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刘少奇作为中国共产党内的统战大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杰出的历史性贡献。刘少奇深刻批判党内"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扫除思想障碍;刘少奇积极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极力争取国民党上层统治集团一致对外,团结抗日,直接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刘少奇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的冲突与磨擦,既挫败国民党顽固派消灭共产党的阴谋,又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形成、国共合作抗战实现后,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莫斯科对中共统一战线工作继续进行了较多论述、指导和帮助,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出过重要政策指示和建议,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实践运用。季米特洛夫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长期维持和发展看作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将其置于共产国际当时关于中国政治问题的首要地位。他多次预估到国民党内的反共投降危险,提出的诸多政策性看法和建议对中共采取正确应对策略,回击国民党内部反共投降派,维护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大局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历史紧要关头,他力避抗战统一战线破裂,中共对其意见和建议择善而施,对维系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季米特洛夫在莫斯科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性建议和指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推动全民抗战的兴起,并与国民党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军事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的主要组成形式,陕甘宁边区的军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网络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韦博 《党史文苑》2010,(8):10-1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推动全民抗战的兴起,并与国民党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军事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的主要组成形式,陕甘宁边区的军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网络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流砥柱     
正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南方局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前进方向。抗战时期在重庆成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前哨阵地。在与国民党交往中,南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中国共产党逐渐转变了对国民党的态度,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形成民族复兴合力;呼吁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反对亲日派的投降分裂。中国共产党认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要在争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解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中共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认识与争取孙希磊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中国一切爱国力量,一致对外,这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基本条件、但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直到1935年,中国共产党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统一战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开展...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7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在此背景下,回望血雨腥风年代中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作用的前提、保障和形式,需进一步牢记,统一战线是我党团结和带领各界群众众志成城、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团结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  相似文献   

9.
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科学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给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为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并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努力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在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下,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与妥协、团结与分裂、进步与倒退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这种既合作又斗争的局面在湖西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1938年初,湖西各县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地方政权崩溃,正规军撤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中共地方党组织一面组建武装力量开展敌后抗日,一面协助国民党建立敌后政权和武装。国共地方武装一度在军事上互相配合支援,开展联谊,协商财政问题,保持了合作,但在对敌伪军作战时仍难以获得优势。1938年底,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湖西,对国民党地方武装提供了军事支援、防务协助,并帮助开展政治工作。湖西地区国民党地方武装逐渐聚拢在八路军周围,呈现出在中共主导下的良性合作关系。不过,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湖西地区国民党地方武装积极响应国民党中央"溶共""防共""限共"政策,不断制造"磨擦",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双方合作出现大的裂痕。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不得不独力扛起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的“两个一切”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施巨流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月,中共代表团在莫斯科同国民党邓文仪开始进行谈判,接着周恩来等同国民党进行多次谈判,前后经过一年多时间,统一战线才宣告建立。统一战线的建立,同共产国际的“两...  相似文献   

12.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中国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成员周恩来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有其一份特殊的功劳。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团结全国人民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和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根据中央指示,闽南党组织积极致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张学良将军与中国共产党许多高级领导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中,叶剑英是张学良将军最敬重的中共高级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唯实》1982,(Z1)
一、《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的历史背景这篇著作发表于1938年5月。当时的形势是,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强大压力,蒋介石被迫宣布抗日。为了共同抗日,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国人民和军队总动员的全面抗战的路线,国民党实行的是反共反人民的消极抗战的路线。两条路线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进一步图谋华北。1935年,华北危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当时中国时局的最基本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从这一实际出发,确立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策略、总方针。12月29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华北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决定派刘少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 ,民主党派为挽救民族危亡 ,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 ,批判、抵制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积极为国共合作牵线搭桥 ,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 ,又积极调解国共两党时张时弛的紧张关系 ,维护、巩固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它“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阐述党在提出、贯彻、实施“逼蒋抗日”方针的各个历史环节中,民主党派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借以阐明民主党派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和平 《世纪桥》2009,(3):8-9,31
周恩来积极贯彻执行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国民党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争取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形成了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周恩来与蒋介石国民党举行五次谈判,最终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20.
关中分区位于陕甘宁边区的南端,较早地开始了与国民党顽固派之间的摩擦与反摩擦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关中分区军民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的同时,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最终胜利。关中分区军民通过顽强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气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果,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和平稳定,为全国的反摩擦斗争积累了经验,也使关中分区的一大批领导干部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和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