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过去,有一位22岁的年轻人自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尽管他有一个英国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文凭,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却四处碰壁。为了求职,他从英国北方,一直寻寻觅觅到首都伦敦,最后,他走进了世界著名的《泰晤士报》编辑部。 “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他十分恭敬地问。对方看了看貌不惊人的他,说:“不要”。他又问:“那需要记者吗?”“也不要”。对方回答说。“那么,排字工、校对呢?”他毫不气馁。“都不要!”对方显然已经不耐烦了。他却微微一笑,从包里掏出一块制作精良的告示牌,交给对方,说:“那你肯定需要这…  相似文献   

2.
寓言寓理     
在一个建筑工地,有位社会学专家对正在砌墙的3个工人进行了随机调查。专家问第一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他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我不是在砌墙吗?”专家又问第二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他抬起头,笑了笑说:“我在盖一幢高楼。”  相似文献   

3.
1960年冬,湖南华容县生产队长贺凤生到北京向毛泽东告御状。贺凤生的父亲贺晓秋当年曾同毛泽东一起参加了韶山地区农民运动。毛泽东亲切地接见了贺凤生。贺凤生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一见毛泽东就把憋了一肚子的话全倒了出来:“主席,您晓得农村现在的情况吗?晓得下面刮‘五风’吗?晓得现在有些干部作风坏吗?您想不想听听这些情况?”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哇,我正需要听听这方面的情况,越具体越好,要真实情况,不要掺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只有贺晓秋的儿子才有这么好的礼物送给我。”贺凤生不假思索地掏出一摞子大跃进集体食堂油印餐票递给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牧惠 《广东党史》2004,(2):54-55
为防“非典”,电话成了朋友们之间聊天的最佳选择。同友人杨兄聊起读书情况,他忽然问我:“有一本《苏共亡党十年祭》,你知道吗?看过吗?”“我知道有此书,但没有兴趣看。”“建议你翻翻。我们这边用党费发,人手一册。这一  相似文献   

5.
杨成武是毛泽东培养起来的一员战将,一度也是林彪麾下的一员虎将。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杨成武都是在林彪指挥下进行的。然而,“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在经过一系列所谓的“考验”之后,认定杨成武不是自己所需要的那种人,是靠不住的。终于作出决定:除掉杨成武。 1967年2月,所谓的“二月逆流”事件之后,林彪气呼呼地对杨成武说:“今后,军委的文件,不要再送叶帅了。” “叶帅是军委秘书长,又是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军委的文件,不送他合适吗?” “不叫你送,你就不要送!”林彪甩手走了。 随后,杨成武又去请示周恩来,得到的答复是,  相似文献   

6.
“有危险!工人天天在井下做事怎么办?当领导的难道就不要深入一线了吗?”华国锋火了,愤怒地说。愤怒的质问,发生在1969年8月间的一天。那天,时任湖南省主要领导的华国锋正在岳阳检查工作。听说桃林铅锌矿出了点问题,他急匆匆赶了过去。生产指挥组组长周仲希向他汇报说,井下出了点小问题,正在着手解决。华国锋挥着手,表情沉重,严肃地说,大问题都是由小问题酿成的,要重视呀!不休息啦,赶快带我们下井看看。矿里领导考虑到井下有水,不好走,还怕塌方,有危险,劝他不要下去。这种情况下,华国锋便愤怒地  相似文献   

7.
写下这个题目,我先警惕自己:不要落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之讥。因此郑重声明在先:阔是无可非议的,也不应该被非议。阔者,“富有、豪奢也”。富有有什么不好?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矢志不渝苦苦追求的,不就包括全社会的富有吗?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就是提倡全社会普遍的富有吗?至于阔的另一个涵义“豪奢”,好不好,值得我们思考再思考。似乎成了一条规律,人富有了就会豪奢,就要炫耀,就要摆阔。比如晋人石崇太富了,就用蜡当柴烧,又作“锦步障”五十里,以炫耀他的豪富。而今天先富起来的一些“大款”,其豪奢劲儿,…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农村老人,他家屋旁有些水坑、粪坑。为了方便过路人,便自己掏电费,在屋旁装上了一盏“路灯”。有人说,这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盲人点灯不是干傻事吗?我认为,如果从盲人个人利益看,他  相似文献   

9.
漫画·幽默     
保 密 某银行行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憎恶贪内助,讨厌枕边风。 他与妻子都在金融部门工作,一天,妻子问他: “听说国家又要调整存款利率了,你听到内部小道消息了吗?” 行长反问她: “你能保密吗?” “能。”妻子说。 “我也能。”行长说。 (刘赤洲)  相似文献   

10.
漫画幽默     
一位县领导上任不久,突然决定微服私访,去了解一个乡的领导班子。他询问一个老农: “请问,你们乡长抓精神文明怎么样啊?” “那要看是白天还是晚上了。” “白天和晚上有什么区别吗?”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句广告词:还有比脸面更重要的吗?词很通俗,也易被人接受。俗话说,树有皮,人有脸,打人不打脸,人,谁能不要脸面?这句词虽是为保护脸面的什么“霜”、“蜜”拉生意的,但最近听到一桩事,生气之余,我倒想奉劝有些  相似文献   

12.
幽默笑话     
吸烟有害健康有一个死刑犯人,临刑前监狱长对他说:“你想抽支烟吗?”“不,谢谢,香烟会致癌。”他回答。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官吏在阎王爷面前表白自己,说自己怎样当官不贪污,不要老百姓的钱财。阎王说:“不贪不沾、不吃喝百姓的就是好官,那好,我在公堂上设一木偶,岂不是什么都不要,比你更好吗?”这个官吏又说:“就算我没有功,但也没有过呀!”阎王说:“你只顾保全你自己,为避免嫌疑,怕把自己牵扯进去,对一些谋杀案件竟默不作声。该做的事,怕麻烦,就不去做,这岂不是负国负民吗?当官的没有功就是过。”这个官吏哑口无言,挨了五十大板。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十月间,四川省振兴川剧汇报演出团来京公演了新编历史故事剧《巴山秀才》、改编传统戏《绣襦记》及新编现代戏《丑公公》等,引起了首都戏剧界极大的重视。曹禺同志为此在《戏剧电影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空谷足音》的文章,表示对“振兴川剧”这一口号的极大关注和欢迎。他号召全国其他剧种都起而响应,并说:“难道京剧不要振兴?评剧不要振兴?梆子不要振兴?豫剧、汉剧、沪剧、越剧、黄梅戏就没有个振兴问题?”他希望“这来自远方的‘空谷足音’不久将变得喧  相似文献   

15.
李宗彦 《新湘评论》2014,(13):49-49
据刘少奇秘书回忆,有一次在家里,工作人员向刘少奇报告工作,喊了一声委员长,刘少奇不搭理,等叫到第三声“委员长”时,刘少奇说“以后不要这样叫了,叫同志多顺口啊!”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刘少奇担任多个要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称呼他“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16.
“左”的问题为什么难于解决?我头脑里有这么一个问号,许多人头脑里也有这么一个问号。对于改革,有“左”的思想干扰、阻挠;对于贯彻执行党妁路线,方针、政策,也有“左”的思想干扰,阻挠。你要对外开放吗,他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开了大门;你要对内搞活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吗,他说这会引起两极分化;你要打破铁饭碗、不吃大锅饭吗,他说  相似文献   

17.
“惩罚”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有争议的话题。在教育实践中,要不要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惩罚,惩罚的效果如何,惩罚会产生什么心理反应,如何惩罚等等,一直在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问题,争论一直在继续,有关研究也在继续。 1.桑代克(Edward L.Thomdike,1874-1949)关于“惩罚”的研究。 桑代克关于“惩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效果律”中,他关于“惩罚”的研究在  相似文献   

18.
“五毒”、“三害”、“打老虎”这些名词儿,对于今天的青年已经陌生。如果将其译成今天的流行语:“偷税漏税”、“贪污受贿”、“腐败分子”,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建国后的“三反”、“五反”运动,是一场不流血的内部战争。毛泽东甚至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你有贪污吗?”周恩来的老厨师也受到嫌疑。人们说:“杀了两个人,管了几十年。”它的警示作用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19.
在众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个知天文、晓地理、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人。他的本事似可概括为一句话:“有先见之明”。 其实,诸葛亮并非对什么都有“先见之明”。就说他挥泪斩马谡一事吧,能把失街亭的责任都推给马谡吗?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为什么还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他呢?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不要打我的牌子搞特殊” 1950年秋,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来到国家铁道部门口,被门卫拦住了。门卫见他穿一身山里人的装束,便盘问道;“你是哪里来的?找谁?”年轻人被问得低下了头,怯怯地答道:“我找父亲。”“你父亲是谁?”“滕代远”。原来,这个年轻人是滕代远在老家务农的大儿子滕久翔,他听说父亲当上了铁道部长,就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探望。几经周折,终于见到日夜思念的父亲。久翔是滕代远离开家乡考入常德师范前一年出生的。滕代远参加革命后,一直没有机会回老家,如今见到阔别20多年的儿子已长大成人,心里分外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