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加强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学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本文指出循序渐进地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经历了一度曲折之后,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今天,全国一派改革形势,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要更加奋发努力地担负起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是我们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情况下必须认真地研究、探索的问题。正象《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所说的那样:“中  相似文献   

4.
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全面展开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阶段和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的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人民群众对目前的社会状况也有不满意之处。所有这些,都要认真加以解决。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一论断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是我们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正> 党的十二大在确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纲领的同时,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任务。新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形势下,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的指导下,系统地、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和解决政法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苏联时代”的法制理论研究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2 0世纪 5 0年代以前对革命法制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初步研究阶段 ;二、5 0、6 0年代对社会主义法制深入研究阶段 ,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1 .界定和讨论“法制”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含义 ;2 .探讨和分析法制与民主、公民权利的关系。三、80、90年代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研究阶段 ,提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宗旨是“发展民主、保障人权和实现社会公正” ,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我国的民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全面地论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国民法学的繁光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者深刻地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民法学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又是发展商品经济必不可少的法律工具;是大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大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强大武器,作者还论证了:民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强大武器,民法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作者特别强调指出:在建立以调正商品经济为中心的我国法制体系中,民法处于很关键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党的十二大更明确了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作,它必将在进行中遇到许许多多问题。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深入地研究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出现的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明确的内涵、根本性、时代性。从根本性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成社会主义阶段的政治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法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北方法学》2019,(2):106-119
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直接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国家建设。围绕苏维埃初期法治建设问题,列宁详细地阐发了人民主权、人民监督、权力制约、法制统一实施、依法执政,以及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国家法治之间的关系等富有时代价值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列宁遵循法治、依据宪法法律推进和平时期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对于确立苏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政体的历史合法性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建设和执政党践行法治、依法执政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人类理想,社会主义从来就没有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方式不可能一模一样。在“匮乏阶段”,中国发展出社会主义1.0;在“温饱阶段”,中国发展出社会主义2.0。进入了“小康阶段”以后,中国正在探索社会主义3.O。重庆是诸多探索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案例。试图从理论上解读重庆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相似文献   

14.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法律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法律要求之一,就是必须使企业成为能动的、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单位。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实际情况,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开放、搞活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民法通则》中明确地规定了我国的法人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报告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胆略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理论。这一论断的提出为法学尤其是宪法学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宪法的执行和遵守,宪法观念的普及和提高以及宪法学研究,提出一些想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三大报告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魏彩霞 《法制与社会》2011,(30):231-233
要想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困惑,重塑党的威信,增加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鼓励大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再次,鼓励大学生各显才能,通过阶段性子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起践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热情和能力;同时,根据榜样的朋辈化现象,打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大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确立了一系列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改革的需要。当我们思考社会主义法制化的时候,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要看到这个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法  相似文献   

18.
谢建雄 《法制与社会》2013,(29):281-281,283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刑事犯罪的力度,保持生态资源健康永续发展,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谐稳定而作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关涛 《政府法制》2008,(8):41-41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新起点上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长期的摸索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思想,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如南街村、华西村等特例,他们分别典型地代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福利思想的实践。本文试通过对比南街村与华西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不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福利实践的影响以及从二者社会福利的经验中挖掘对我国构建新型社会主义福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