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秋准  秦德占 《新视野》2012,(4):116-120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及其领导人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考量,将法治作为重要的执政方略,并将切合实际、规范权力、规制社会、平等适用、独立公正等理念贯穿在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及其领导人对法治的理解与西方自由主义语境中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它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东方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排斥西方的个人权利本位,更强调群体利益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秩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理念和做法符合新加坡实际,能够在充分体现人类主流价值的基础上,达到本国绝大多数人满意的法治效果。在法治建设中,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好的理念和经验,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传统和实际,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部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法治文明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整体性概念,价值层面的法治基本理念、静态层面的法律制度内容和操作层面的法治技术手段一起,构成了法治文明的"三维"结构,形成了法治文明整体架构的环环相扣的横向链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则构成了法治文明"一体化"的建设任务,形成了法治文明整体架构自上而下的纵向目标体系。只有实现"三维"结构的相互同构和相互整合,实现"一体化"建设任务的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实现"三维"和"一体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进步,法治文明的整体架构才会完整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法治中国"具有丰富的内涵,"法治中国"既要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去建设,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要吸收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顺应当今世界法治建设的历史潮流。"法治中国"与"法治兵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法治兵团"建设的推进还存在个别领导不重视、兵团内部各师发展不平衡、个别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行政法律地位不明确等困难,需要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严格实行法律知识资格任职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执法检查、加强组织领导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关系主要依赖法律来调整,决定了和谐社会只能建立于法治基础之上,无法律则无和谐社会。法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保障,和谐社会又为法治提供了物质基础,只有法治与各种社会因素实现了在互动中的和谐,才能顺理成章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模式可以归结为行政主导型法治政府模式.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过程特征,包括在国情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法治规律,伴随着对行政职能的理性调整,并力图激活和引入体制内民主因素以提供外部制约力量,而具体的推动过程又依赖于行政系统中的压力型体制,法治主导地位的确立还表现为人治因素的渐进式淡出.这种行政主导型法治政府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包括行政主义面临合法性质疑,法治执行力遭受官僚制壁垒,实际的法治绩效也难以衡量.  相似文献   

6.
法治指数就是法治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为确立法治水平的科学评价指标,引入了法治指数。自2006年开始,我国浙江余杭、香港、广东等地开展了法治指数评估的实验。但对于法治指数设计的规范化没有形成共识,当代中国的法治指数设计要考虑建立法治的共识、加强法治评估的顶层设计、协调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的关系、确立合理的指标权重等,实现法治指数设计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梁鹰 《求是》2015,(3):61
<正>最近,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通俗理论读物《法治热点面对面》一书,全面准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解读和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本很"接地气"的法治读物,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增强法治自信,树立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形式亲民。法治这一话题本身是严肃的,谈论起来也容易变得晦涩。但这本书通过高度提炼概括,以十分浅显、易于大众接受的通俗语言讲出了法治建设的深奥道理,做到了贴近实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有效实施.只有将法治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将法治行为方式表现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才是真的“法治”.领导干部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具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人治”与“法治”这两种治国方式,孰优孰劣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可是如果没有“法治”的具体实践和运用,难免又会落入“人治”的窠臼,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塑造和要求可以避免“人大于法”的出现,至少能降低或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黎满云 《实事求是》2017,(2):100-104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社会稳定,是落实"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必然要求。而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又对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出了新挑战。党员干部能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前进中的社会问题,是当前必须要面对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至十九大,中央一直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说明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理论和路径认识的成熟与升级,"一体建设"不仅仅表现为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该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观中的既相辅相成,又相克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以矛盾观分析和理解"一体建设",对于正确理解中央的法治精神以及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1年8月2日,《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正式对外公布。这反映出湖南省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标志着其在法治建设上又往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部纲要确立了湖南法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就法治政府、经济法治、社会法治、文化法治与生态法治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特殊的领导和促进作用,客观地分析并认识这种作用,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快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强迈进。新中国法治建设从零起步,独立创制,特色突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充分行使公共职能的强大政府来推动法制的转型,需要国家和政府自觉地担负起正确引导法治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双重价值意蕴,既有利于开拓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境界,又有利于彰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制度自信的新追求。从教化于人来看,法治环境文化是自信之基;从固化于制来看,法治制度文化是自信之本;从内化于心来看,法治精神文化是自信之魂;从外化于行来看,法治行为文化是自信之效。以良法善治为理性引领、以全民普法为基本抓手、以道德滋养为强大支撑、以载体建设为重要依托,构成了国家治理视野下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法治的基础观念是法治观念的前提。大力培植和增强法治的基础观念,才能更具深度和广度地增强法治观念。立足我国国情,法治的基础观念包括公民主体观念、尊重人的观念、平等观念、抗争维权观念、法律限制权力的观念、遵守日常规范的观念、吐故纳新观念、现代公共观念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治社会形成中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法治社会形成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社会现状,这是探讨法治社会形成、发展的客观依据,也是客观条件;法文化传统,这是法治社会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资源,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便表现为不同的主观因素;市场经济,这是法治社会基础性的推动力量,但在市场经济成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加重了建构法治社会的任务;精神文明建设,这是造就法治社会合格主体的有效途径,它重在建设,要常抓不懈才能见效;法治国家。它与法治社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虽有区别,但其建构过程不能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光 《发展论坛》2002,(9):48-49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应如何完善才是人们所企盼的完美而又理想的法治状态?笔者认为这就是和谐法治状态。一、和谐与法治的统一人们一般会认为,和谐是一种带有温情色彩的美好的关系状态,而法治则是由暴力机关作后盾的强制性地控制关系平衡的手段;把二者揉为一体有生硬之嫌。笔者认为这只是对和谐与法治的一种浅薄的看法。和谐是由人参与的事物的有序性、协调性和稳定性的成熟状态,是由人参与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性目标。然而,和谐却不是温情脉脉的折中,和谐是通过斗争而实现的,也是通过斗争…  相似文献   

18.
<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法治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党员干部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既要头顶法治信仰,坚持依法办事,又要心刻道德准则,践行道德自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法治的根基在于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法治的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自主开展了系列性的党内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成为政党治理的重要范例,既借鉴依法治国的宏观法治原则,又落实依法治党的党建法治原则,还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原则。所以,“两学一做”配置法治功能既引领党建法治化发展,又重点突出政党法治治理,还为党建法治贡献法治力量。诚信道德配置法治善良功能,党的领导配置法治主体功能,自觉自律配置法治动力功能,党建法治配置政党治理功能,程序配置法治原则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杜波 《新视野》2007,1(2):58-60
从法治概念的起源到法治理想的确定,法治的一般原则逐步孕育并产生出来,后转化为近代法治国家的标志,最后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的灵魂与核心。在这个社会历史进程中,蕴含着一种文化心理方面内在而独特的逻辑关系。能够清晰地明了这种内在历史文化逻辑,对于我们巩固从“法制”到“法治”的理论成果,深刻理解由依法治国迈向法治国家以及建设以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乃至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