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强渡乌江     
正红军突破乌江,粉碎了国民党借乌江天险堵截消灭红军的美梦,一扫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从此掌握了战争主动权。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三路向乌江进发。右路红一军团在回龙场、左路红三军团在茶山关、中路军委纵队在江界河等地强渡乌江。而防守乌江的则是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他为防止红军"赤化黔北",调派3个旅1个团沿遵义老君关到思南塘头的乌江各渡口构筑工事,并沿江烧毁民房、销毁船只,以阻止红军渡过乌江。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由西  相似文献   

2.
<正>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突破乌江,向黔北重镇遵义前进。1月4日至7日,中央红军突破乌江攻克遵义。进入遵义后,中央红军在这里活动长达44天,足迹遍及今遵义境内160多个乡镇,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遵义,中国共产党不仅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而且领导和帮助当地人民建立起工农武装割据的  相似文献   

3.
古渡乌江     
常常想起乌江,因为那是故乡。古渡乌江位于遵义县境内,处于遵义与贵阳的交界地,北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50公里,南距省府贵阳100公里,为川黔通道必经之地。发源于乌蒙山区的乌江,是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是我省第一大河,由西向东横贯黔东北后注入长江,全长一千多公里。在乌江渡上游五公里的两河口,奔流而来的息烽河、六广河、偏岩河在此汇合,劈山开道,滚滚东流,始称乌江。旧时的乌江,《水经注》称为“延江水”。《元史·文宗记》始称“乌江”。“乌”是指清澈,是美称。乌江渡就横定在这“渊澄清澈,可鉴毛发”的乌江上。乌江的源乌江渡所处的遵义…  相似文献   

4.
1935年1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向遵义进军。按照猴场会议决定,红九军团、红一军团(缺二师)从余庆龙场渡口,中央纵队、军委纵队、红五军团及红一军团二师从江界河渡口抢渡乌江。1月4日至7日,红三军团由遵义县尚稽茶山关、桃子台,红一军团由三渡关、红五军团由团溪的洋岩河先后进军遵义。  相似文献   

5.
胡启涌 《党建》2021,(2):60-61
黔北高原,峰峦叠嶂。乌江水长,蜿蜒东去。红色遵义,转折之城。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与敌周旋三个多月,经历两进遵义、夺取娄山关、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等战斗。其间,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艺海轻舟     
从旅欧的勤工俭学中从共产党的宣言中从阿芙乐尔的炮声中从嘉兴南湖的红船中十月,向我们走来一路探索,一路惊雷从南昌起义的刀枪中从秋收暴动的呐喊中从滚滚乌江的天险中从大渡桥横的铁索中十月,向我们走来一路硝烟,一路炮火从三湾改编的队伍中从遵义城楼的霞光中从长征路上的篝火中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6,(5)
正"水马"进遵义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斩关夺隘,渡过乌江向遵义挺进。"双枪军"王家烈部望风披靡,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刘伯承飞马赶往前线指挥战斗。他们冒雨疾进,从东、南两面兵临遵义城下。迷信乌江天险的遵义守军,这时还蒙在鼓里,当他们看到红军的先头部队时,还以为是"自己人"哩。当天夜里,红军攻占遵义。第二天云开雨歇,老百姓开门  相似文献   

8.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08,(10):55-55
遵义老城子尹街有一个大宅院,大门上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6个大字,飞洒、遒劲,充满革命豪情。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乌江天险.占领黔北重镇遵义。遵义是一座古城.老城与新城夹湘江而建,城墙高耸,雉堞相望。老城负山面水,城垣周长1371丈,东为景福门,南为通贵门,西为怀德门,北为宁永门,石板铺路,城内外有20个街坊。乾隆以后因丝绸兴盛,  相似文献   

9.
1935年1月初,红军强渡乌江,挺进遵义。1月9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进了遵义新城古寺巷一位黔军旅长的住宅里。晚上,周恩来赶了过来,查看了他们的宿营地,向他们通报了遵义城内及周围的敌情、民情和社会情况以及红军下一步的部署。  相似文献   

10.
十面来风     
正遵义:乌江航道6月举行首次复航试航铜仁:历经数年航道改造,贵州境内的乌江航道将在今年6月迎来复航前的首次试航。目前,航运建设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首次试航的路线由思南——沙沱——思林——沙湾码头,然后返回思南。乌江航道全线复航后,将打通乌江水运出省主通道,实现贵州水运北入长江。(遵义办事处)  相似文献   

11.
张磊 《党史纵览》2022,(7):15-19+14
<正>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红军进行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张云逸随中央红军踏上漫漫长征路,在一年的时间里,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省,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的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强渡乌江显神威1935年1月1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抵乌江南岸。乌江是贵州省内的一条大江,江岸陡峭、水宽流急,地势十分险要,是遵义、  相似文献   

12.
刘明钢 《党史纵横》2006,(11):28-31
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一路过关斩将,打了不少“漂亮仗“,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在战争中,红军最常用的计谋之一就是伪“装国军”,迷惑敌人,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真假难辨,以巧取胜。化装敌军,利用俘虏诈城,巧取遵义1934年年底,毛泽东参与了军委的领导,红军的军事指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新回到了灵活与机动的战略战术上,因此也就有“了巧取遵义”这一“场好戏”。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向遵义挺进。遵义,北倚娄山,南临乌江,是黔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攻克遵义意义重大,而这…  相似文献   

13.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被迫离开苏区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途。1935年初,红军突破乌江天险,一举解放了遵义城。党中央准备在遵义城召开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为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 红军部队在城外布防警戒,三军团六师十七团担负了遵义城北面板桥一带的警卫任务,同时在这一带做发动群众工作。1929年参加红军的上杭县太拔乡大地村人王福瑞当时担任十七团卫生队队长,负责做群众工作。 1935年1月13日,王福瑞带领卫生队随部队到离遵义城不远的一个小村庄驻扎。该村只有30多户人  相似文献   

14.
夜袭施秉城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决定中央红军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川黔边的遵义地区挺进。中革军委根据会议精神,作出了新的部署,将中央红军整编成左右两个队伍,以钳形之势,首先向乌江迸发,然后进军遵义。 红军向乌江进发,蒋介石从湖南、广西调动部队从左右江夹击,命王家烈部队在前面堵截,令周浑元、薛岳部急追,形势十分危急。部队必须迅速抢渡乌江,摆脱敌人。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奉命率一支侦察部队,为红军侦察开路。  相似文献   

15.
杨仕喜 《理论与当代》2007,(8):F0003-F0003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边缘,乌江由南而北纵贯全境,东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南溯乌江接黔中腹地,西与历史名城遵义共界,北经乌江至涪陵达重庆,乌江流经县域76.8公里。全县地域面积2230.5平方公里,辖13个  相似文献   

16.
正渝贵铁路穿越大娄山山脉,横跨长江、乌江"主动脉",途经"红色之城、转折之都"遵义,集中了抗战文化、红岩精神、长征文化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一条独具"红色旅游基因"的高铁。在这条线路中,娄山关、遵义、息烽等地红色文化尤为凸显。2月1日,早上11点28分,记者乘坐G2886次列车到达遵义站。遵义站的设计灵感吸收了遵义会议会址三段式立面风格,保留柱廊、拱劵等特色元素,突出了城市的历史沿革和  相似文献   

17.
遵义是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和酒文化名城。遵义历史悠久,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汉有三贤,清有三儒,名闻遐迩。60年前,红军长征,转战黔北,四渡赤水,两占遵义,威名远扬。抗战期间,浙大西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教学、科研,取得了国际水准的学术成果。建国以后,三线建设、军工内迁,制造出上天人地的产品。遵义会议、乌江渡、导弹、汽车、茅  相似文献   

18.
费侃如 《当代贵州》2012,(23):16-17
1935年1月3日,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后,于6日智取黔北重镇——遵义。基于中央领导层从湘南及通道的各种争论,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决定,到遵义后召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和决定黎平会议作出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同时,总结在反对敌人五次“围剿”中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9.
正面对危险,他英勇善战;面对群众,他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不计名利,他就像一颗"螺丝钉"默默奉献。他就是遵义市播州区公安局乌江派出所教导员刘怀旭。2013年3月5日凌晨,一辆液化天然气槽罐车在贵遵高速(遵义往贵阳方向)乌江双龙寺大桥上发生自燃。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后,刘怀旭迅速带领专职消防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事故。到达现场时,槽罐车驾驶室正在燃烧,火势直逼罐体,如果发生爆炸,将危及近在咫尺的乌江特大  相似文献   

20.
走近遵义     
走近遵义□明祥齐海舜遵义,一个遥远而闪射历史光芒的城市名字。1996年5月将尽的日子,我们辗转风尘,一路劳顿,走近遵义。走近遵义,便走近一段壮怀激烈、风起云涌的历史。对于那段历史的评价,有些我们已经熟知。突破乌江,黔军的“双枪兵”经不住红军打,然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