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山 《党建》2011,(5):54-55
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有三渡在贵州省习水县境内。在习水县的土城镇有条中国唯一的女红军街。街内的小巷直通赤水河边,仿佛女红军的离去就在昨日……  相似文献   

2.
<正>杜鹃花开时节,我和几位文友走进位于宁化县西部淮土乡凤山村,去寻访中央红军长征集中出发地遗址。村干部老王引领我们来到一条长长的古街,他热情地告诉我们:"这是凤山村千米长古街,也就是当年中央主力红军长征集中出发地遗址,称为红军街。"放眼望去,这条长约千米、宽约4米的古街,街面铺着鹅卵石,沿街两旁建有砖木结构的民宅,踏进古街就好似踏入了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我纳闷着: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选在  相似文献   

3.
正为什么说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  相似文献   

4.
正现在,人们从许多描写长征的文字资料中可以得知,当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于哈达铺镇休整时,通过镇邮局里的国民党报纸,知道了陕北还有一块地方有共产党的组织和红军队伍,于是,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开会研究,做出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安家的决定。然而,事实上,在看到报纸之前,毛泽东曾与当地的回族阿訇谈经论道,对红军北上落脚陕北心中已经有了底。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5.
正经过两年的殊死战斗,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终于战胜了围追堵截的敌人,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在1935年10月19日、1936年10月22日和1936年10月9日先后到达了陕甘地区的吴起、将台堡和会宁,由此胜利地结束了长征。1935年9月22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离开俄界,突破天险腊子口,于9月18日进占宕昌县哈达铺镇。在哈达铺,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国民党报纸上获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把中共  相似文献   

6.
正这些年,我"走走党史",首先断断续续地走完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同时也走了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这里,根据我"走走党史——长征行"的体验,谈谈对红军长征若干问题的一些看法。一、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但对它的研究仍然是个常研常新的课题。在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我萌生一个疑问: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全面  相似文献   

7.
正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82年前发生在湖南汝城县"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在该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徐家家境贫寒,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女红军要把仅有的一床被子留给老乡。但是  相似文献   

8.
正先从两个小故事说起。第一个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路上。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送给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  相似文献   

9.
正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党和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有3名女红军留下"半条被子"的故事;在贵州剑河县中都村(现镇江村),流传着"毛主席送毛衣"的佳话。从"半条被子"到"一件毛衣",成为军民鱼水情深、党群血浓于水的生动注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取得长征胜利、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正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坐落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红军会师楼及古城墙、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三军会师纪念塔、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长征将帅碑林等,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红军会师楼原为会宁县城西津门,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红军会师后,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门改建为红军会师楼。三军会师纪念塔修建于1986年,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纪念塔三塔合抱,高28.78米,共11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于2006年10月18日建成开放,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使用面积2300平方米。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馆将原有陈列调整为"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精神丰碑永存"3部分,生动再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结束长征、胜利会师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16,(10)
正今年,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9月23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继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指明了方向。一、长征创造了历史长征是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关于长征,我们党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20,(4)
正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谈到"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时,引用了"半条被子"的故事。1934年11月6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抵达湖南省汝城县文明司(今文明瑶族乡),红军卫生部干部团驻沙洲村。红军来到沙洲村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许多人  相似文献   

13.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铸就了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7,(11)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进行长征,长征不仅仅是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更是对于党民族政策的完善。长征途中,红军转战14个省份,途径苗、瑶、侗、白、彝、回等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广泛、大力支持,红军很难实现战略的大转移。研究红军长征时期党为何高度重视民族政策,开展少数民族工作,总结红军长征时期民族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开展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20,(6)
正在中国革命史上,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始终熠熠生辉。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过广西突破湘江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役。八十年后深情纪念,缅怀先烈,让历史告诉今天和未来,同时引发思考,如何弘扬红军长征精神?高校有"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的使命,长征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如果上升到"红军学"对其进行研究与传承,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注重内涵发展,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17.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历程,也是红军长征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历程.在阿坝州境内,红军经历了四个"最":①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召开的重要会议最多.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19次政治局会议,在州境内先后召开了两河口政治局常委会议等10次政治局会议.②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经过的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16,(6)
正四川,历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当中,历时最久、里程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召开的会议和进行的战役最多的省份。四川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可以说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输血机"。据不完全统计,长征中四川有4.5万余人参加红军,居各省前列。数以万计的四川儿女与红军将士一道,支援长征、保护红军、救治和掩护失散的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为红军长征的  相似文献   

19.
陈立平 《广东党史》2016,(10):41-4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1996年《,广东党史》杂志在第5期刊发了刘寒的《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粤籍人员》,确认"中央红军中,粤籍人员参加长征的有61人"。该文对粤籍红军长征史料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成为当时广东史学界关于红军长征史料研究的一项较重要的成果。该文提出的"61人说"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结论。2011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时,有学者在天涯、新浪等网站发表了关于"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广东籍人员名单"的博客,所列名单也是61人。随着广东地方党史资料的挖掘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粤籍人员增加了新的成员。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分别论证了东莞籍的范伟和潮汕籍的王慰农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我们相信,随着史料的挖掘和研究的深入,这个"61人说"的名单会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0.
正班玛县是一块"红色沃土",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近年来,班玛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红军沟"资源禀赋,把红色文化与时代价值相融合,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推动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开创了一条欠发达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引领地方转型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