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莹 《青年论坛》2008,(5):119-121
深厚的文化蕴涵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散文最本质的特征。作为有着深厚古典文化根底、警醒的现代文化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冲击源远流长的古老的中华文明,民族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滋生的时候,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之根,探究中国悠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趋势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流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东方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向西方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之中,正是通过交流,经过冲突、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只有在不断扩大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走向21世纪:文化时代与儒商贺圣达一、21世纪:走向文化时代人类正在走向21世纪,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昔日两极对立对抗的世界正在被多极化的世界取代,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和东南亚经济迅速发展;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对深化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程彦武 《长白学刊》2010,(4):155-159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由传统的单一政治运动转向新型的青年文化运动——跨越风风雨雨的世纪,走过轰轰烈烈的历程,中国青年运动即将步入人类历史2千年纪元的门槛,现在是本世纪的最后一个10年,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香港文化原是广东文化的一部分。英国占领香港地区以后,在外国殖民统治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香港的文化事业曲折地发展着。随着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的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今日的香港距“丈化绿洲”还有一段距离,但已不是“文化沙漠”。20世纪初期的香港文化香港曾经是资;“阶级革命运动的宣传阵地。1900年1月,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的革命报纸件国日报》正式出版,其副刊《鼓吹录研创报刊文艺副刊的先河。其中在香港出版的《有所谓报》、《广东白话报》、《小说世界》、《中外小说林》等报刊亦…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心态看台湾历史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社会意识的潜流、社会心态的底蕴。它成为人们生下来就儒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扔弃和发展,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来看台湾的文化发展。台湾早在3世纪就与大陆有接触。从16世纪起,大陆东南沿海汉族渔民和农民开始移居台湾,与原住民族共同开发台湾。17世纪初,颜思齐、郑艺龙集团治理台湾时,在台汉人已有五.2万人,他们带着闽粤一带的民间文化在台湾劳动生息。荷兰占领台湾,热衷于获取商业利益,统治者不过1千多人,其…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落后是文化的落后──廿一世纪中国文化的重建柯云路中国在不断发展,中国在日益落后中国的现状摆在中国人的面前。这可以用两句话概括:第一,20年来的改革,已经取得伟大的进步。第二,由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重大失误,中华民族已经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机。当前,...  相似文献   

10.
宗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宗教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关系的研究,是在80年代中期起步的,如钱理群的周作人研究、陈平原与宋益乔的许地山研究等,虽然是对特定作家所具有的宗教文化意蕴的个案分析,但在长期以来宗教文化意识受到压抑、人们提起宗教不免谈虎色变或者不知所云的时代里,他们...  相似文献   

11.
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造,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运用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这一过程,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双向选择和相互融合,必须深刻认识这一进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持久性。相比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经济、政治形态的巨大变革,这一过程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更具有深刻和持久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进化史观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显著标志。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进步。理性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发扬,使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20世纪的中国史学突破了传统的自我封闭和个人英雄史观局限,使历史涵盖面更宽广、内容更丰富、体系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时代的三个重要转折──20世纪与21世纪的百年之交,公元第二个千年与第三个千年的千年之交,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时代之交,当代世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清醒与敏锐,早已开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在各种各样的反思与展望中,最突出的是对东西方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格局的反思与展望。这是世界范围的文化判断与文化选择,是当代中国文化思潮最核心的内容。当代中国的文化思潮缘起于80年代的“文化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伴随着经济、经济改革的要求,在思…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各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也有许多差异,由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进入21世纪以后,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差距和民族差异仍然存在,民族问题也...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 ,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趋势怎样 ,这是广大企业和企业文化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弄清这一问题 ,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 ,增加工作的前瞻性 ,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推向前进。根据笔者的调查和见解 ,21世纪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一、高新技术产业的文化建设将越来越呈现更加蓬勃发展之势从我们对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 ,如联想、方正、时代、清华同方等调查看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都比较好。从势头看 ,已走在全市其他各行各业企业的前列 ,成为…  相似文献   

16.
商业贸易的通道也是传播文化的通道。17世纪,中国丝绸大量销往拉美各地,为拉美人民了解中国古老的丝绸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丝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之一对拉美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就17世纪中国丝绸在拉美的销售状况及其对拉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作一分析,以探讨中国丝绸文化在中国和拉美文化交流史上所应占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世界城市与当代的世界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8世纪以前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个地区性的"世界城市",如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中国盛唐时期的长安、17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从18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真正影响全球、控制全球的世界城市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处于世界顶峰。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到了19世纪中叶后变成为一个贫穷落后、割地、赔款、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中国立法趋势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产生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立法是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综合因素的反映,因此,立法的发展既取决于也受制于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判断或者分析21世纪中国的立法发展趋势,必须设定前提条件,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并运行良好;民主政治体制日益完善并高效廉洁运作;公民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并趋于理性化;国际和平、国内稳定。在这个前提下,根据我国国情并参照法治发达国家的立法发展规律,21世纪中国的立法发展将呈现出立法民主化、立法公开化、立法多元化、立法专业化、立法国际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李淑敏 《求索》2013,(2):124-126
中国哲学观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哲学的发展,20世纪20-3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西化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均有一定程度发展。在中国哲学发展与重构的过程中.三大思潮均有各自较为明确的中国哲学观,它们彼此斗争、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因此.单一去评判某一思潮的中国哲学观是片面的。本文以20世纪20—30年代为背景,将三大思潮的中国哲学观进行比较综合.阐明其中国哲学观的特质及其历史价值,以期对当今文化多元时代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