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刁大明 《现代国际关系》2016,(4):31-39,63,64
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初选领先的唐纳德·特朗普目前仍无法锁定党内提名,但其引发的"特朗普现象"已成为最大关注点之一.基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的剖析,"特朗普现象"可以归纳为当前美国民众对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国际环境等多层次不满、愤怒乃至恐惧之类民怨直接导致的、带有强烈"反智主义"与"偏执风格"的"本土主义"倾向.同时,美国初选制度、共和党政治生态、媒体议程设置以及个人特质等综合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着"特朗普现象".虽仍在发展之中,但"特朗普现象"已凸显美国目前面临的政治与外交困境.  相似文献   

2.
"上海合作组织"是在新世纪之初成立的新型地区性组织,是"上海五国"机制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成立必将为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它对研究俄罗斯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着重探讨"俄罗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并客观地对其作出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2007年6月,巴勒斯坦两大派别"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与"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之间的武装冲突升级,哈马斯武装攻占了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加沙的官邸,阿巴斯下令解散由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担任总理的民族联合政府并组建"紧急政府"。国内学界称此事件为"加沙事变"。加沙事变是"后阿拉法特时代"的巴勒斯坦缺乏强有力的领袖人物、巴内部路线和权力斗争加剧以及以色列和美国的高压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目前情况看,不排除巴勒斯坦"两地分治"长期化或事实上形成"一国两制"的可能,但巴要建立两个国家则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巴内争不止的态势对地区安全局势、巴以谈判进程以及美国的中东政策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先发制人"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不断深入的反恐战争的需要,布什政府正在加紧炮制以"恐怖分子"和"邪恶政权"为主要打击对象的"先发制人"战略.该战略的出台标志着美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将更富进攻性、侵略性和冒险性,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美国护持霸权的经济机制是"石油美元".然而冷战结束后,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欧洲统一货币欧元于1999年诞生,并在欧盟多数国家启动,从而对美元的地位构成挑战.又由于欧盟与石油富集的中东国家有密切的经济、政治关系,中东反美国家,如伊拉克在欧元启动后不久就要求其石油买家以欧元作为偿付货币.因此,"石油美元"面临现实威胁.为消除这一威胁,美国拟采取军事手段,而九一一事件为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反恐和推进民主是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于是"大中东计划"得以推出.它在本质上是美国全面控制中东地区、以保护"石油美元"、维护霸权的计划.  相似文献   

7.
2003年10月,美国高盛投资公司发表了一份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的研究报告,题为《BRICs之梦:通往2050年之路》。报告预测了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四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前景,认为四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持续到2050年左右,其经济总量2025年能达到美、日、德、英、法、意等"G6"集团的一半;2045年将超过"G6"集团。姑不论这一预测是否准确,仅就该报告所揭示的"BRICs现象"就值得学界认真加以探讨。该报告反映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如何看待四国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本期我们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六位专家举行对谈,期望能引起您的高度重视,并思考就这一现象作出更进一步的经济政治学解释。  相似文献   

8.
"安全共同体"理论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探求"安全共同体"理论的渊源出发,依据多伊奇等人和奥特勒等建构主义者的核心研究成果,对其概念内涵、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实现条件及生成过程、衰落原因及如何稳定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力求客观地展示一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系统而独立的"安全共同体".最后,结合学术界的不同看法,对"安全共同体"的这些核心理论做出几点评价.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出了"欧洲选择",将"融入欧洲"作为国家的发展方向.虽然俄罗斯对"回归欧洲"充满渴望,也付出了努力,但总体来看"欧洲选择"是失败的,在事关俄罗斯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欧盟并没有与俄罗斯相向而行,俄罗斯也未能实现"融入欧洲"的目标.乌克兰危机的爆发终止了俄罗斯"回归欧洲"之路.希望、失望、争执、对抗一直伴随着俄欧关系发展的始终.俄罗斯认为,欧盟应承担俄欧关系恶化的主要责任,欧盟在东扩过程中无视俄罗斯利益、双方关系中置俄罗斯于不平等地位、在俄罗斯与欧洲之间人为制造分界线、排挤孤立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制造政治动荡等等,都是导致俄欧关系发展不畅的重要因素.目前俄欧关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水平,尚不具备实现正常化的条件,俄罗斯与欧盟握手言欢仍路途遥远.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9期<印度"东向"的地缘、历史及认知变化分析>一文认为印度"东向"战略有着地缘、历史及认知变化的深刻内涵,笔者提出的商榷意见有地缘似乎并不仅仅是"东向"政策的内涵,就"东向"政策而言,不结盟运动要比地缘的内涵深刻而全面得多;历史似乎也构不成"东向"政策的深刻内涵,冷战时期双方关系的冷淡似乎并非"例外";在认知变化中,"国际战略、地缘、安全和经济等方面"在"东向"政策的两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似乎不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的是以"法兰克福学派"和葛兰西思想为学术渊源的"威尔士学派"的"批判安全研究".该学派通过对传统安全研究本体论上的"国家主义"、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和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的"理论批判",进行了包括"深化安全"、"拓宽安全"、"延伸安全"、"人的解放"和建设超越民族国家的"综合安全共同体"的"理论建设".其理论意义在于弥补了原有"批判理论"注重解释性理论批判而轻视实践的研究规划的不足;拓宽了安全研究的新视野和区域安全合作的新途径.其现实意义在于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安全形势的研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增加了安全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的相关性等.  相似文献   

12.
中亚形势变化与"上海合作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9·11"事件之后,中亚地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亚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空间依托,中亚形势的变化不能不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中亚形势变化与"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角度,对中亚形势变化的特点、中亚形势变化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印尼的第一位民选总统,苏西洛对内发展经济、恢复秩序,对外开展"自信"外交,以重塑国家形象和实现印尼的地区大国地位.苏西洛"自信"外交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增强印尼在东盟事务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与域外大国的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塑造"民主、多元、和平"的国家形象.虽然苏西洛"自信"外交获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也受到了国内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日前,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在沪揭牌成立,并与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同济大学等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国际机制与中国外交"、"海权与中国外交"、"热点外交"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在二战期间所实施的军队性奴隶制度,"河野谈话"标志日本政府对该问题的反省.近来,美国众议院议员提出了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决议,敦促日本政府就二战"慰安妇"问题以一种清晰的、毫不含糊的方式正式予以承认、道歉,并承担历史责任.日本首相安倍先是矢口否认"慰安妇"问题,随后面对确凿的证据和国际媒体的口诛笔伐,不得不低头道歉."慰安妇"问题的解决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从"改造中东"的大局出发,同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一道向巴以双方提出了"路线图"计划.尽管该计划起初均受到巴以双方的认可,也受到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但随着中东局势的不断变化,该计划在刚刚付诸实施时就遇到了巨大挑战,且面临"夭折"的危险.布什政府企图改造"失败国家"的努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相继遇到挫折后,在巴勒斯坦将注定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7.
百度已获得网络新闻牌照、将进军门户每坊间的传闻得到了印证:百度搜索的首页已经悄悄改变,凡涉及"资讯"的地方大都更换成"新闻"的字样,同时还突出了"百度空间"的博客功能,新闻门户的框架已然形成.这个汉语网站中排名第一的网站,要分门户和新闻网站的"蛋糕",从选取、贩运、批发和零售,到自己制作新闻.新浪等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感受到了压力.  相似文献   

18.
对美外交一直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轴".本文认为,以"9·11事件"为契机,日本重点实施并推进了对美、东亚、阿富汗周边的"反恐"外交,不失时机地推进其国家战略,不仅出台了反恐相关法案,朝"有事法制"迈进了一大步,也灵活地应对了日美同盟.  相似文献   

19.
钱皓 《国际观察》2002,(3):9-12
<北大西洋公约>自1949年签署以来,其"第5条款"对"集体防御"之强调改变了传统的以"集体安全"为核心目标的国际公约的模式.解读"第5条款"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我们对"共同防御,联合行动"的义务和责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9·11"事件与"北约"对<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的启动表明国际社会正式进入一个"后集体安全"阶段,即"集体防御".  相似文献   

20.
支持"反对马来西亚"的联合斗争!帝国主义者的"马来西亚"计划的最后一层伪装已被揭下了.这个计划的罪恶目的暴露无遗了.这是一个要用武裝力量来镇压五个指定地区(新加坡,马来亚联合邦,沙捞越,汶莱及北婆罗洲)解放运动的计划,是要配合亚洲及沃大利亚现存的帝国主义战争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美澳新及马沃新联盟),以便武装进攻亚洲所有新独立国家的计划;同时,这还是个在目的上和时机上配合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挑衅,把中印边界问题、美国在南越的"不宣而战的战争"、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从台湾发出的挑衅以及策划中的"日韩会谈"结连在一起的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