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同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破四旧、立四新""五讲四美三热爱""万元户""I服了You""囧""给力""蓝瘦香菇"……有哪些词儿您曾天天挂在嘴边?有哪些词儿让您摸不着头脑?流行语,一个国家的"口头禅"。它们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各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它们像社会生活中一根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作为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既对汉语词汇进行了丰富和创新,又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抨击和讽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官兵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政治工作者应辨析良莠,巧借东风,使其为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助力。"网络流行语"折射出很多社会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要敢于把它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有效补充。当前,青年官兵渴望了解时事政治、焦点问题、敏感话题的心理越来越迫切,而"网络流行语"恰恰是对这些问题的生动概括和形象比喻。政治工作者应及  相似文献   

3.
伍文忠 《学习月刊》2012,(17):34-36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和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赋予了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新的含意,以及交际方式和交际环境的日益更迭,随之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受众的广泛使用,使得这些网络语言迅速走红,成为当下时尚的网络流行语,它是网上最为活跃的网上用语,是受众约定俗成的网络暗语,从各个层面体现了受众的交往、认知心理,展示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给力"一词就是在这种语言环境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探索》2016,(6)
网络流行语是中国转型社会人们诉求及心理的一种虚拟镜像,映射出复杂的社会心态。我国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加强了网络群体共同的心理倾向及观点,反映出从众心理;第二,以快感的满足为生产和传播目的,反映出娱乐心理;第三,主要在"陌生人社会"场景中传播,反映出冷漠的"看客"心理;第四,是网民实现舆论监督权利的体现,往往体现为一种质疑心理;第五,社会转型的种种问题让人产生相对剥夺感,社会现实滋生的种种复杂情绪最终成为不满情绪,折射出社会怨恨心理;第六,面对权利不公平、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等,风险和危机是一种常态,折射出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5.
郭庆晨 《奋斗》2009,(1):60-60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伴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最好的见证。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流行语,这么集中、大量地丰富汉语的词汇。  相似文献   

6.
校园流行语的语用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语言变体的产生都和民族心理、社会变动、人们心态休戚相关,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又忠实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当前大量校园流行语的出现,是青年学生求新、调侃、求简、模仿、崇拜等心理对语言作用的结果,同时,校园流行语也刻上了学生这个社会群体心态的印记.是研究学生心理和思想的标本。对校园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可以在搞清校园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心理原因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时间,"不折腾"成为国内的"政治流行语"和"社会流行语",也成为国际观察家心目中的"中国流行语"。  相似文献   

8.
张蕾 《党建文汇》2010,(12):42-42
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有人叫好,说这个标题读来感觉“给力”;也有人说权威媒体这么遣词造句不够严谨……这次的争议,再次凸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网络热字、热词和热语在内的流行语正“给力”人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人从仓颉造字以来,语言文字的发展速度已经不算慢了。但这几年,中国人遣词造句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活跃期。一觉醒来,电脑生手成了"菜鸟",电脑高手成了"大虾"。前一阵子,就发现到处都很"给力",政府的房价抑制政策很"给力",对腐败分子的查处很"给力",记者的报道很"给力",就连进得餐厅,都说今天的饭菜很"给力"。2010年有一阵子,到处都在"忽悠",2011年,男男女女都说要"HOLD"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就是网络上面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打开电脑,我们会发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流行语已经充斥着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虽然在信息开放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有着"方便、形象、幽默"等优点,但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网络流行语却存在着另一些负面因素,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燕 《学习月刊》2013,(14):68-69
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因此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学习、心理、爱情三个方面阐述中美两国校园流行语各自的情况和特点,并从跨文化语用的视觉下将中美大学校园流行语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国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异同点。一、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一)学习方面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学习生活依然是重点,有关"学习"的流行语也应运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女汉子"从一个网络热词到一种社会现象,彰显了新一代女性对传统性别主义、性别刻板印象的颠覆。"女汉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性别符号,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它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价值隐喻。本文从"社会作用力-自我建构力"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剖析"女汉子"产生、发展的原因,探寻现象背后存在的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中广为流传,可以适时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性,如二者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共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等。在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精心挑选网络流行语、充分利用网络群体的力量开展教育、运用实例教学弘扬主旋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关注网络流行语,并分析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语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兴起和发展产生的一种受到广大网民甚至社会各个层面人士喜爱的语言形式,或形成于热点事件话题,或形成于网络交流符号与修辞方式,是时代风貌与社会心理的镜象。翻译网络流行语时,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应将中国网络新时代的文化特征与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与用法习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网络的兴起与不断发展,网民数量有所增加,网络文化更是呈现出日益丰富的态势。"神马"、"给力"、"杯具"等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偷菜、发微博、发心情等渐渐变成了人们每日必做之事,网聊、网购,甚至是网恋等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情人节"、"光棍节"、"卖萌日"等各式各样的网络节日也相继出现,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6.
浅谈现代流行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及感情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语的出现使语言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2006及2007年的流行语各有其表现形式和特点,我们应以积极态度正确对待流行语。  相似文献   

17.
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既是对县委执政态度和决心的考验,也是对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既可实现县委决策方式转变,也能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既是党内民主的深化,也是社会民主政治的深化;既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的需要。实施好"四聚工程":聚力"一主三高",做好"推开"工作;聚合"一台三网",做好"推动"工作;聚焦"一点三建",做好"推新"工作;聚集"一规三权",做好"推进"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强化"四力":着力完善制度;全力实施公开;强力推进监督;给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的综合产物,它们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们蕴含一定的社会意义,在于其与社会共存的关系。“流行语”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经济体制改革、科技现代化都在汉语流行的新词新语中得到了反映。这些新词语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轨迹,见证了中国腾飞的脚步,通过解读这些流行语,我们可触摸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  相似文献   

19.
<正>最新一次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1993年到2018年,中国民众"触网"的25年间,从"大虾""美眉"到"盘他""硬核"等,新词汇、新句式层出不穷。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网络语言的河流中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一些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比如"尼玛""屌丝"和"逗比"等词汇也频频成为使用广泛的流行语,成为一些青少年的口头禅,甚至也开始在一些报刊上"露面"。这种格调不高的网络语言污浊了社会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20.
"文化工业"理论认为经济力的提高为人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同时又使得人的自由为之所限;"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认为,消费社会创造了一种图式,将人囊括其中,使人成为它的奴隶。二者分别从生产与消费的两端进行文化批判,力图将"人"从中解救出来,但又斥大众为"群氓",并对之抱以失望的心态。"奴役"的现实毋庸置疑,然而,他们的情绪过于悲观。社会大众并非纯粹的产品的奴隶,也并非消费牢笼的囚徒,他们之中蕴藏着自由意志,蕴藏着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