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半个世纪前中国人民那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意义,国内外基本上已达成了共同一致的认识。但是不同的看法并非没有,有的怀疑这场反侵略战争是否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的在探讨对这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的侵略战争的抵抗是否可以避免;有的干脆否认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认为给中国人、财、物带来了巨大损失的抗日战争完全没有必要发生,对日本的侵略如果不去抵抗,让日本人进来,也许今天的中国已经现代化了;进而认为抗日战争是错误的,不如亡国,亡国可以得到帝国主义的“恩惠”,实现现代化。这些怪…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国,同时中国也是日本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在近十年间持续增长,2001年预计超过1000亿美元。作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中国被日本选定为最好的对外投资国家,众多的日本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中国,把生产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的中国。2001年的对华投资总额预计增加到37亿美元,纽约证券时报曾形容“日本最大的工厂是中国”。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将意味着中日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中国入世,日本经济界普遍认为,对日本而言,意味着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3.
许以民  王艳华 《世纪桥》2013,(14):73-74
中日复交前,两国政治关系总体处于冰冷状态,其成因主要在于: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对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制约;战后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右翼保守政客的破坏;中国“文革”时期的“左”倾思想对我国对日外交工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9年"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案"经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裁决中国败诉后。2012年3月13日,美国、欧盟和日本再次联手就中国稀土等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中,中方表示会积极主动应对。然而中国如何从根源上摆脱各国之间稀土需求矛盾的困扰,尽可能的缓和国际间稀土贸易纠纷,避免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政策重蹈原材料出口限制案败诉的覆辙,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旨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见解和建议,以帮助国家和相关部门更好的处理WTO规则之下的稀土贸易纷争,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正当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晓司 《支部生活》2004,(1):42-42
2002年底,伦敦的《金融时报》发表了日本副财务大臣黑田东彦的署名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称:中国的通货紧缩经出口已经扩散至全球,为此中国应该承担起将人民币升值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从鸦片战争战败后,弱点尽显露于国际,列强认为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却衰弱可欺,于是相继对华进行政治、经济与军事侵略。日本与中国距离最近,野心最大,侵略行动也最为疯狂。“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鲸吞中国的行动,战争爆发的原因很多,本文仅从日本的经济和对外政策角度探讨侵华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20):15-15
继4年前超越美国成为巴西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之后,中国又超过欧盟成为巴西最大的出口市场。早在2007年,中国市场已接收巴西7%的出口量。近年来,该数据稳步上升。而欧盟自2007年达到24.5%的高点后,则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中。巴西外贸协会主席何塞·奥古斯托认为,  相似文献   

8.
宋鲁郑 《廉政瞭望》2010,(19):50-51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日告别此前黄金十年时代,进入动荡期。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宴属必然:日本对战争怀有深刻内疚感而对华友好的老一辈政治家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与日本泡沫破裂进入经济停滞形成鲜明对比、冷战结束后追随美国对华遏制政策。这一时期,不管中日关系如何起伏,均是有迹可寻,有由可踪。然而,发生在今天的钓鱼岛意外,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不得解。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33个工业产业2001-2010年①的面板数据,本文对FDI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期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与中国内资企业出口在各期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FDI对我国内资企业产生正向的出口溢出效应。但从变动趋势上看,FDI的出口溢出效应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因此,本文认为外商投资企业工业销售产值中出口和内销比重的变化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生产规模的膨胀是导致FDI出口溢出效应下降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战时日本对华决策过程中 ,海军构成重要一极。其向中国腹地南侵的主张 ,既是出于加强决策权威地位的政争考虑 ,也是为了适应对美太平洋争霸战略调整的需要 ,以及一举实现既定的侵华目标。为加快确立对华全面开战的方针 ,海军双管齐下 :一方面在中国南部不断制造事端 ,渲染对华一战不可避免的紧张空气 ;另一方面 ,在中央层展开积极的国策统合工作 ,获取了全面侵华决策上的主导地位。从此日本侵略的兴奋点由华北向中国南部腹地转移 ,对华战争亦由北向南地全面蔓延  相似文献   

11.
声音     
《廉政瞭望》2020,(22):10-10
“两国民众感情出现反差是一个事实。在我看来,日本社会的对华认知似乎出了偏差和问题。”——“北京-东京论坛”今年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的对日好感度不断上升达到高位,但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却降至新低。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就此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2.
蔡崇达 《廉政瞭望》2010,(16):38-40
这是一个家族被财富撕裂的悲剧。被称为中国皮革大王的王敏,曾占据中国皮革出口的一半份额;他所创办的远东集团,曾经是当地纳税第一大户;他给出的定价,被当作世界评估皮革价钱波动的重要指标——远东价格。  相似文献   

13.
雨馨 《红岩春秋》2009,(3):79-84
《日本松室少将最近对关东军的秘密情报》从走私问题、中国官民、浪人活动、共产党与共产军、找口实、对华工作六个方面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国内的各种情况及各方情形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说明,并由此提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可能性、迫切性、方式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起到了鼓吹、催化和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投资发展进程之比较1、世纪上叶起步发展阶段(1897—1904年):1895年中国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之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外国取得在中国的投资设厂权,也就开始了日本对华投资的进程。1900年日本在华投资数目约为50万至100万美元,公司主要分布在烟台、上海、福州、厦门等沿海通商口岸.(资料参考雷麦《外人在华投资》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突飞猛进阶段(1905—1930年):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了东北的控制权,对华投资突飞猛进。1914年日本在华直接投资总数达1亿9000万美元,已一跃而居英俄之后,到1913年日本在华…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9,(8):58-58
薛涌在2009年第6期的《同舟共进》上撰文指出:有人问,中国哪来那么多钱买美国国债?中国的钱,是从外贸盈余中来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出口主力的制造业成本太便宜。便宜货在提高了出口竞争力的同时也抑制了进口。而中国货之所以便宜,主要是因为劳动力价格低,再加上省去了许多基本的社会开支,如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福利。不妨看看发达国家的“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瑞典32%。法国29%.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福利最低的美国也将近17%。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9,(8):33-34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是靠“三驾马车”来拉动的:一是消费、二是投资、三是出口。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出口形势愈加严峻,出口下滑已成定局。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决定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以期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改变一直以来过度依赖投资、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低下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2004—2010年浙江34个工业行业关键经济指标的差并分析,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并实证分析了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发现:出口率较高的行业整体上依旧处于低层次竞争和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生存状态;出口率较低的行业由于产值规模庞大,对出口依存度的贡献更为显著;高出口率行业比低出口率行业显示出略微的生产率优势;出口的增加对高出口率行业生产率提高作用极为明显,对工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应就出口率不同的工业行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导向,在稳定出口的前提下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分化瓦解在联合制裁中国的各国中,日本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太情愿的角色,只是为了维护西方各国立场的一致,才勉强同意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制裁中国的决议。 1989年8月1日,我在巴黎出席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时,见到日本外相三冢博。他对我说,在半个月前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日本为中国做了解释,劝告西方不要使对华制裁升级。随着中国恢复稳定,日本在1990年就恢复了对华第三批日元贷款。  相似文献   

19.
在《选择和崛起》中我花了很大的篇幅分析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抑制作用。这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出口导向战略越成功的国家,内向发展的抑制越严重。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出口导向战略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中国未来发展要去出口导向,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几年以前,中国提出开发大西部的战略,是一项有远见的发展战略。中国不仅要开发大西部,而且要下大力气,开发中国所有的内陆地区和内向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需要提升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而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创新环境的直接相关。提升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需要培育创新环境,而创新环境的培育主要从培育高级生产要素、创造国内需求与提升需求质量、发挥产业集群优势、营造公平竞争高效运作发展环境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