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牦牛肺肥大细胞观察近年来研究发现,肥大细胞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关系,但有关牦牛肺肥大细胞的研究资料甚少,笔者对牦牛肺肥大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材料与方法试验用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200m)临床健康的成年牦牛6头。将试验牦牛宰...  相似文献   

2.
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夏秋季牧场放牧的牦牛群中流行一种以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疫病。据1989~1991年不完全统计,发病牦牛1191头,病牛很少有治愈或耐过者,因此给当地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992~1996年,我们先后经细菌学、...  相似文献   

3.
牦牛初生犊腹泻病在青藏高原流行甚广,危害亦大。近年来有牦牛大肠杆菌病的报道,但未进行过病原菌的致病性血清型的分离与研究。我们于1980年4~10月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200米的四川省石渠县对牦牛犊腹泻病原进行了调查,在1080头初生犊中发病75头,死亡17头,选择部分病例作了病毒因子的初步分离,未获阳性结果。作细菌分离获得大肠杆菌165株,通过生化反应、毒素试验及血清型鉴定,共检出7种致病性血清型。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皮蝇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清牦牛皮蝇对生产的危害,探索防治方法,我们对青海省海北地区某牧场的牦牛皮蝇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观察了某些生物学特性。现报告如下: (一)流行地区感染情况 1981年4~7月对流行区3个大队部分牛群的1~10岁牦牛进行了逐头检查记录,重点为1~2岁牦牛。共检查160头,阳性135头,感染率84.3%。其中1岁牛65头,阳性62头;2岁牛50头,阳性49头;3岁牛19头,阳性13头;5~6岁牛14头,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90年1月至12月,对玛曲县牦牛传染性角膜炎结膜炎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各种年龄的牦牛1542头,其发病率为12.58%,其中1~3岁的592头幼龄牛未见发病,4~12岁的684头,发病189头,发病率为27.62%,13岁以上的260头,发病5头,发病率为1.88%。流行情况 全县8个乡和2个直属牧场及国营河曲马场均有发生,发病率较高的是欧拉秀玛乡的东红大队和贡周大队。据了解与本县相邻的青海省的甘德县、玛沁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  相似文献   

6.
1991年5~12月,在甘肃省肃南县从不同生态环境下放牧的牦牛群采血清99份,用ELISA检测莱姆病流行情况,其中采自草甸草原牦牛群血清58份,检出阳性血清38份,阳性率为65.52%;采自灌丛草原牦牛群血清41份,检出阳性32份,阳性率为78.05%。总阳性率达70.71%(70/99)。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牛流行热在天祝白牦牛中的流行状况,本研究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7个乡镇分别随机抽样采集了224头白牦牛的抗凝血和血清,应用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牛流行热病毒特异抗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PCR方法检测牛流行热病毒G基因并进行序列验证。结果表明,7个乡镇的白牦牛均存在牛流行热病毒感染,抗体阳性率为45.09%;荧光定量RT-PCR的检出阳性率为37.5%;以RT-PCR扩增G基因3’端420 bp区段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白牦牛群流行的BEFV毒株与中国大陆1976年分离的JB76H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为BEFV基因Ⅰ型。本研究首次证实白牦牛在自然状态下可感染牛流行热病毒,可能是重要的牛流行热病毒宿主。  相似文献   

8.
牦牛是我国高寒牧区的主要经济动物。夏河县全县有牦牛219300头,占总牛数的33.95%。每年出栏商品牛14350头,平均每头产值227.89元。为了提高牦牛商品价值,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参照内地黄牛胆囊造口置核手术方法,于1987年夏季组织手术组,在佐盖多玛、科才、桑科、甘加等主要牧区乡开展了牦牛人工培植牛黄手术。共完成手术587例,成功581例,成功率为98.98%;死亡6例,死亡率为1.02%。  相似文献   

9.
1976年以来,在我国西藏昌都地区一带的牦牛群中流行一种类似于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急性腹泻,体温升高,口鼻腔溃烂、流涎,眼结膜充血、流泪,孕母牛流产等,并常引起母牛和小牛死亡。1988年8月在西藏类乌齐县和巴青县一带又爆发本病,我们赴现场采集病料,并进行动物的回归试验以及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从80年代中后期,在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夏季牧场上放牧的牦牛群中,流行着一种以消化道广泛出血和拉稀为特征并引起大批牦牛急性死亡的疑难病。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肠毒素检测、病原分离鉴定、小动物实验及疫苗诊断性免疫试验,确诊本病系由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从病死的牦牛病料中分离出了致病力较强的A型魏氏梭菌和从部分病料中分离出毒力很强的溶血梭菌,为本病的有效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猪气喘病是猪肺炎霉形体所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国自六十年代爆发本病以来,迅速蔓延全国各地,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据上海市报道:全年上市300万头肥猪,大约有20%的猪只感染气喘病,每头病猪比同体重健康猪要延长一个月的饲养期,等于每年损失10万头猪。我们农场本病流行严重,为控制本病流行,选择八五二农场五分场三队养猪场作为试验基点(该场1976年猪群爆发气喘病,截至1979年累计发生病猪451头,发病率为18%,累计死亡210头,死亡率为46%),从1980年春产仔猪猪群开展净化试验,经过四年时间的定期投药,X光透视检疫,代代淘汰病猪,隔离饲养,严格防疫等  相似文献   

12.
夏河县是甘肃牦牛的主要产区之一,牦牛年饲养量达23.5万头,年存栏量20.8万头。境内由于高寒、低温等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诸因素的影响,牛皮蝇成虫活动呈季节性猖獗,皮蝇幼虫病危害严重。 (一)流行病学 据资料记载,早在1953年全县寄生虫区系调查中发现,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为85%。到了70年代末,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在50%以上,个别畜群的感染率高达100%。1984年调查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为100%。  相似文献   

13.
猪的高热病——附红小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年8~9月,在我县高热病猪中发现了猪的附红小体。为了证实和了解附红小体对猪的致病情况和流行,我们分别做了调查和兔体感染试验及回猪感染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自1983年8月15日至9月底先后在本县北湖、西托、南岗大队发生57头病猪,其中仔猪34头全部死亡,致死率100%;成猪12头死亡9头,致死率75%;母猪11头,死亡4头,致死率36.3%。57头病猪中检出附红小体病48头,死亡46头,致死率为95%。  相似文献   

14.
(一)流行情况 该猪场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共有断奶猪363头。其中,有一群较集中饲养的37头50kg左右的肥育猪。从1987年11月14日开始发病,先零散发生,有明显的圈发性,到1988年1月为流行高峰,2月上旬本病经防治基本控制。在此期间,37头肥育猪发病36头,发病率97.30%,死亡2头,死亡  相似文献   

15.
曼尔玛乡观有牦牛6万多头,年产犊牛2万头左右。牦牛犊拉稀症是危害本地养牛业发展的严重疾病之一,一般在夏、秋季节多呈爆发性流行。经调查证明,主要是犊牛副伤寒与硒缺乏症合并流行所致。近两年来,在部分病群中用亚硒酸钠和抗菌类药物综合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据72个牛群调查,年度产犊总数2011头,发病1037头,平均发病率51.57%,其中用抗菌素类药物治疗病犊384头,无效312头,治愈66头,治愈率17.19%,用亚硒酸钠和抗菌素类药物综合治疗病犊492头,无效34头,治愈456头,治愈率92.68%,费用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西北部牧区牦牛肝片吸虫感染率相当高 ,导致牦牛消瘦 ,生产性能下降 ,严重时可引起母牛不孕、流产 ,公牛繁殖力降低 ,甚至死亡。为选择高效驱虫药 ,笔者于 2 0 0 1年 7~ 8月 ,在川西北牧区两个牧场选择感染肝片吸虫的牦牛进行了肝蛭净的驱虫效果试验。  材料和方法 在川西北牧区两个牧场选择感染肝片吸虫的牦牛 12头 ,采集粪便 ,用循序沉淀法进行肝片吸虫粪便虫卵检查 ,称重 ,按体重投服肝蛭净(瑞士汽巴 -嘉基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6 0 80 0 5 ) 12mg/kg。投药后 7d再采粪便 ,如上法检查肝片吸虫粪便虫卵 ,计算虫卵减少率 ,判…  相似文献   

17.
我县于1979年10月下旬开始发生猪弓形体病,至1980年1月底止,据统计,全县13个公社有12个公社、93个大队、874个生产队先后发生流行,分别占全县总大队数的6O%,总生产队数的43.6%;发病猪只达13371头,占存栏生猪的35.6%;死亡6671头,占发病猪只的49.9%。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流行情况 1.传染快,呈爆发性流行:首先在县城镇发现部分已经过猪瘟、猪肺疫、猪丹毒防疫  相似文献   

18.
牦牛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牦牛脑内所致。在我县昌台牧区,本病对幼龄牦牛的危害严重而突出。我们在本病诊疗方面作了探讨性改进,效果较好。共手术治疗牦牛脑包虫91头,治愈87头,治愈率达95.6%,现报告如下: (一)诊断 1.发病托牛年龄:4月龄1头(占病牛总数的1.1%),6~8月龄5头(占5.5%),8~12月龄37头(占40.6%),1~1.5岁35头(占38.5%),1.5~2岁10头(占10.9%),2~4岁3头(占3.3%)。可见,1岁左右牦牛易感,发病率达79.1%。 2.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牦牛棘球蚴感染率较高,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88年7~10月在青海省黄南州用国产丙硫咪唑对牦牛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在青海省泽库县牧区选经间接血凝试验诊断为棘球蚴阳性的成年牦牛27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9头,第1、2组为治疗组,第3组为对照。 2.试验药物、剂量和投药方法:丙硫咪唑片剂,为青海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1987年产品,批号870524。治疗牛均为口服投药。其剂量分别为:第1组90mg/kg,分3次投药,每次间隔1月;第2组180mg/kg,投药次数与间隔时间同第1组;第3组不服药。各组牦牛合群放牧,观察临床表现,均于初次服药90天后剖检,仔细观察各脏器的包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地的人工养熊业蓬勃兴起,通过熊活体取胆,以解决中药制剂对熊胆的需要。但在活体取胆过程中存在着绿脓杆菌感染问题,可继发败血症造成采胆汁熊死亡。在本场所养的130头取胆熊中,1988年9月~1989年12月先后死亡8头,死亡率6.15%。为了弄清采胆汁熊的死亡原因,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一)流行情况 我场自1985年初开始养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