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几天,在一个场合,我为了企业政工干部的尊严又与入激烈争论了。一一十多年来,这种争论真不知有多少次,可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刺伤我的心。我说,企业政工干部由于普遍政治素质较高,客观上又没直接参与产供销的具体操作,纵然受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他们中大多数人仍保持着良好的风范!廉洁奉公,自甘清贫,你们去看看这些同志的贫寒家境就可以深信无疑了。不料一位一暴发户了即将我这话反弹过来,叽笑我:*难道你不觉得贫穷是一种耻辱么……*我沮丧而沉闷了好几天。今天到织布分厂办事,在织布机前我激动了好久好久,委领的心突然被…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要和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同一个人,在家庭中,要发生与父母、子女、爱人的关系;在工作与生产中,要发生同事关系,师徒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要发生邻里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乘务员与乘客之间)。如果我们把社会比作一张网,那么每一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纽结。这种人与人之间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人际关系。由于人际关系渗透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际关系处理得怎样,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快乐与忧愁、幸福与烦恼,而且直接关系着社  相似文献   

3.
屈指算来,我在政工岗位上已有15个春秋。在这15年的政工生涯中,陆续写下了一些心得,今整理一二,以求同行指数。 品味平淡 上班工作、开会、搞宣传,下班吃饭、读书、写文章,平平淡淡的人,平平淡淡的生活,无曲折离奇,像一泓平平静静的水。 一个人幸福的日子总是有的,当我辛勤笔耕而初绽花朵,一篇篇小文章变成铅字时,或一个个荣誉证书摆在我的面前,那是幸福的,但又毕竟是短暂的。 幸福和痛苦往往相伴随。当痛苦困扰我时,我会勇敢地面对它,与之抗争,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与坚强。20多年前,恢复高考时我豪情满怀去赴考却落…  相似文献   

4.
毕淑敏 《党政论坛》2012,(12):52-52
我到40多岁的时候才觉得幸福是那么重要,此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后来我才知道,是我错了,幸福不是那么惊天动地的,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需要很多的金钱、需要那种万丈光芒的时刻。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争取、去奋斗,我们就会享有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我们水化组现有科研人员十二人。不少同志到了我们组都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干起活来虽说累点,但心情舒畅。我作为组长,做了一些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体会是: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我感到知识分子的特点之一是自尊心比较强。要当好组长,把大家团结起来,处理好自己同组员的关系是关键。十年动乱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都被扭曲了,出口就是“斗”,动笔就是“批”,大家被这套东西害苦了。一个小组十几人,经常在茫茫的大海上作业,同志之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8,(4):47-47
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一次火灾中被毁,人们发现了残存的一本书。可惜这本书没有任何学术价值,政府打算把这本书拍卖掉。由于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没有任何学术价值,没有人打算买这本书。最终,一个穷学生以5个铜币的低价购得这本书。  相似文献   

7.
61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主题是1961年10月末,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只有两个月,我在办公室阅读的第一本书便是农业史,当书中提到这一人类文明哲学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时,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一次震憾。我这个人便是由这类大大小小震撼催我渐渐成熟、把我推向世界哲学之路的。36年后的今天,我才来撰写读者手中这本书,这又一次证实了黑格尔的话;“精神曾经费了很长的时间才把哲学发挥出来”;“哲学……是清醒的意识”;“哲学工作实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觉醒”。《人类文明功过》一书便是这一觉醒的明证。在人类文明早期阶段,至少有…  相似文献   

8.
民主总是处于"信任"与"不信任"之间。本文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民主何以总是处于信任与不信任之间,并提出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信任都有益于民主,信任与民主之间存在着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9.
朱干 《瞭望》1996,(24)
1951年春天,我和卓秋被派到小埠东村蹲点兴办农民夜校。那时我俩相遇不久。她穿一身深灰色列宁服,翻衬着白领,齐耳的短发,白皙的面庞,显得端庄而又俏丽。 进村后接洽干部、开会,晚上到夜校听课,她总是拿着一本书抽空儿默默地在一边看。我问她看的什么书,她说是一本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讲起这本书来,热情洋溢,妙语迭出,喜怒哀乐,津津乐道,还熟背几段给我听。一天,我去县里汇报工作回村,她在村外田间小道上迎候我。相见时她喜形于色,把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递到我手中。  相似文献   

10.
董春宇 《学理论》2013,(33):34-35
在社会学领域中信任概念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并且已形成基本共识的一种理论观念。但在政治学领域中对信任概念的认识与讨论仅在近年来开始有所涉猎,在政治学视域下的信任概念呈多元化发展,从多元关系角度可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社会信任、政府信任与制度信任。这四种信任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相关性,共同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和谐与政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我打小就让妈妈不放心。 不知什么原因,爸爸被调到一个小煤矿上,我们跟着也要搬到那儿去。我站在妈妈身边看她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子,在最上边放了两封鞭炮。 “这是什么?”我问妈妈。“鞭炮。等会儿开车时候放。”“噢。”我定定地看了那鞭炮一会儿,忽然对妈妈说:“妈妈,死了人也要放鞭炮的……”“胡说!”妈妈猛抬手“啪”地给了我一记耳光。 我被打懵了,小手捂着脸惊愕地望着妈妈,连哭都不记得了。妈妈立即后悔了,蹲下身揉着我的脸问  相似文献   

12.
徐全利 《侨园》2012,(7):63
人都愿意享受幸福,不愿经受辛苦,但有些忙里忙外劳碌的人,不仅不以为艰辛,反而一脸灿然,看得出辛苦中有幸福,辛苦和幸福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呢? 这是发生在日本的一个真实故事当金融危机袭来时,田中苦心经营多年的公司,一夜之间像搭建在海滩上的城堡被摧毁得无影无踪.一同倒塌的,还有他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     
既白 《瞭望》1984,(27)
很惭愧,《山海经》这本书,我没有读过。不过,我知道世有《山海经》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因为民间习惯于把喜欢编造故事或喋喋不休地说空话、大话的人讥之为“又在谈‘山海经’了”,那意思是把《山海经》作为海外奇谈看的。其实,《山海经》作为保留神话资料最多的一部书,自有其不朽的价值,民间的这种说法,大抵同原书无关。  相似文献   

14.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相似文献   

15.
亚运会头一回在中国举办,咱们的开幕式,大鼓小锣一出场,就把中国观众和老外们都给“震”了。邢芬和其他中国选手,又把头一天比赛中的第一块金牌和前八块金牌全给捧了回来,这成绩可是太令人振奋了。要说我们这些老体育工作者不激动、不自豪,那不可能。您瞧,这两天有人问我,中国代表团在这届亚运会上能摘回多少枚金牌,依我估算,得超出130枚,说不定还能超出140枚呢! 咱们中国人头一回办亚运,真是花了大本钱,下了大功夫,可依我说,这值。中国是世界大国,人又那么多,体育事业要是总也上不去,那就与大国的身份不相符。您让我说说亚运?那我就结合着我的职业和工作来说说。咱们的选手在亚运会  相似文献   

16.
知止有定     
李传玺 《民主》2006,(10):47-47
老夫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说为学实事求是态度的重要,老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这种态度本身即是为学所涵养成的道德品质的一个外在表现。有人把“是知也”说成是“这也是一种知识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倒觉得毋宁把这个“知”说成是“智慧”更合适。当然这种态度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上,即是对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的一个清晰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向未知的领域进发,去学习更多的不熟悉没了解的知识,才能使自己在知识上更丰富,在人生的境界上更上层楼。而这里,又涉及到了古今所有哲人都关心…  相似文献   

17.
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一年读不上几本书。《瞭望》要我推荐一本好书,真难为了我。最近去澳门,旅途上读完了萧乾同志送我的他的近著《搬家史》(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只用了5800个字写出了他自从1957年后的那一段漫长的苦难历程,一只无枝可栖的小鸟的自白。我读着读着,眼前却竟全是我久已埋在心底里,又经常在半夜里惊醒我的那些憎人的阴影;这如梦  相似文献   

18.
信任是金     
永林 《瞭望》1994,(Z1)
信任是金江苏永林一次笔者在南京街头吃面条,嫌味道太戏要加点盐,老板热情地说:“请自己去后边加排骨囟。”又见南京一老者在街头卖蒸伍,付款、找零全由顾客在一个早己备好的篮子里自主进行,老人连眼角都不往篮子那边斜。这种做法,当地人称之为“信任服务”。按说此...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2,(11):4
从"你吃了吗?"到"你幸福吗?"这是一个时代的变化。对话幸福董倩:您幸福吗?莫言:我不知道。董倩: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心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4,(9):39-39
在很久很久以前,母亲抱着儿时的我坐在阳台上,等着父亲回家,母亲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眼神中带着一丝丝不知为何的忧愁,我问母亲:“你在看什么?”母亲回望我一眼,然后又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唇齿之间吐出一个宇:“家。”我满脸疑惑:“家不就是这吗?”“不,”母亲摇摇头,指向远方:“家在比那里还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