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湘潮》2007,(5)
在当代社会,对隐私的保护日益重要。对于隐私权案件的解决关键是要发现隐私权利益与其他相关利益的冲突,从而依靠法律上的价值来衡量相冲突的利益,作出选择。我国未来的民法典立法应对隐私权进行宣誓,而其具体的适用规则应体现在具体的案件中,及时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2.
官员财产信息公开制度是反腐的利器。公众知情权与官员隐私权的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是阻碍我国顺利推进官员财产信息公开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两者冲突的实质表现和冲突的原因,主要在于各自的"公""私"价值取向不同和"公""私"权力边界模糊。官员隐私权由于官员代表公共权力的特殊身份而具有相对有限性,公众知情权因公众是民主监督的主体身份而具有正当性,协调公众知情权与官员隐私权应采取协调策略,完善公民隐私权保护法,破解官员的顾虑;建立信息公开法,确保公众的知情权;推行官员财产信息公开制度,化解两权冲突的内容等。  相似文献   

3.
论艾滋病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爱华 《理论学刊》2004,(10):97-99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人格权的一种 ,艾滋病人作为自然人 ,其隐私权理所当然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但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隐私权绝对优于其他一切权利。由于艾滋病存在着可能危及他人生命权甚至危害公共安全的隐患 ,艾滋病人的那些可能影响到公共利益的私人信息理应为一定范围内的公众所知悉 ,这就产生了个人知情权与艾滋病人隐私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是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根据利益平衡的原则实现双方权利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现代法治国家对人格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有自己独立的法律品格,我国立法对其采取的间接保护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隐私权的保护应采取直接保护的方式。同时由于和知情权的冲突,隐私权的保护必须受到合理限制。在各种人格权中,隐私权出现较晚。一般认为,1890年美国法学家法沃伦和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论隐私权》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而隐私权在法律上的确立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发展,个人的隐私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些用人单位滥用其知情权,侵犯求职大学生隐私权的现象,应分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产生冲突的原因及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冲突协调构想,以维护求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网络反腐体现了言论自由并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官员隐私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已获得普遍认同并在国际上逐渐成为或已经成为一种宪法性权利。两者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和矛盾。需要从明确官员隐私权范围、加强立法保护和增强公民权利保护意识三个层面加强对官员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权利主体的不同,隐私权在内涵上也存在差别。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主体,在高校行政管理权和高校知情权的双重制约下,其隐私权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为了加强对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本文对大学生隐私权的含义、大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的冲突及其协调、大学生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石春梅 《世纪桥》2011,(13):41-42
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产业的大繁荣和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与新闻舆论监督权、社会公众知情权间的矛盾和冲突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而来的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被侵犯而引发的诉讼日益增多。本文对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作了概述,分析了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关系和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理论基础,从保护与限制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利益平衡出发,对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9.
网络反腐背景下公民监督权往往与公职人员的名誉权、隐私权发生冲突、碰撞。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要求公职人员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克减,这是协调好其与公民监督权之间关系的前提。当公民监督具有目的上的纠错性或没有主观上的实际恶意时,即没有侵犯公职人员名誉权;当公民揭露或曝光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官员的隐私时,即不构成对公职人员隐私权的侵犯。  相似文献   

10.
配偶名分权与第三者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者介入他人的家庭生活,侵犯了他人配偶的名分权、对配偶身体的相对所有权、同居权以及对忠诚的维护权,冲击了婚姻的基础--夫妻感情,造成无过错方的精神痛苦.<婚姻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配偶名分权与第三者隐私权的法律界定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冲突.正确的法律选择应该是:以公序良俗为指导原则,从法律上认可夫妻受侵害方取证的合法性,坚持配偶名分权高于第三者隐私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与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网络隐私权的基本内涵1890年,英国私法学者布兰迪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标志着隐私权理论的诞生。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隐私权定义。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认为隐私权专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2)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3)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自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笔者认为,第三种定义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不同时代的历史事实形成的理论,二者在社会冲突的根源、形式、功能以及化解路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前者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突出表现为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对立;后者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社会冲突为背景,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为出发点探讨社会冲突问题。二者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形成的社会冲突思想具有时代合理性,但是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冲突的解决路径也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时代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重重,备受社会关注.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依托数据收集和算法,广泛而深入地掌握着海量数据,存在着泄露和不当利用的极大风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数据管控、开发、应用、监管面临诸多法律困境.目前,应当重新定义隐私权范围、加强隐私权保护执法、加强技术监管、构建行业自律机制、提高公民隐私权保护意识,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隐私权保护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隐私权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明社会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前中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正式以权利的身份开始向纵深发展之时,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隐私权价值作出多维透视.鉴于此,试图从隐私权的价值维度来探讨关乎人的自由、尊严、独立、秩序和民主等理念及其内涵,为完善、发展中国隐私权立法制度做理论上探寻和基石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传媒与司法之间明显地呈现出这样一种情状,即传媒对司法活动越来越关注,而传媒与司法之间因价值判断和理念上的差异也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反思传媒监督和司法公正在建设民主与法治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对传媒与司法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理性思考和法理分析,以求在二者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从而真正实现传媒的监督功能和司法的公平正义。一、传媒与司法关系之分析传媒与司法作为两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报道与被报道、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由于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而彼此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相似文献   

16.
龙媛 《世纪桥》2010,(11):155-156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繁荣、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网络令现实社会中个人隐私权的有关问题延伸到了网络空间,个人隐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本文拟对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加以区分,对网络隐私权的特定含义和内容加以界定。同时提出结合各国主要的保护模式,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7.
冲突管理的战略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即表层平静与深层稳定。表层平静是指各种潜在冲突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形成公开冲突的状态,深层稳定是社会冲突得到有效化解、社会发生根本性分裂的危险降到最低。保持表层平静与维护深层稳定要求不同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手段,二者具有某种一致性,但在某些方面相互对立,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国目前的冲突管理战略偏向于以保持表层平静为主导目标,社会利益的多元化趋势要求冲突管理战略转向以维护深层稳定为主导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杨佳华 《世纪桥》2011,(17):62-63
隐私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格权,对维护人类尊严和自由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隐私权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加,对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势在必行。美国作为隐私权的发源地,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隐私权法律制度,为世界范围内的隐私权法律保护树立了典范。我国的隐私权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选择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隐私权,通过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和判例分析的方法,试图梳理和分析美国隐私权的发展历史,总结出对我国确立和发展隐私权法律制度过程有益的并可借鉴的经验,以期有助于加深对隐私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社会的利益冲突及其整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奎清 《学习论坛》2007,23(5):59-61
伴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深化所带来的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我国社会利益分化、矛盾与冲突日益突出,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特点、根源,建立协调利益冲突的整合机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人民调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调解制度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在调解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伴随转型期我国社会冲突的日益频繁和复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无疑对于社会冲突的预防和调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