年抗战"有不少表述和分析.其中日本学者的"十四年抗战"研究视角集中体现在学术界的"十五年战争"论,西方学界也出现一些以"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从"十四年抗战"视角研究中国抗日战争以至世界反法斯战争的看法."十四年抗战"研究观点在国际学术界的客观存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研究留下学术交流和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党史学习 50年前,“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29军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吹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的战斗号角。但由于种种原因,29军在北平地区只坚持了20多天就南撤了,北平遂陷入敌手。正当北平人民忍受着亡土之辱,沉痛万分的时候,从北平的西郊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平西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引起了日寇的极大恐慌“七七”事变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北平西部  相似文献   

8.
党史知识     
《湘潮》1992,(7)
类别:____ 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起点。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的中国驻屯军一部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宛平县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地方政府的拒绝。当双方代表进一步交涉之时,日军突然向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守军发动  相似文献   

9.
同“九一八”事变一样,卢沟桥事变也是日军精心策划出来的。 1937年 7月 7日夜,驻北平丰台的日军以一名士兵 失踪”为由,要求进 “入宛平城搜查。随后,日军在交涉中改变了理由———在日军“军事演习”中,有中国士兵对日军进行所谓 “非法射击”,要求中国军队退出宛平城。改变的原因是,“失踪”的士兵归队了。这个无理要求在遭到中国军队拒绝后,日本侵略军突然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时的日军及战后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日本学者,都认为是中国军队打响了第一枪,造成了事变的发生。对此,一位中…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幼年时期,正赶上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虽已过70年了,但仍记忆犹新,许多感慨系在心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华战争的步伐,1938年底,日军向我老家蠡县进军,他们沿途  相似文献   

11.
1935年发生的华北事变,是一次重大事变。日本借口天津日租界发生汉奸卖国贼《国权报》社长胡恩溥、《振报》社长并兼任"满洲国中央通信社"记者自逾桓被杀事件和所谓热河义勇军孙永勤进入遵化"非战区"、得到遵化县长接济的事件,强迫国民党政府从华北撤走有关机关、人员和军队。这引起中国共产党的高度关注。中共认为,在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妄图吞并中国的形势下,华北事变的发生是必然的。尽管国民党政府封锁了中日交涉情况,但是中共清楚地发现了日本的步步紧逼。1935年7月6日《何梅协定》出笼后,中共中央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中获悉了实质内容。中共认识到,在日本加快侵华步伐的形势下,华北事变必然发生,《何梅协定》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基于这一形势,中共调整了自己的政策,号召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伟大的中国民族革命战争"反抗日本的侵略。  相似文献   

12.
李成 《党史纵横》2002,(9):30-31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它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反击入侵的日本军国主义强盗.这个战争的挑起者是日本军国主义,其战争意图是实践"田中奏折"中的灭亡中国、称霸亚洲及世界的计划.然而,自1931年9月18日夜,进攻中国沈阳北大营驻军起,日方即把此后对中国侵略战争的每一个步骤都称之为令人费解的"事变",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最后,把对中国的整个侵略战争行动轻描淡写地称之为"支那事变".  相似文献   

13.
1987年7月,中国和日本部分历史学者在日本京都和东京举行了《卢沟桥事变50周年日中学术讨论会》。在京都的讨论会上,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作了题为《近代日本历史上的日中战争》的学术报告,系统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4.
《前线》1986,(2)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我国守军奋起抵抗,中国革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二十八日、三十日二十九军从北平天津撤退,华北两大城市相继沦陷。抗日战争一开始,党就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进行全民全面抗战。北平沦陷后,许多大学南迁,上层人物纷纷南下。在形势突变的情况下北平地下党市委组织了一批批青年学生开赴抗日战场。大部分由天津乘船经青岛转赴济  相似文献   

15.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十分关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景。《新华日报》在报道国内抗战进程的同时,也将目光聚焦在苏德战争上。通过发表和刊登大量有关苏德战争的消息,追踪报道苏德战争的实时战况,《新华日报》披露和痛斥德国法西斯暴行,支持和声援苏联红军,竭力呼吁全世界人民团结御敌。《新华日报》的报道,还驳斥了部分人对战争前途悲观妥协的谬论,指明胜利必定属于全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16.
谁是策动日本大规模地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是天皇裕仁或是东条英机。然而邹身城在《历史知识》一九八六年第一期上撰文指出:更大的罪魁祸首却是近卫文磨。其理由如下: 一、爆发“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在日本一连三次主持战争内阁的是近卫。战前进行了二十年发动战争宣传和组织准备战争的是近卫:卢沟桥事变时执  相似文献   

17.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军事战略上,蒋介石积极备战,若战争不可避免,可以在战略上不致失利;在政略上,蒋却希望卢沟桥事变为"局部冲突",可以"和平解决",且企图通过展示自己的抗战决心,提醒和震慑日本,达到免战、不战而维持现状的目的。对于蒋介石究竟是战是和,日本、华北当局和社会舆论有着不同的认知与理解,这对华北抗战及整个抗日战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笪志刚 《世纪桥》2005,(12):82-83
“走近‘饺子王’的世界”、“引进日 式拉面建连锁店”,这是今年7月13日和 8月6日日本《朝日新闻》日刊和晚刊两 篇报道的题目。该报道是日本朝日新闻驻 北京资深记者吉冈桂子采访本文主人公, 参观了他麾下企业群后刊发的特别报道, 据说《日本经济新闻》及不少的网站也有 马松波欲赴日本投资的相关报道,上述报  相似文献   

19.
正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今年".8·15"日本纪念活动寥寥。日本政府主导的"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照例在东京武道馆举行。连续第四年,安倍在其致辞中没有触及1994年以来日本历代首相必提的日本的战争"加害责任"。报道持较客观公正立场的《每日新闻》,在社论中将战后71年的和平历史称为日本的"至上财产"。它在专题中以三分之二的版面报道了一名兄长战死、丈夫被押往苏联劳改营的大阪女性的经历。挖掘重现这类个体战争悲剧,以反思战争、警醒世人,是日本媒体纪念战争报道  相似文献   

20.
正贝特兰是一位在新西兰出生的英国记者。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他曾两次到陕西采访,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与西安事变的经过。毛泽东曾亲自接见他,他们之间的谈话还被收入到《毛泽东选集》中。贝特兰因此成为闻名中外的记者和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报导西安事变的经过贝特兰牛津大学毕业后,曾在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学意大利文,后来到伦敦新闻界工作,加入了英国工党。1936年1月,他来到中国北平工作,任英国工党机关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