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为官者,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而欲利用其手中权力的人,往往是从其嗜好上下手的。有些人对金钱和其它贵重物品还能保持着相当的警惕。想用这些很实惠、很赤裸的手段收买他们。一般很难得逞。但变换一种手法。比方你爱好书画,他就送你名人字画;你喜欢收藏,他就送一件你曾经朝思暮想过的古董;  相似文献   

2.
岑嵘 《廉政瞭望》2013,(16):70-70
乔治·奥威尔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后来他把这些经历写在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书中。在书里他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交战的双方常常使用不会爆炸的哑弹你来我往,有一发炮弹居然还刻着“1917”的字样,简直可以作为古董收藏。最夸张的事情是有发炮弹你打来,我修补一下打过去,你再修一下打回来。就这样,这发炮弹每天在阵地上方呼啸飞翔且从不爆炸.以至于最后作战双方都认识了这颗炮弹,还给它取了个亲切的名字叫“旅行家”。  相似文献   

3.
把住嗜好关     
大凡为官者,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而欲利用其手中权力的人,往往是从其嗜好上下手的。有些人对金钱和其它贵重物品还能保持着相当的警惕,想用这些很实惠、很赤裸的手段收买他们,一般很难得逞。但变换一种手法,比方你爱好书画,他就送你名人字画;你喜欢收藏,他就送一件你曾经朝思暮想过的古董你爱好养花,他就送你几盆不可多得的花中珍品……投其所好,则常常奏效。如此,即使你是一个牢固的“堡垒”,也容易被自己的这种嗜好打开一个“缺口”。古人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现实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人专门揣摩领导的嗜好,给掌权者“号脉”,待情况…  相似文献   

4.
刚到颜炳华的家里,他就把所收藏的老照片一张张地摆出来,每张照片都附带着他自己写的说明材料。照片上都是一身戎装的飞行员,雄姿英发,目视蓝天。他们都是志愿军空军十五师四十五团的战士。  相似文献   

5.
邓昭辉 《湘潮》2006,(11):34-37
蔡季襄,1898年8月17日生于长沙。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故又名蔡四。因家中殷富,开设有绸缎庄、典当铺和钱庄等,又自幼饱读古文诗书,国文基础深厚,所以他极爱好收藏文物。蔡氏的个人收藏活动十分活跃,经常深入工地、觅求文物珍品,同时不惜重金购置文物,致四方文物汇集蔡宅,名重一时。结缘文物追讨楚帛书蔡季襄收藏文物、古董,与他的亲戚、湖南名绅叶德辉的指点是分不开的。叶德辉是个有名的藏书家,精于版本目录学,他喜爱收藏字画、钱币、玉器等,也擅长鉴别字画,却轻易不与他人共享。蔡季襄从小就跟这位亲戚学习古文诗书,并在其指导下,走上了…  相似文献   

6.
商丘的由来     
《党建》2003,(1)
商丘城西南三里,有一座十来丈高的土台,人们都叫它“阏伯台”,台上有一座庙,人们叫它“火神庙”。说起阏伯台和火神庙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  相似文献   

7.
底线     
一次,一位在江南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很快要上市了。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不断技术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  相似文献   

8.
祝彦 《世纪风采》2009,(1):27-30
无论是蔡元培,还是陈独秀,许多人都很熟悉。对于陈独秀,无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历史方面,还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方面来讲,他无疑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而对于蔡元培,无论是就中国近现代史,还是当代历史,把他的名字与今天仍然是年轻人向往的学府——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为大家所熟悉、且充满崇敬之情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部分党政机关干部中悄悄兴起了一股收藏热。其中除少数是利用工资收入收藏的外,大多数不是自己掏钱收藏,而是以权“收藏”,或是搞权“藏”交易。少数领导干部开始从贪财、贪色向贪古董和艺术品演变,这已成为当前一些贪官聚敛钱财的新手段和新现象。  相似文献   

10.
北宋周侗是岳飞的恩师。这位驰骋疆场的大将,在解甲归田后,迷上了收藏古董,并视之如命。某日,一群友人前来欣赏藏品。就在周伺向大家介绍最心爱的古瓶时,一不小心,古瓶从他手中滑落。周伺赶紧弯腰抱住,古瓶幸而没有落地,但他吓得面如土色、虚汗直冒。  相似文献   

11.
9.弱点老焦想,他们都很会为自己打算,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弱点。他让许处长先把阎满常晾一晾。专案组很快把王卫国拘押起来。专案组对王卫国的审讯有了突破。王卫国是继阎满常之后为烟厂贩卖卷烟、同时负责给烟厂职工搞福利的个体烟贩。他当过兵,复员后当过警卫、木工、司机,后来在石家庄市糖烟酒公司当推销员,奖金不少,但后来下岗了。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京认识了李国庭,之后便加紧联系。李国庭来石家庄住在河北宾馆时,他带着水果去看望,还领着李国庭看了石家庄的卷烟市场。到1997年3月,李国庭就准许他从张家口烟…  相似文献   

12.
熊光楷 《新湘评论》2010,(16):45-46
我爱好收藏。我收藏的,不是奇珍异宝、古董字画,而是签名书。古今中外的签名书都在我收藏之列。有时候,斯人远去,收藏签名书有困难,我也以收藏盖章书为乐。古人写信,见字如晤,古人掌军,见印如令。通过这些签名书和盖章书的收藏,  相似文献   

13.
熊光楷 《学习导报》2010,(16):45-46
我爱好收藏。我收藏的,不是奇珍异宝、古董字画,而是签名书。古今中外的签名书都在我收藏之列。有时候,斯人远去,收藏签名书有困难,我也以收藏盖章书为乐。古人写信,见字如晤,古人掌军,见印如令。通过这些签名书和盖章书的收藏,  相似文献   

14.
表哥     
表哥很迷信,简直是以算命为业的二舅的复印件。表哥常说像他那样的小人物,如果没有运气,一切拼搏都是扯淡。表哥17岁那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成了镇上的民办教师。二舅激动得逢人就甩去一支烟,然后就开始谈论他在镇中学代课的儿子。那段时间,他每天如广播一个世界头条新闻,只差到中央电视台去打广告了,“用不了几年就会转正的,我仔细算了一天一夜”。表哥是适合教书的,特别是教语文,他有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口才,但表哥没有好好发挥自己的特长,他认为教书十足地没出息,所以他把教书当成放羊。好在他有个貌似高雅的爱好,那…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9,(6):113-114
1.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  相似文献   

16.
诬告学开蒙     
张雨生 《唯实》2000,(7):71-72
诬告有学问,有技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为什么有人一“诬”就成,为什么有人屡“诬”不成?答日:学问有深浅,技术有高低。 一位同乡告诉我,他们单位原来的副处长,诬告处长,把人家整了下去,他提了处长。过两年,又诬告副部长,再把人家弄下去,他提了副部长。当他重演故技,诬告部长之时,没想到失了手,被人抓住了证据。纪委回过头去调查,才把原先的事情揭露出来。 可是,曾被他诬告的处长和副部长,却不相信当年的诬告信是他写的。他们都觉得,这个人对领导很尊重,执行指示很坚决,个人感情也融洽。他们被罢官后,这个人还打抱不…  相似文献   

17.
“藏币王”不在西藏,在长春,名叫王海燕。 1966年,10岁的王海燕偶然得到了许多锈迹斑斑的铜钱,偷偷地珍藏起来。后来当他得知铜钱的主人是邻居一位老头时,便老老实实地把铜钱还给他。老人看到失而复得的东西,很高兴也很感动,就把大部分铜钱送给了王海燕,还给他讲解了有关收藏古钱币的知识,王海燕自此入了门。 1982年,王海燕从长春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主动要求援藏工作。在拉萨八角街,他看到有人出售西藏银币,其造型之古朴、变化之多样令他惊喜异常。他当即掏遍衣兜,用9元8  相似文献   

18.
正王稼祥是中共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领导人。在很长一个时期,他都是胡耀邦的直接领导,也一直很赏识器重胡耀邦。胡耀邦也非常敬重王稼祥,在王稼祥去世多年后,胡耀邦回忆起和他相处的往事时还十分动情。战争年代结深情1929年冬,胡耀邦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一位朋友问我:你相信今年人类面临末日的大灾难吗? 我说,不相信。 这位朋友大约也是不相信的。他很愿意听到我这样的回答。但是,他又有一点疑惑。他说:无论什么人,把他出生的年份加上他今年的年龄都是99,“九九归一”不是都要归于灭绝,然后重新开始吗?这怎么解释呢? 我算了一下,他说的都是99果然不错。我说,这是每个世纪都有的现象,从公元99年到1999年都是如此。如果这一年人类要灭绝,那么,这已经是第20次灭绝了。可是,历史上并没有到公元××99年就有大灾难的记录。  相似文献   

20.
田艺欣 《先锋队》2012,(31):46-47
长治市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职工杨宏伟,20多年来共收藏300多份抗战时期太行、太岳根据地出版的图书、刊物、报纸,多次参加当地"红色藏品展",引起收藏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人们亲切地称他"三晋红藏家"。20多年杨宏伟收藏红色报刊300余份杨宏伟的父亲1948年在吕梁山下投身革命,为党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受革命家庭的熏陶,杨宏伟从小就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许多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事迹他都铭记在心。20多年前,他开始热心收藏后,就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革命文物收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