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骅 《党员文摘》2023,(4):56-57
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朱元璋坐上龙廷不久,召集大臣开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相似文献   

2.
习骅 《新湘评论》2014,(8):38-39
朱元璋坐了龙廷不久,召集大臣商议,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  相似文献   

3.
杜文青 《廉政瞭望》2005,(12):55-55
还是在大明王朝建立的前夕,朱元璋将文武百官请到自己的身边,给大家出了个题目:元朝为什么会迅速土崩瓦解?不久将诞生的新王朝当务之急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4.
《党课》2009,(1):75-76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自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其父母、长兄就是死于残酷剥削和瘟疫饥贫之下,自己也被迫从小出家当和尚。所以,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发誓:有朝一日自己当上皇帝,定先杀尽天下贪官!  相似文献   

5.
明初,许多官员蹈袭元朝之弊,擅权枉法,贪赃受贿,蠹政害民。这使出身贫寒的朱元璋联想起元末吏治腐败激起民变的教训,深为警惕和忧虑。洪武三年,朱元璋告诫群臣:“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 !”   立重典,动酷刑   朱元璋除了建立严密的官吏考核和监督制度外,特别重视用重典打击贪官污吏。《唐律》规定笞、杖、徒、流、死五刑。朱元璋颁布的《大明律》除沿用以上五种刑罚外,还动用了残酷的凌迟、黥刺、挑膝盖、剁指、刖足、削鼻、阉割、抽肠、剥皮等酷刑,并株连九族。由于惩处过于严酷,从洪武…  相似文献   

6.
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  相似文献   

7.
恭维     
黄健 《党员文摘》2006,(4):10-10
朱元璋得天下后,手下人将陈友谅(元朝朱年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一张镂金床弄来送给能。朱元璋说:“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当场把床毁掉。这时,站在旁边的侍臣说:“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朱元璋听了立即斥道:“就是富了又岂可耳吞?显贵了又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处富贵者,一定要抑奢侈、宏俭约、戒嗜欲。即便这样,犹恐不足以慰民望,何况穷尽天下技巧,满足一人之享受乎?其致亡者宜矣。覆车之辙,不可蹈也。”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虽然代代有司法官,却时时不断各类案件,法律始终不健全.朱元璋鉴于元朝吏治松弛而导致亡国的教训,认识到吏治靠法治,民安必依法的重要性,对立法抓得很紧.  相似文献   

9.
陈进玉 《学习月刊》2012,(19):51-52
14世纪中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元朝由盛转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集团受到沉重打击,并一步步走向衰败。公元1311年,在浙南大地上诞生了一位对元明鼎革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刘基。刘基,字伯温,自幼熟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等知识,很快成长为忧国忧民、抱负远大的青年才俊。但他从25岁到50岁的25年间,由于受到腐朽没落势力的排斥、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壮志难酬。1360年,也就是刘伯温50岁的时候,他投身于朱元璋的反元斗争,凭借政治谋略和杰出才干,很快为朱元璋所信任和  相似文献   

10.
龙尚国 《当代贵州》2013,(12):40-40
听说六盘水六枝特区折溪乡境内有彝族地戏演出,心中很纳闷:地戏不是安顺才有么?史料显示,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远征云南。在平定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后,征南大军移师贵州,屯守驻扎,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征战沙场的军人从此"转业",融入地  相似文献   

11.
《天津支部生活》2013,(3):31-31
虽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律令严苛,但在他治下的时代却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免费养老院、免费医院和免费公墓统统出现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视民间疾苦。从小吃够了苦的他,一登基就出台了各种政策,试图让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别是“养济院”“漏泽园”和“惠民药局”。  相似文献   

12.
对崇祯皇帝自缢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体君 《唯实》2000,(6):69-70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绝望地自缢于万岁山(今景山)下一棵树上,明王朝宣布灭亡。崇祯的自缢留给史学家们无限的思索,人们以此为鉴悟出了发展着事物的规律,懂得了许多的道理。 一、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个过程, 矛盾的运动促使事物走向灭亡 朱元璋推翻元朝,1368年创建明王朝,至1644年明王朝的灭亡,历经227年的统治,其间有16位皇帝,他们各自自称“万岁”,美好的祝愿也只能是个祝愿。16位皇帝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治国之道,有圣明的、也有昏庸无道的…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时期,我军开展瓦解敌军的工作,在政治维度、军事维度和舆论维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科学总结评估其工作成效,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创新发展我军瓦解敌军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聚宝盆》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商人沈万三与皇帝朱元璋出游.见市面萧条,只有两个人在沿街摆摊卖蜂蜜。朱元璋听见一人货摊下的蜂箱内发出嗡嗡的声音,一人货摊下的蜂箱内却听不到一点声音,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两个卖蜜人:这是为什么?一个卖蜜人回答说:我家主人每次割蜜九成.所以大部分蜂都飞走了,因此听不到声音。另一个回答:我家主人每次割蜜三成,所以蜂群兴旺。听卖蜜人这么一说,朱元璋若有所思之后,连连点头。  相似文献   

15.
执行宽待俘虏政策瓦解敌军 1950年10月,朱德总司令在山东曲阜作入朝参战动员报告时说:对美英“联合国军”作战一定要认真执行宽待俘虏政策,这有利于瓦解敌军。听了报告后,我们在部队中广泛宣传教育,引起了广大官兵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黄沙古渡     
刘宏安 《共产党人》2005,(15):49-49
位于灵武市金水旅游区内的横城黄河古渡口,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自明代以来,此地就是贯通南北交通、商贸的要地,也是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据《宁河台记》记载:明代修建的横城渡口戍台高五丈五尺,上建楼亭三楹,四边建有厢房.台外城周九十余丈,缭以重门,有兵士把守。历代文人墨客途经此处,都纷纷登台游览,吟诗赋词,咏古怀今.胜赞边塞美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这儿渡河北上,到达元朝都城大都;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旃也曾驻留此处,  相似文献   

17.
《思考与运用》2000,(6):75-75
人们乘船自重庆顺江东下172公里,就到了这个叫丰都的滨江小城,上溯几千年,早在殷商之前这里就有人群耕耘劳作、世代生息。经几度变迁、沿革,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钦定其名为“酆都”。  相似文献   

18.
人文荟萃     
人文荟萃朱元璋斩婿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下决心严惩贪官、奖励廉吏。朱元璋在打击贪赃枉法的过程中,雷厉风行,毫不手软。丞相胡惟庸利用职权广收贿赂,结果被处以死刑。朱元璋的三女儿安庆公主16岁那年嫁给欧阳伦。欧阳伦自恃是当朝附马,目无朝廷禁令,...  相似文献   

19.
①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隐隐传来的炮声如同闷雷一般,沉重地震击着苏区人们的心,中央主力红军前脚刚走,后脚就有10多个师的敌军四面驱进,10余天,不仅占据了中央苏区的所有县城,而且把整个苏区围得铁箍桶一般严实,敌军扎住了苏区四周的数十个重要出口后,分兵渐向苏区腹地杀来,只要发现红军游击队,就穷凶极恶地咬住不放,企图全歼。前不久临危受命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深感肩头压着万斤重担。敌情若此,容不得曾山丝毫犹豫,他在紧急召开的党、政、军联席会议上,果断提出对全省的地方武装进行改编,组建红军独立第一、二…  相似文献   

20.
李剑力 《先锋队》2014,(4):34-34
千古多少事,阿谀尽害人。明太祖朱元璋一次微服外出,路遇彭友信,正好雨过天睛,万里长空出现了一道彩虹。朱元璋兴之所至,信口吟了两句:“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和雨系天腰?”彭友信灵机一动,马上应声接了两句:“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把朱元璋比为“玉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