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马来西亚的种族对立与收入分配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言有关发展中国家问题的研究从六十年代后半期以后便越来越关心于收入分配问题.其背景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有所增长,(可以说正是由经济增长所引起的)收入分配的不均衡化却不断有所进展,贫困问题更加深刻化。人们已经对过去那种强调只要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便能够解决贫困问题的经济开发战略发生了严重的怀疑。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和目标。正如迈耶(Gerald M.Meier)所说的,目前最为人们所接受的经济发展的定义并不是单是实际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是在“不增加绝对贫困线”下的人口数字和收入分配不更加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一、导言马来西亚在1969年发生骚乱之后,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发生骚乱的原因据认为是由于种族之间的不均等造成的。马来西亚采取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要把发展政策从经济增长政策改变为均等收入分配政策。我们将在下面对此作某些说明。新经济政策包括两项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提高收入水平和增加包括各种族在内的全体马来西亚人的就业机会,以便消灭贫困”。第二个目标是,“加速改造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3.
普京在第二个任期内,仍坚持实施以体现俄罗斯思想为指导的治国方略和政策,因此,与第一个任期一样,他的治国方略或基本政策仍是两条:政治上的集权化和经济上的自由化。从今后国家政策的总趋势看,俄罗斯所推行的改革和发展政策与措施,都将围绕加速经济发展与加强中央权力这两个轴心来进行。俄罗斯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2010年实现GDP翻番的目标仍存在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4.
前言 发展中国家经济开发的最大目的是缩小贫困差距和使收入分配公平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政府总是以持续的经济增长作为目标。而工业化政策是实现该目标的手段。 菲律宾自1946年独立后,在较早的时期就实行了工业化政策,至60年代已与日本一起领先于其他亚洲国家。但在菲律宾,工业所必需的资本货物和中间货物却一直依赖进口,而且国内市场规模极小,因此贸易赤字不断扩大,60年代后,便试图从进口替代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后的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于1970年制定,并于次年,在第二个马来西亚计划(1971—1975年)中正式提出。它有两个直接目标,它设想通过这两个目标来最终实现民族的团结。第一个目标是“通过提高所有马来西亚人(无论什么种族)的收入水平和增加其就业机会来消灭贫困”。第二个目标是: 加速马来西亚社会结构改革的进程,以便纠正经济的不平衡,从而减少和最终消灭对种族与经济功能的等量齐观。新经济政策一直是在“远景规划纲要”(1971—1990年)的框架内加以实施的,如今已行将结束。现在该是为新经济政策以后的时期进行评论和规划的时候了。为了为这一重  相似文献   

6.
林华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4):26-31,79,80
哥斯达黎加的贫富分化问题不如大多数拉美国家那么突出,这不仅是哥斯达黎加政治和经济制度独特发展进程的结果,而且与其种族构成和文化传统的历史成因直接相关。20世纪50~70年代,哥斯达黎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使利益的分配趋于公平。但近20年来,哥斯达黎加在经济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收入分配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所恶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经济改革。通过分析哥斯达黎加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现社会公正需要稳定而持久的经济增长作保障,但仅靠经济增长是不够的,政府应该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当前的经济数据判断,美国经济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仍将保持弱势复苏的态势,与“特朗普经济学”所预期的实现GDP每年增长3%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特朗普经济学”框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围绕贸易保护、税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放松金融监管四个核心展开。本文分析了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改革政策以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在短期内可能有利于净出口的增长,但从长期看,这是逆全球化的焚林竭泽之举;受制于财政赤字和债务上限,减税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放松监管有益于通过释放金融活力促进经济增长,但也可能诱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货币政策相对独立,加息与缩表将以渐进、缓慢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8.
印度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存在极其不平等的现象,这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的原因。印度政府曾把减少收入分配不平等和实现公平分配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各个五年计划中加以明确规定,并制定了许多反贫困、减少分配不均的计划,但成效甚微。一、经济学家们的争论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平等(或社会公正)目标往往不一直。刘易斯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配的平不等,可增加储蓄和资本形成,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凯思斯认为收入平等才能使经济持续增长。后凯思斯主义者库里哈纳进一步发挥了凯思斯的观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的收入分配与开发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很多学者试图阐明菲律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结构及其原因。有些学者的分析集中在政策对收入分配所产生的影响,而大部分学者则在模拟模式上进行分析。为了表明收入分配的特点,使之一目了然,模式需要进行假设和抽象,但这种抽象必须在对开发政策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实际关系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在讨论收入不均等的问题时,有三点必须加以考虑。第一,均等结构是否确已发生变化。除非制度上发生突然的变化,收入分配方式通常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缓慢变化的。为了弄清这种变化,必须知道观察变化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尽管战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国际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国家债务重新安排和提供新贷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认为,债务国要重建债信和偿债能力、恢复经济增长,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它们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在大多数情况下,债务国只要原则上同意按照这些政策建议对经济进行调整,就能获得上述两个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支持;一些私人银行也亦步亦趋,把  相似文献   

11.
汪慕恒 《东南亚》2005,(4):23-27
泰国经济在1988—1995年期间取得了其历史上最高的经济增长记录,是泰国的经济繁荣期。这主要归因于:(1)当时世界经济正处于经济景气扩展期。(2)1986年以后在亚洲地区形成的一股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首先涌向泰国。1988—1995年期间泰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显然是由于外资投资所带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但是,为了扩大外资引进,泰国政府过早、过快地实施了金融自由化政策,并过高地实施了高利率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其中绝大部分是投机资金)涌入泰国,终于酿成了1997年7月泰国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爆发,①并从而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  相似文献   

12.
导言菲律宾战后发展经验中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失业和就业不足情况极为严重,这至少要部分归咎于政府所实施的发展政策的性质;二是高贫困率(八十年代中期约有60%家庭处于贫困线下),特别是占人口70%的农村地区的贫困率很高(占总数四分之三的贫困户在农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失业和就业不足之中隐藏着贫困。  相似文献   

13.
拉美决策者长期以来面临着以下争论:1.通货膨胀政策。拉美的通货膨胀率始终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在制定反通货膨胀政策的过程中,决策者面临着两种选择:正统的金融控制或非正统的休克疗法。有效的政策应该是合二为一。2.财政政策。这方面争论的核心是:利率应保持在什么水平上。换言之,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正还是负?低利率能鼓励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自从1965年建国以来,政府的经济政策一直是把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向海外发展作为它的目标。这包括发展面向出口的制造工业和国际服务与分配活动(尤其是工业产品的服务与分配活动),并进而发展学校教育和有关国际和区域范围的专门性服务。本文把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1965年以来国民经济结构由此而产生的变化情况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中,除经济增长是动力目标外,其他三个均为平衡目标,其中失业率虽为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主要目标,但只反映劳动力供求的总量平衡,而要深入认识美国经济复苏期①的失业和就业问题,还需要对劳动力供求进行比较全面的结构、动力及政策分析.以下主要运用期年②分析方法,从结构、增量和增量变化三重视角,对美国本轮经济复苏期的劳动力供求、经济增长动力及政策支撑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社会贫富分化三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1950~2000年的50年间,拉美经济增长大起大落,收入分配长期不公.尽管前30年间拉美经济处于持续、较高的增长阶段,但却未能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其关键因素是收入分配不公.作者以1970年前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等拉美10国为例,充分说明了收入分配不公的严重程度.从1970年以来的30多年间,拉美社会贫困状况的演变大致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社会贫困现象总体上呈不断加剧的趋势,但其间经历过两次起伏,这两次起伏都同当时经济增长状况密切相关;二是日益加剧的社会贫困现象出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三是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破坏力极大.作者认为,拉美国家严重的社会分化现象的形成,除了某些历史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原因"重增长、轻分配"思想的影响,忽视必要的社会变革,对解决就业问题重视不够,国民经济长时间内的非正常增长,国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7.
对外经济活动一向是远东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外经济活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其深化程度在不同的时期也是不同的,但是对外经济活动一直是远东地区整个经济政策的关键要素。 长期以来远东地区出口额呈稳定增长的趋势,这是由经济计划性和投资政策的特点所决定的。 除了远东地区的出口额增长之外(就是说除了出口额增长本身证明其它经济成分在这一时期开始崩溃时,整个经济中的外经成分是稳定的以外),引人注目的是以可兑换外汇支付的出口额的比重急剧增加。这表明远东地区在对外经济方面自由程度的扩大。并且可以证明,生产者,首先是直接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生产者的思想已向市场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主要宏观战略 新加坡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是成功地实行明智稳妥的经济社会政策的结果。在继续实行这些政策的同时,必须在以后的30—40年内努力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要把需要发展的不同领域联合起来,下面两点可以作为有用的依据:一是在没有低成本的直接优势情况下,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二是拥有能使国家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软基础设施或要素(资源和物质基础设施除外)。  相似文献   

19.
一.序言本文拟根据印度尼西亚与墨西哥在八十年代实施经济调整政策的实际经验阐明经济调整政策的顺序及其成效。八十年代初,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跌和利息率上涨,在这种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印度尼西亚与墨西哥均产生了一些类似的经济问题,即:按美元计价的债务负担迅速加重、石油收入极不稳定。由于印度尼西亚与墨西哥两国都是严重依赖石油出口与举借外债的经济,因此在面临这样的经济困境时,必需增加石油以外的收入来加强偿债能力。作为摆脱这种经济危机的措施,这两个国家采取了各种经济调整政策,但是两国的经济调整政策的顺序与所取得的成效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今年1月公布的报告,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连续四年保持增长,达到1.5万亿美元并超过了2000年的最高水平。报告显示,中国排名虽稍有下降,但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其投资流向、政策与分配格局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其前景受到世界经济放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