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当代党员》2014,(3):18-19
早在公元前1800年,南美洲玛雅人就在热带雨林开辟了农田。 在此后2700年间,玛雅王国雄踞南美,创建了强大的玛雅文明。 到公元8世纪前后,这个辉煌文明突然由盛转衰——大量城市被废弃,残存的玛雅人举族北迁,从此风光不再。  相似文献   

2.
思奇 《党课》2013,(2):111-115
刚刚过去的2012年12月21日,注定将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情景最初在2009年好莱坞斥巨资拍摄的电影《2012》中得到逼真“预演”:一连串的奇异灾难在这一天到来:被地震摧毁的洛杉矶滑人大海;梵蒂冈变成废墟;海啸把一艘航母推到白宫顶上;巨浪吞没喜马拉雅山脉……而所有这些,据说都来自于玛雅文明的独特历法。  相似文献   

3.
文明新论     
高懿德 《理论学刊》2006,(12):64-67
惟有具有科学与道德两种品格的文化,才足以称得上文明的称号,所以,把文明看作是“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的更准确的说法就是“文化中具有科学性和道德性的成分”,从根本上说,文明是文化的根本追求,所谓文化的生活归根到底就是这样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用这种观点反思传统人种文明,其非科学和非道德性即其非文明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已经走到了尽头,必将为一种新的文明即物种文明所代替。  相似文献   

4.
《学习月刊》2012,(4):58-58
近年来,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按照省委文化大繁荣的要求.牢固树立“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以地税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文明创建的内涵.创新文明创建载体.使地税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一步推进了全系统的行业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设文明河南,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安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三千多年的文明为现代城市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我们理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在文明河南建设中走在前列。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安阳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展现新的魅力和风采。安阳先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文化旅游名城”、“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6.
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龙义 《世纪桥》2008,(2):24-2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共十七大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完整的途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胡四平 《学习月刊》2010,(2):137-138
自1990年以来.在省委文明委的精心指导和省局、沙洋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湖北,肯沙洋漳湖垸监狱党委高度重视,以打造“平安监狱、文明监狱、和谐监狱”为主线.建立完善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弘扬主流文化。绽放文明之花.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文明湖北”、“平安湖北”、“和谐湖北”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试析乡风文明建设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本锋 《求实》2006,(12):103-105
营造乡风文明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工程,又是难点工程,在营造文明乡风过程中存在着四大瓶颈认识误区制约了文明乡风的培育,这是“认识瓶颈”;先进文化还未牢牢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这是“思想瓶颈”;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这是“硬件瓶颈”;教育资源匮乏、精英人才流失,这是“人才瓶颈”。要破除这些“瓶颈”,培育健康文明的乡风,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到三个统筹发展统筹城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统筹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统筹乡风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福建理论学习》2009,(5):F0002-F0002,I0001
德化县是中国三大古瓷都和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德化县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之以恒抓文明县城创建,走出一条具有瓷都特色的创建之路,全县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江涛 《当代党员》2012,(12):60-61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周恩来没有提出过生态文明理念,但作为国家的总理,他在控制人口自然增长、重视水利建设、防止环境污染以及植树造林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有许多重要言论。为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建设富民强市,和谐文明新揭阳”是600万揭阳人民的共同目标,榕城作为揭阳市的核心市区,理应成为和谐文明新揭阳的先行者和火车头。本文从“塑造城区形象”,“培育城区文化”,“重塑历史文化名城”,“革除市区陋习”四方面阐述了提升市民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开展榕城精神评议活动,以先进的精神内涵鼓舞人”等六个方面阐明了提升市民素质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作为科学发展观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七大中,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文明     
《党课》2012,(1):48-48
(1)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原始社会只有文化,没有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做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相似文献   

16.
滕盛萍 《前线》2023,(2):77-79
“斑马线文明”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也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气质。用好北京冬奥文化遗产,塑造首都“斑马线文明”新品牌,通过宣传教育与示范引领共举,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并重,部门联动与市民参与同行,推动礼让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城市文化繁荣代表着城市文明建设的能力与水平。以文化为路径来提升新疆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既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目标导向,也是新疆地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意义重大。文章以“文化润疆”治疆策略为契机,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依据新疆地域城市的发展现状,提出制度保障、资源整合、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实现新疆全面、稳定、持续、创新的城市繁荣和彰显新疆城市文明建设自信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王中苏 《唯实》2013,(1):70-72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上,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党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将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及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积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路、对策,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这一理论写人报告,而十八大报告更是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把生态文明建设定位于总体布局的高度,体现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