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先后形成三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三个总体布局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河南与共和国一起迈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偏差,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挫折。为彻底摆脱困境,中央下决心纠正错误,调整政策。  相似文献   

3.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放眼全球,风云变幻。如果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则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什么推动了中华民族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归结起来就是:“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4.
王争 《共产党人》2011,(16):30-33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展望未来五年中国如何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成为全球中国利益相关者们炙手可热的显学。但放宽历史的视域,2011年是中国辛亥革命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者掀起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后  相似文献   

5.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角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辩正统一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又将走向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从“世界历史”的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自己的“世界历史性”规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受苏俄革命成功实践的时代感应,中国共产党开始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共领导人决定,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冷战背景下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中共领导人又决定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共领导人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经曲折,中苏交恶后引发警觉,中共领导人对国内主要矛盾判断失误,促使这个探索开始滑轨,最后出现“文化大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近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共领导人毅然选择改革开放新路,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事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次抉择、转折,都受时代条件的深刻影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7.
张国祚 《前线》2014,(2):58-59,62
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了系统全面、要言不烦而深刻的阐述。他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他在论及如何“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时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这就揭示了问题的根本。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所指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思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形成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塑造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等等,无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内在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有理由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层含义拆开解读,就会看得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8.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党的十八大报告充满“自信”.“自信”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遵循,来自于我们党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来自于外国媒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领导力量的肯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一定能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80年前,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 历史的比较是雄辩的。翻开历史画卷,可以清晰地看到:80年前的中国,那是一个苦难深重、饱受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那是一个被人称之为“东亚病夫”的旧中国。而80年后今天的中国,我们站在新世纪开端的亲爱的祖国,不仅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而且是一个正在阔步向综合国力世界“五强”逼近的朝气蓬勃的国家,更是在国际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文化大革命”,不少领导干部还没有从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左”的指导思想中摆脱出来。同时,也有一些人利用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发生失误,提出让中国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的右的主张。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曲折后如何向前发展?今后中国走什么道路?是人们遇到的头等困惑。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04,(3):42-42
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阿嘎瓦拉在2004年1月13日接受《光明日报》记者孙明泉的采访时说:中国的成功与崛起不是中国政府人为地“制造”的“神话”,而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存在。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摆脱了贫困,并在进一步地走向更大的成功。这其中的意义比亚洲“四小  相似文献   

12.
张东荪作为西方文明的介绍者和中国现代化的积极推进者,在其“中间政治路线”破产后,提出构建“民族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中国实现民主社会的“中间媒介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本文试图从其思想的提出、产生的原因、时代的局限性等方面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将近30年的历程使中国感受最深切的就是“发展”两个字。一心一意谋求发展,是改革开放后树立起来的鲜明意识,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党中央领导核心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认识上,不断深化,成为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指针。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经历了曲折和反复,也提出了若干具有开创性的思想。 第一,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建国初期,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1956年到1958年期间,毛泽东在讲话中先后三次提出中国国情的特点是“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7.
《军队党的生活》2008,(5):89-89
建国后,我党相继提出过四条总路线。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恢复了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我们党根据过渡时期的具体情况和基本任务,于1952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高度总结了9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大特色”是我党90年来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的结晶,是引领我国未来发展、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近现代中国输入西方思潮的经验与教训。五四前,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倡导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同时,并不排斥社会主义,甚至还将社会主义视为追求的理念之一;两者都企图融合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但没有找到可行的途径。在五四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团结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但“西方”与“传统”的二元对立也达到了颠峰;同期崛起的以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为代表的一派的思路,已隐约浮现出“文化主体意识”的立场。五四以降,社会主义在中国成为主流思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试误和经验积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文章认为,我们要的“社会主义”必须能够批判继承“自由主义”良好的合理成分;为此,必须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会通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思潮。文中还以儒学为例,简要论述了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结合之道。上期发表了文章的前半部分,本期发表后半部分。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概念,并将确立这一制度与开辟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起作为我们党90年奋斗创造的三大成就,强调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