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民事诉讼法二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立法、实务与法学研究之间的互动现行民事诉讼法制订以来的20年,大概就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民事司法实务、以及与程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民事诉讼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在海峡两岸民事、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互涉法律问题层出不穷的形势下,对两岸民事诉讼法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在诉讼理论上可以进一步完善;而且对于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在互涉民事诉讼中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有效地获得司法保护,进而推动两岸交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关于民事诉讼的概念,大陆学者普遍认为: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诉讼关系。台湾学者则普遍认  相似文献   

3.
由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教授周道鸾主编。费宗粹、刘家兴、高合明撰写,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的大专法学试用教材《民事诉讼法教程》,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由柴发邦任主编、一九八三年七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民事诉讼法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一本比较好的教科书。这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体系安排合理,内容比较全面。《教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系统阐述了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原理,并对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下称民诉法)从理论上作了全面、具体的论述。从民诉法的概念、历史发展、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到各项诉讼程序和制度,直至对民诉法的具体条文,都作了理论上的阐释。书的最后三章对与民事诉讼有密切关系的人民调解、仲裁和公证的性质、任务、原则、程序等问题作了简要的说明。阅读此  相似文献   

5.
1991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是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0多年来,它对于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机制,规范民事诉讼秩序,推动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促进司法公正,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司法实践尤其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必要性日渐突出,笔者现仅就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秋实 《中国律师》2012,(7):13-14
为推进民事诉讼法立法进步,促进民事司法公正,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与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于2012年6月16日在京召开了"《民事诉讼法》修改再建议"圆桌论坛。全国律协副会长金山、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张卫平到会并致辞。来自律师界的朱树英、吴革、王建平、李晓斌、郭振忠等和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7.
许从知识社会学考察,中国民事诉讼法学成长表现为四种知识的生产,即普法法学、注释法学、理论法学、实践法学,这种知识生产过程深嵌在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结构中,这种关系结构构成了民事诉讼法学知识生产的社会环境。民事诉讼法学知识的生产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本文对中国民事诉讼法学成长的考察,更多的是从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结构来理解民事诉讼法学知识的生产。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结构经历了依附结构、分离结构并通往共生结构的变迁。每种知识的生产既是对特定关系结构的表达,受特定关系结  相似文献   

8.
比较民事诉讼法研究的新视野———评日本法学家兼子一的《民事诉讼法(新版)》白绿铉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正面临一场深刻的改革。在这场不可避免的改革中,我们不能不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从比较民事诉讼法学的角度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9.
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郁林 《中国法学》2002,(5):188-189
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江伟教授主持、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于2002年8月8日至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0.
从知识社会学考察,中国民事诉讼法学成长表现为四种知识的生产,即普法法学、注释法学、理论法学、实践法学,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结构构成了民事诉讼法学知识生产的社会环境。每种知识的生产既是对特定关系结构的表达,受特定关系结构的制约,又参与了关系结构的创造。民事诉讼法学知识生产是在历史的变迁中进行的,又是通过民事诉讼法学家群体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行政法学分析逻辑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学分析逻辑是一个范畴概念,它是指行政法学研究主体在认识和揭示行政法现象时采用的合乎理性的方式以及合理化的技术。行政法学分析逻辑具有使行政法学由学科变为科学、由个别判断到抽象概括、由权威推动变为理论推动、由法律学现象变为社会科学现象等的价值。行政法学分析逻辑的基本特性是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开放性、自证性等。行政法学分析逻辑的基本进路包括从主体与客体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从表达国家意志与执行国家意志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从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从行为规则与规范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从介入元素与设计元素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繁荣发展中的中国民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明  朱岩 《中国法学》2007,(1):147-161
2006年的中国民法学在各个方面呈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尤其围绕着物权立法和相关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涉及到物权法的合宪性、物权法定原则及其缓和、所有权的平等保护、登记制度等。此外,在法学方法论、民法典体系与总则、人格权法、合同法和侵权法等重要部门法中都出现了新的理论观点,尤其在侵权法领域,随着立法工作的推进,围绕着侵权法立法模式、归责原则、具体侵权形态出现了较多的学术成果。青年学者的大量涌现,也反映了我国民法学的日益繁荣。但学术成果仍有一些浮躁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简易诉讼程序之重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我国民事简易诉讼程序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诸多问题,而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对简易程序建构的法理基础缺乏应有的认识与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简易程序建构法理基础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简易程序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思想是将资源效率最大化作为法的宗旨。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经济分析法学主张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法学研究,系法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经济分析对于民法方法革新的特殊意义,缘于民法和经济学的一致性,包括对人的共同假定、对交易的共同关注以及对效率的共同追求等。  相似文献   

15.
民法的法典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典编纂是法律文化和法学的最高贡献。法典编纂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在德国民法典产生至今的百余年中 ,它都因价值观和秩序观的变化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些变化在民法典的许多领域中体现出来。立法机关和法院对法律制度的继续发展使民法典具有了适应这些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军事法与军事法学的概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佑标 《中国法学》2004,(5):158-167
军事法与军事法学的概念是我们研究军事法学的起点,军事法是军事法学的研究对象,军事法学是军事法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正确界定军事法与军事法学的概念对于构建军事法与军事法学自身的基本原理框架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江伟  刘敏  张艳 《法学家》2000,(1):85-89
一、研究概况 1999年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及教材,主要有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叶自强著《民事证据研究》、毕玉谦著《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江伟主编的长达80万字的《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在内容和体系上与其它教材相比,增加了民事诉讼法学基本...  相似文献   

18.
汤维建  郭士辉 《法学家》2006,6(1):93-96
一、研究概况 2005年,民诉法学界秉承一贯严谨、求实的作风,继续在理论的大框架内不嫌微末地进行具体制度的构思和建设,在理论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较往年有所拓展.2005年度的理论研究加强了实证调研的力度,①比较法研究的份量明显增加,②体现了立体化、多元化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各种应用型法学学科中,民事诉讼法学是最具动态性的学科之一,诚可谓一年一个样,年年不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以及我国社会形态的变迁和社会主流观念的更迭,民事诉讼法学正处在新陈代谢、金蝉脱壳的过程中.横览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从荦荦大端到具体而微,我们似乎到处都可以听到它与传统体系的"断裂之声",一种"去传统化"、"去苏联化"的学术氛围蔚然大观,民事诉讼法学真的融入了世界性涌动的大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已经具有了国际性的前瞻视野.这样的基本判断在以下的难免挂一漏万的综述中也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维建  刘涛 《法学家》2004,(1):98-100
一、研究概况 (一)方法论与研究特点 2003年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围绕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继续向纵深的方向推进,涉及的范围广泛,研究成果可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实务界和理论界联系的不断趋于紧密,各种形式的联合研讨和共同攻关,使诸多理论研究成果很快转化为用以指导实践的司法解释,从而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加明显、更趋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