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春华 《实践》2010,(10):4-5
<正>第一,要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工作,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任务。近年来,中央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凝聚百年国人奋发图强的夙愿与期盼,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新命题生动描绘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刘延东 《共产党人》2011,(Z1):35-41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科学分析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建设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承载历史使命的科学把握,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是在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继承和弘扬了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传统,在总结过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成就、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如何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战略擘画。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对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回望波澜壮阔的中共党史,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与始终不渝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密不可分。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脉络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铸就百年伟业的根本保证;从实践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百年大党实现长期执政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再铸百年大党的持久辉煌,必须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不动摇,不断推进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勇于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6.
陈宏 《实事求是》2022,(6):45-51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再次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但根本应对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消除“四大危险”,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最高政治原则不动摇,围绕凝心铸魂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聚焦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目标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以党章为根本健全和强化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围绕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功能,坚持从事关党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以“去腐生肌”的辩证思维打赢反腐斗争的持久攻坚战,确保党在新时代高质量实现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7.
张志勇 《探索》2022,(6):158-172
精神力量是人特有的精神属性,是精神状态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是人的精神自信、精神自觉、精神自由的体现,具有自主能动性、选择创造性与自信自强的特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通过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精神力量”唤醒,使之真正成为变革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又要注重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物质力量的作用,激发实践主体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实践中要注重把握和处理好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富裕中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人生幸福中的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这四组关系。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物质需要的同时,通过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达到物质与精神同步的美好状态。基于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及其增强、发挥。结合当前实际,可以通过弘扬真理的力量以掌握精神主动、颂扬伟大成就的力量以激发精神自信、高扬文艺作品的力量以培养精神自强、发扬斗争精神的力量以坚定精神自觉、宣扬奋斗的力量以实现精神自由这五个方面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再次对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如今,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建设若干关系,推动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求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坚持斗争、敢于较真,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向全党同志提及较多、寄予厚望的政治要求,也是他在领导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伟大征程中深信笃行、躬亲实践的信条理念。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强弱。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今中国,站在全球的视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走向更为主动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和“物质变精神”的辩证统一,不但生成了愈发主动的精神力量,而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实践成就。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日益增强的民族凝聚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力、始终坚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持续发展的经济硬实力、不断积淀的文化软实力的相互激荡和作用,生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走向更为主动的澎湃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赓续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需要统筹理论指引与实践探索,在推进“两个结合”和践行“两个答案”中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兼顾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合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中积淀物质文明;协同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因此,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前提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地说,即要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当代价值以及现实路径进行深入思考,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向与道路,进而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的新目标。这一目标诠释着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当代赓续,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百年历史经验的继承创新,致力于统筹“两个大局”、保障我国文化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推进文化生产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人民文化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4.
赵洪祝 《党建》2011,(11):31-32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委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文化建设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不断加强“四个强省”、“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建设,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中央明确两个确立、强调做到两个维护,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意志、反映人民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衡阳市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促进衡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扎实工作。  相似文献   

17.
王梅琳  张英魁 《探索》2020,(1):166-177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还是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及其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因而也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文献。从近百年学术史的考察来看,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在总体上归纳为三大进路: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视阈,着重探讨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政策与行为;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视阈,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注重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作用于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制度与行为;三是以二者互动关系为主体视阈,兴起于党的十八大以后,着力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关系。三种研究进路具有相继承接的历时性,也具有主次分明的共时性,共同表现了追求中华文明复兴的自觉意识。展望未来的研究,建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百年关系研究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厘清二者百年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经验,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衡阳市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促进衡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扎实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党建》2011,(9):I0003-I0003
丽江市作为全闲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唯一的地级城市,在中宣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继2009年8月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之后,丽汀市于2011年4月作为云南唯一的州市再次被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评为“令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这是其魂灵和动力。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