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知》2012,(5):47-48
"父亲就业时代"挑战教育公平性马福云在2012年3月19日的《学习时报》撰文指出,阶层不平等跨代际现象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神经,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后,受教育程度是获得初次就业职业的最主要因素,而父亲的职业地位则对本人现  相似文献   

2.
娄岩 《侨园》2011,(11):22-24
《在美国,我和儿子一起成长》一文自发表已连续刊载六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作者以丰富的感情、细腻的文笔通过生活中的诸多事情,讲述了一位完全中国式思维的父亲与受西方教育的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上的"碰撞",但是埋藏在父子俩心底的那份深深的爱也随之流露,让人读后热泪盈眶,使人感动之余,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八零后的我,从事政工三年,但是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结缘已有20年的时间了,20年里,她像一位人生的导师指引着我前进。受文学功底深厚的启蒙老师和干了一辈子政工工作的父亲影响,我从小热爱阅读和写作。  相似文献   

4.
《民主》2017,(7)
<正>前几日,画家盛姗姗从美国写信来,约我为她的父亲草婴先生写一篇纪念文章。30多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分在《萌芽》当编辑,盛姗姗是《萌芽》的美术编辑,我和她有过一段同事的经历。当时就知道盛姗姗是翻译家草婴的女儿,也知道她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英文,准备去美国留学。盛姗姗从未和我说起过她的父亲,但草婴这两个字,在我心里是个响亮的名字。因为,从小学时代开始,我就读过他翻译  相似文献   

5.
《瞭望》2010,(39)
<正> 对于已经奉献过相似的《我的父亲母亲》的张艺谋来说,只有单纯并且重复单纯是远远不够的《山楂树之恋》的影厅坐不到4成观众,这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甚至《我的父亲母亲》《千里走单骑》都有不小差距——是人们厌烦这位"准大师"了,还是号称"史上最干净爱情"的这部影片有些矫情?上世纪70年代,在物质匮乏、人情凋敝的"文革"时期,静秋、老三的爱情自由生长,显得简单而纯粹——"文革"背景之下,两个出身都有问题的孩子走到  相似文献   

6.
<正>花白头发,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少了些刚毅、多了些岁月浸润的宽厚和慈祥,一身白衣传达给人从容和淡定。记者见到张兴昌时,他刚从楼下打完太极拳回来。家书的选题让张兴昌很快打开了话匣子:"我与教育结缘40多年,一辈子与学生打交道。读书、教书、写书、写信,占去了大部分时间,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福分。《留给孩子》《半堂课》是我人生的结晶。"留有一份遗憾前往银川前,记者和张兴昌的二儿子张克峰通了电话。问起父亲的近况,他说:"我父亲啊,还在写。退休后,他一如既往地写:给盐池县写地方志、给银川  相似文献   

7.
云杉 《瞭望》2006,(49)
不久前,新华出版社为了编写《家风》一书,分别找到了我和我的二哥乌可力,让我们回忆和父亲的亲情往事。有意思的是,我和我这位二哥年纪相差差不多20岁,成长的时代也完全不同,二哥是在战争年代,而我是在和平建设年代出生和长大的,但是我们对父亲的回忆有那么一点相同的意思,就是在很关键的时期,父亲有些忽略我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孟皋卿,1928 年生,山西 平定人。幼读私塾,贪读古典文学。受其父──民间老艺人孟占璧熏陶,爱好民间文艺。1947年参加解放军,1950年到北京大学深造。后调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文联等部门工作。对民间艺术有着较深的研究,创作出版了《艺坛名流风云录》、《京都工艺》、《中国工艺精华》等书,著述共约200多万字。 记者:你为什么致力于民族工艺的继承和发展,虽年逾古稀仍笔耕不辍呢? 孟皋卿:我酷爱民族工艺胜于爱我自己,这是有渊源可寻的。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民间艺人家里,父亲孟占璧是有名的民间艺人。他会民乐…  相似文献   

9.
《民主》2016,(12)
正今年是笔者的父亲金性尧和母亲武桂芳诞辰100和101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笔者应《民主》杂志之邀,撰述一段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父母亲与鲁迅先生及其夫人许广平之间的友好交往。父亲金性尧,笔名文载道,20世纪50年代加入民进。18岁时曾因仰慕鲁迅先生,向其请教写作杂文,与其有过四通书信来往;鲁迅先生逝世后,与母亲一起参加过鲁迅葬礼,还在许广平先生家中校勘过《鲁迅全集》,之后还主持编辑过《鲁迅风》杂志。2007年父亲去世,周海婴先生听闻致电表示哀悼,并对我讲我父亲当年和许广平先生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纪念     
明年二月十六日,父亲去世满十周年了。为了纪念,我选编了这一本父亲的短篇小说集。 1919年,父亲开始用白话文写小说,除了长篇《倪焕之》,写了九十多篇短篇。我把所有的短篇过细通读了一遍,挑选出三十八篇。两个多月来,我整个心都浸渍在对父亲的怀念之中。  相似文献   

11.
正4月24日,是我们的父亲叶至善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父亲的一生是为编辑的一生。1986年,父亲写了《编辑工作的回忆》,文中说:"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编辑家。如果从中学时代编油印刊物算起,他连头带尾,一共做了73年的编辑工  相似文献   

12.
叶小沫  叶永和 《民主》2009,(12):44-46
在爸爸叶至善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 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7,(Z2)
正小时候,父亲让我看的第一首诗是《木兰诗》。父亲一字一句让我反复念,逐字逐句领会。久而久之,我被诗中那优美隽永的文字和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所吸引。从那时起,木兰的形象便深深留在我的心中。长大后,方知木兰及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至今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唐朝白居易赞木兰"怪隆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题木兰庙  相似文献   

14.
湘绯 《瞭望》1991,(45)
孩提时,从父亲收藏的《京剧汇考》上,第一次看到梅兰芳的剧照,便为他天仙般的姿容所倾倒。当父亲告诉我,这是一个男子妆扮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稚嫩的心田由是深深印上了梅兰芳的大名。但是,直至六十年代初,我才有幸观赏了梅的表演。当我第一眼看到那个已经发福  相似文献   

15.
姚雪 《学理论》2014,(6):156-157
父亲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有着坚实的历史及现实文化根基。主要将马基德·马吉迪早期的儿童电影《手足情深》、《父亲》、《天堂的孩子》、《天堂的颜色》作为研究文本,从文化、心理入手,对影片中的父亲角色做重点研究分析,探索马基德儿童电影中的成人形象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放弃一切,选择曲艺说到我走上曲艺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我的母亲是河南坠子演员,我的父亲是一名伴奏员。母亲演出,父亲伴奏,用我们的行话叫做"一副架儿"。我从小是在剧团里泡大的,耳濡目染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我还记得儿时听母亲说过长篇坠子书,是以海瑞的  相似文献   

17.
<正>2007年2月4日,父亲肖思明走完92年的人生道路,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在清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封他写给子女的信。父亲晚年时写的字不易辨认,一般是他写完材料,再由别人誊写,这封信是父亲的底稿。信里主要讲,父亲看到《人民日报》连续报道教育子女的文章,就复印几份,寄给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要我们身体力行,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提高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李井有 《侨园》2013,(5):68-68
<正>每年的父亲节,我都会重温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每一次读罢,我都会被感动得落泪。今年的父亲节,我忽然想写写我的父亲,送给他老人家三句话、九个字——谢谢你我的家乡在灯塔市农村。过去,父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为了改善贫穷的家境,父亲被逼无奈,走上了当时被称为"投机倒把"的路。每天凌晨骑自行车,驮上300斤大米到鞍山去卖。晚上回来时,再在村里收大米,回家已是深夜。我现在仍然难以想象,二百多里路程,瘦弱矮小的父亲骑自行车驮300斤大米,他是如何做到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父亲以自己的勤劳和魄力,将家境过得相对殷实,而我的求学路也一帆风顺。以  相似文献   

19.
王宝文 《侨园》2014,(6):39-39
我曾有过抄书的经历,而生涯中的这—幕,却是从父亲为我伏案抄书开女的……那是在"文革"时期,刚转业到地方基层单位工作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靠边站了。由于受父亲的株连,我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遭到人们的欺辱和冷落,同学们不跟我们这类人交往,更为可气的是学校不发给我书本。这使父亲很伤感,只好在他下放的地方,向农家学生借来课本,晚上回到家,不顾蚊蝇叮咬,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抄写书本,白天还给人家,晚上再借来抄。经过几个晚上的鏖战,我终于有了书本,虽不像同学们的那样规整,但我很喜欢。  相似文献   

20.
林汉达先生(1900—1972)是我的同道、同事和难友。他是一位教育家、出版家和语文现代化的研究者。他一生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向传统教育挑战、推进扫盲工作、研究拼音文字、编写历史故事、提倡成语通俗化等等。向传统教育挑战1941年,林先生出版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向传统教育挑战》,一方面有批判地引进西方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