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权能否进行司法救济的问题,映射了基本权利现状。国内反对将社会权纳入司法救济范围的观点认为,社会权是积极权利,具有不确定性,同时违反了三权分立原则和民主原则,因而具有不可诉性。以上四点理由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人权保护的迫切需求已经不能容忍社会权徘徊在法院大门之外,将社会权视为具有可诉性的基本权利,有助于加大社会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2.
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权利救济作出了更加详细和可操作的规定,但是对涉及公务员的处分、录用、辞退、降职、考核、免职、辞职等而发生的身份争议,却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文章从行政法理论、基本人权保障和国际惯例等几个方面论述公务员身份争议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3.
诉权是基本人权的救济手段,诉权又是救济性的基本人权。作为公权与私权之间的桥梁,程序与实体之间的纽带,诉权的宪法化和宪法性为诉权提供了司法救济和宪法救济两个渠道,救济也相应地分为两个相互连接的层次:权利的救济导引出诉权,作为一种救济权的诉权的救济导引出宪法诉讼。从保障诉权进而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我们应顺应世界各国整体性的走向和趋势,建立中国的违宪审查和宪法诉讼制度,走宪法司法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被害人的权利救济虽然在社会利益和被告人利益的桎梏中有所松动,但由于多维因素的影响,仍然居于非正当性限制的桎梏之下,这说明被害人救济权走向成熟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因此,本文从诉讼观念、诉讼结构、人权理念和司法实践等方面对重新架构被害人救济权制度基础理论进行了重新设计,期达全面保障被害人的应然性权益。  相似文献   

5.
诉权是一项制度性基本人权,是与公民实体权利密切相关的“权利救济权”或者“请求司法解决权”。它也是一种宪法性权利,相对于基于民事契约关系而产生的“请求权”而言,诉权对抗的是国家权力,是一种宪法性的权利。诉权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进一步完善权利的法律救济途径为正确的应对之策,然而,寻求司法救济并未成为一般性的途径,原因在于社会对司法救济的功能存在置疑。通过对分析大学自治与司法审查关系,界定教育诉讼的可诉性范围,是保持司法救济理性的重要前提,也是解决中国大学目前存在的许多产生弊端问题的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存在三种诉讼制度,即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但是,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还缺一种诉讼,即宪法诉讼。马克思说:“宪法是人权保护书。”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宪法的核心和最高价值是保障人权。现实社会中,公民有许多的宪法权利被侵害了,却没有得到救济,因为我国还没有追究违宪责任的常备机构和配套措施。无救济即无权利,目前,建立我国的人权保障体系、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势在必行。一、从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原则看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人权口号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提出来的。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生育权的权利属性及其侵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权是基本人权,是自然人基于繁衍后代的生育利益而享有的权利,其具有民事权利的属性,属于人身权范畴。生育权是人格权,具有绝对权、支配权性质;生育权是一种受限制的自由权;生育权行使的天然限定条件必然导致夫妻生育权的冲突。侵害生育权的侵权责任包括财产性的民事救济方式和非财产性的民事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现行宪法权利内容及适用性的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而依据一般法律又无法得到救济的事例日益增多。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同样具有作为法律的可诉性的应然特征。在法治化的进程中,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宪法诉讼制度,增强其可诉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0.
因"法院主管"概念制约、对司法最终救济原则的误读、二元诉权论自身的龃龉,我国纠纷可诉性的理论研究缺位,导致司法救济体系不完善。应以要件化思维厘定可诉性概念内涵,明确其外延,将司法最终救济原则理解为以司法事后救济作为兜底,采用一元诉权理论,调整起诉程序制度安排,推广对诉外解纷途径的上诉型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1.
《人事天地》2013,(10):56-57
正社会保险基本知识什么是社会保险?答: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参保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风险情况下提供物资帮助(包括现金补贴和服务),使其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免除或减少经济损失的制度安排。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  相似文献   

12.
人权概念是一种权利概念。法律性权利与道德性权利是权利的两种基本形式。人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道德性权利。权利具有相对于功利而言的优先性。否定性权利是保护自由的权利,肯定性权利是保障生存的权利。社会契约论提供了关于个人权利范围和界限的合理解释。判断人权实现与否及其程度高低的依据,是看国家是否公平地分配了公民自由和政府权力,妥善处理了这两者关系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由于深受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影响,使得被追偿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无法寻求有效的救济途径.然而,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急剧衰弱,民主法治、人权保障逐步高涨的背景下,应当赋予被追偿人以完全的救济权,保障其合法权益在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获得充分的救济.  相似文献   

14.
非常状态下的人权保障状况更体现法治国家的成熟程度。基于其紧急性、强制性、单方性和高裁量性等特征,非常状态下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对行政相对人人权的克减是客观存在而且经常出现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人权克减应当符合法治原则、比例原则和权利救济原则。因此,有必要从立法上确定行政紧急强制中人权克减的可操作性标准,以完善我国非常状态下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是指宪法规定的有关取得和选择工作的权利及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它是一项综合性权利,由择业自由权与就业援助权为核心要素构成的一系列权利束。劳动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属性,它应受到宪法合理的限制。劳动权与公权力、私权利存在冲突,应通过比例原则与平等原则、倾斜原则与协调原则调适。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具有可诉性,建立宪法主导下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借鉴域外立法构建包括公益诉讼制度在内的司法救济和宪法救济模式,以确保劳动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普通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公立学校都是定位于行政主体,而我国目前把公立学校定位为事业单位,行政法律地位不明,导致学生在学校管理行为侵犯其受教育权等基本人权时无法寻求司法救济;"田永案"、"刘燕文案"两判例明确把公立学校定位于行政诉讼主体激发了对公立学校的行政法律地位以及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7.
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是指宪法规定的有关取得和选择工作的权利及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它是一项综合性权利,由择业自由权与就业援助权为核心要素构成的一系列权利束.劳动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属性,它应受到宪法合理的限制.劳动权与公权力、私权利存在冲突,应通过比例原则与平等原则、倾斜原则与协调原则调适.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具有可诉性,建立宪法主导下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借鉴域外立法构建包括公益诉讼制度在内的司法救济和宪法救济模式,以确保劳动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社会权司法保障的路径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社会权的司法保障路径及其限度必须以社会权的基本效力为基础。在中国,通过司法保障社会权应当坚持以法律诉讼为原则,宪法诉讼为例外。同时,就保障程度而言,其只有在国家尊重和保护义务层面才具有完全的可诉性,而在国家给付义务层面其仅仅具有“最低限度”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19.
人权价值是宪法的重要价值之一,我国宪法保障公民人权。未成年人是特殊的公民,因此其人权受到宪法的特殊保障。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保障体系初具规模,但未成年人权益侵害事件多发,这是社会对宪法人权价值认识缺失的表现。为进一步维护未成年人权利,国家和社会应当注重宪法人权价值的普及。同时,宪法解释的激活,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和监督机关的相互制衡与促进都是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中宪法人权价值实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法治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聘任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聘任制是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但目前高校教师聘任制尚未纳入法治的轨道,不仅聘任合同的性质尚未澄清,而且聘任的依据、程序、监督、教师权利的救济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尚未形成法律机制。必须在法治的理念下,以立法来规范高校教师的聘任行为,摒弃教师对学校的行政依赖关系,将工会组织对学校聘任行为的监督法制化,完善教师权利的法律救济措施,确认聘任争议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