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洁篪 《求是》2012,(6):43-45
一今年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40年前,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基辛格博士等中美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勇气,作出了重新开启中美两国交往大门的战略决策。中美实现了跨越辽阔太平洋的握手,翻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中美两国自身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世界。"上海公报"对中美关系的开篇明旨之举,  相似文献   

2.
宫力 《党的文献》2002,(2):67-78
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中共中央对中美最高级会谈的结果进行了评估,把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为加快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的战略构想.邓小平坚持中美建交三项基本条件的坚定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美国政府指望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作出较大让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美建交谈判的最后协议是中美双方互谅互让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安兆祯 《奋斗》2010,(3):51-53
<正>中美贸易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中美贸易摩擦不仅数量明显上升,而且在中国所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中,涵盖了反倾销、反补贴的"两反"和保障措施、特保措施的"两保"全部四种形式。特保措施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作为一项特别措施加入,在过去的几年中很少被使用。2009年美国针对中国频繁使用特保措施,说明中美贸易摩擦正在升级。深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后因素,对于研判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走  相似文献   

4.
提起"乒乓外交",人们首先想起的往往是1971年中美两困乒乓球队在日本名古屋第3l届世乒赛上的交手,以及美国队历史性地访问中国的事件.那次访问打破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坚冰,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并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而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日两围就已经用小小银球传递着友好信息了.  相似文献   

5.
黄凤志  武星 《唯实》2015,(1):91-94
东北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地区,东北亚海域是中国崛起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也是中国与美日等国交往的地缘政治互动的前沿空间,中美日地缘政治空间的折冲汇聚在此。而冷战遗留未决问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走向前景问题、中日战略抗衡问题凝聚了具有"火药桶"意蕴的"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使得2014年东北亚政治与安全形势仍将运行在安全困境"无解"的时空。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与东北亚地缘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6.
李鹏出访亚非六国 11月15日至12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应邀对毛里求斯共和国、南非共和国、肯尼亚共和国、以色列国、巴勒斯坦国、阿曼苏丹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访问取得圆满成功。中美就我"入世"签署双边协议 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标志着中美就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贸易组织的双边谈判正式结束,从而使中国"入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11月15日至1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江泽民、朱镕基作重要讲话。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对明年的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7.
刘英 《理论学刊》2020,(1):66-77
中美贸易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经贸互利共赢的必然。从中美经贸合作的历史看,经贸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增长。近年来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不断对中国发起贸易争端。从经济学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来看,逆差并非美方挑起贸易战的理由。作为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价值日益凸显。从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中美经贸摩擦被特朗普政府用作解决其国内难题的工具和战略;美国近年已经把中国的定位从潜在竞争对手改为战略竞争对手,为实现"美国第一"的目标,美国从地缘政治上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由此不难理解中美贸易摩擦从一开始就与科技战等同步推进,美国甚至有人提出中美"脱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停止,但中美经贸合作依然是大势所趋。为此中国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自己,加强自主创新,坚持合作共赢,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经贸摩擦。通过加强与美国及其他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来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让世界经济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8.
正中美经贸摩擦引发舆论场关于中美关系的种种论调。中美建交近40年,两国关系一路走来,始终在跨"坎"过"关"前进。把握现阶段的中美关系,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既要有智慧与眼光,更要有定力与耐心。我们要认清美国对华政策"接触"中之"遏制"。自1979年建交以来,中美两国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的交往迅猛扩大,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巨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问题研究中,他将中美关系研究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的邦交看作是必然而必须的学术对象和政治归宿。费正清在"文革"期间访华,对"文革"造成中美隔阂表示谴责,也对美国对华遏制政策进行抨击。在他心中,中美邦交是一种文化信仰,更是一种学术使命。中美邦交的敦望最终变成了事实,是包括费正清在内的正义和平人士的共同成就。  相似文献   

10.
钱江 《党史文苑》2003,(1):38-42
在中美建交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邻国巴基斯坦曾为两国领导人传递口信,为中美高层接触开掘出一条"巴基斯坦渠道".  相似文献   

11.
<正>微信号"侠客岛"2018年12月3日刊登梅新育的文章说,"一场晚宴,中美各表",中美元首G20会谈举世瞩目。据中方媒体报道,两国元首达成共识,停止加征新的关税。在具体层面上,中美双方将探讨从扩大市场准入  相似文献   

12.
朱崇飞 《世纪桥》2010,(9):44-45
1954-1955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表面是海峡两岸的对抗危机,其实质则是中美两个对立国家发生的严重冲突。危机使中美双方处于"战争边缘"状态,但双方决策层并非像舆论宣传的那样的冒险好战,而是认真试探、观察对方的行动,积极收集对方的信息,并进行了必要的接触和信息沟通。经过双方的理智的决策,最终有效的控制了局势。这期间中美双方的信息沟通和解读为双方危机决策制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军事交流与合作作为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克林顿打破外交惯例,在白宫主动提前来会见张万年1998年9月12日至22日,在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4.
陈香梅在中美两国名闻遐迩,不仅因为她与美国"飞虎队"将军陈纳德的传奇爱情故事,更因为她穿梭大洋两端、海峡两岸,为促进中美友好,推动两岸交流,做了许多官方不方便做的工作。一1925年6月,陈香梅出生于北京的名门。父亲陈应荣是英国牛津大学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1月5日,中美两国国防部长正式宣布将建立中美国防部直通电话,标志着中美军事热线的设立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军事热线"是指两个国家军事首长可以不经请示本国领导人而直接进行对话,也即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中美之间使得双方军  相似文献   

16.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史中,中美关系一直是足以直接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篇章。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曲折历程中,以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的《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出台最为引人注目,这三份公报浓墨重彩地构筑了中美关系的基石,而它们相继出台的经过,也生动地见证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逐步发展的清晰足迹。今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本刊特发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7.
正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创性地破解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新途径。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提出构建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内涵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4年深秋季节,中美领导人先后在瀛台与人民大会堂举行两次会谈,重申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愿。2015年9月,习近平应奥巴马的邀请访问美国,为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做出进一步努力。一、寻求在中美两国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模式习近平在2014年11月中央召开外事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中国海外反腐的推进,逃美贪官惊恐地嗅到了日渐逼近的风暴气息。从"猎狐"到"天网"行动,中美反腐合作正在提速。长期以来,普遍的法律漏洞、宽松的移民政策,使美国成为中国外逃贪官的主要避风港。中美在政治制度、司法体系、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同,加上双方之间没有签署引渡条约,使逃美中国贪官能够"逍遥法外"。  相似文献   

19.
朱燕 《学习月刊》2013,(14):68-69
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因此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学习、心理、爱情三个方面阐述中美两国校园流行语各自的情况和特点,并从跨文化语用的视觉下将中美大学校园流行语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国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异同点。一、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一)学习方面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学习生活依然是重点,有关"学习"的流行语也应运而  相似文献   

20.
张政文 《唯实》2014,(2):87-90
<正>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奥巴马政府积极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大力度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与此同时,中国方面则积极推动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笔者以为,只有把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积极加以应对,才能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